在中国医师节上的讲话(中国医师节致敬)
我国最新平均预期寿命为78.2岁——岁,这一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的提高,离不开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坚持和热爱。
8月19日,全国近1400万卫生保健工作者将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医生节。
“修医德、行仁心、救苦救难之心,为老百姓做大医”“为建设健康中国、提高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嘱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并以大爱无边”支撑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服务体系精心保障超过14亿人民的健康福祉。
大药为民,永恒的追求
2022年3月,一朵名叫“小慧”的花永远定格在这个春天。
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科原副主任白晓辉在协助威海市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因抢救无效突发疾病去世。
她曾奋战在北京、新疆、河南等地的疫情防控第一线,带领团队在48小时内改造核酸检测实验室……白晓慧用年轻的生命兑现了美好的诺言。为人民做医生。
“用生命保护生命,是医生永恒的追求”。杜斌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重症医学专家,无数次挽救患者的生命。在他眼里,人是至高无上的,生命是无价的,技能和德行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在中法新城校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病房,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中)带领医疗队检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病情(2020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沉博涵摄
96岁高龄的中医大师徐润三行医玄胡70余年,至今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谦虚地说“一生只需研究一种疾病”,徐医生帮助无数不孕女性实现了“母性梦”。
他开的药方便宜,味淡,疗效显着。他从不拒绝偏远地区患者增开处方的请求……徐润三教导年轻医生:“医术为仁术,医者不能冷。”
2021年9月16日,中日友好医院在京举行首届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拜师仪式。中医大师徐润三及其继承人在拜师仪式上合影。新华社记者张宇伟摄
别人都在谈论麻风病,但麻风病防治专家李焕英却从不害怕。她创造性地采用新疗法减轻了数万名麻风病患者的痛苦。
“让所有麻风病患者都有尊严地生活”,李焕英始终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都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她喝的是患者家的水。当病人试探性地与她握手时,她握了很久……
李焕英实地考察麻风村(资料图)。新华社发(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平凡的“英雄”温暖人民。我国乡村医生长期扎根基层,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在贵州省安龙县广阔的苗岭山里,少不了“背菜篮子医生”潘峰忙碌的身影。
一个带了20多年的药箱。山路崎岖,天气恶劣,无论多远、多痛苦,普平镇芦沟塘村乡村医生潘峰都要尽快赶到患者家中。
“最美医生”潘凤曾经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但她愿意做一名基层健康卫士。对此,她从未后悔过:“为了让苗族人民免除看病的后顾之忧,值得!”
在城市、乡村,在诊所、救护站、门诊病房、化验室……我国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疾病预防和治疗、医疗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和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医学专家和人民好医生。
自2018年起,每年8月19日被定为“中国医生节”,广大医务人员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医疗队发展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1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39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所有主要医学专科,执业医师3.04人(每1,000人中拥有助理)医生。
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支持中国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尊重生命,勇攀医学创新之巅
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战斗,还要驾驭细微的细节,以精湛的技艺焕发青春。中国医生努力攻克重大疾病、疑难疾病,不断挑战医学难题的“珠穆朗玛峰”。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岁的老人带领医疗队常年跋涉在最接近蓝天白云的天空之路上。
他就是“七月一日勋章”获得者吴天一。扎根青藏高原行医50多年,吴天一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14万筑路部队急性高原反应“零死亡”的奇迹。
吴天一(前)在青海西宁实验室与学生讨论(2021年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尽管全身14处骨折、耳膜被刺破,八旬老人吴天一仍在徒步,“我会继续与高原反应战斗到底!”
为了寻找针麻最佳穴位,他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在我国率先开展肺移植手术,50年间完成15000余例胸腔手术……获奖者辛玉玲荣获“7月1日勋章”的他,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巅峰。
作为新中国胸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常说:“做‘井底之蛙’是不行的!医生每前进一步,就能拯救更多的病人!”
1980年1月16日,辛玉玲(中)在内蒙古结核病医院与胸外科医生讨论一个病例(照片转载)。新华社
老一辈人的执着追求,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行医指南”。
对于大量脊柱畸形患者来说,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脊柱畸形的病因诊断在国际上一直是空白。
“疾病把人推向悬崖,没有创新的勇气,怎么能把人拉回来呢?”
骨科医生、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楠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探索。他与团队一起构建了国内最大的脊柱畸形基因研究体系,揭示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最重要的遗传致病因素。提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中国模式”并取得重要突破。
建设健康中国,谁都不能缺少。
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让2000万罕见病患者陷入困境。如何给他们生存的希望?
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龙头医院,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建立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平台,采用“一站式治疗方案”,缩短罕见病患者的平均诊断时间。罕见病患者从过去4年减少到10年以内。至4周。
“始终坚持恒久的创新精神,永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坚持不懈打造‘高端’医生队伍,持续推进解决罕见病防治问题的‘中国方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书阳说。
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新闻发布会上,嘉宾回答记者提问(2019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宇伟摄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就意味着拥有更强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10年增加近4岁;主要健康指标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耀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广大卫生保健工作者发展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的辛勤付出。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福祉,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道济世界,书写健康中国的温暖回响
大病可以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可以在市县解决,头痛脑热可以在乡镇解决。——“就近看病”、“看好医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深化医改的方向。
三明医改闻名全国。如今,这里出现了新情况:乡村医生给村民看病吃药时,会一次性开出“三处方”:药物处方、生活方式和运动处方、饮食处方。
2020年11月18日,居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保办咨询并办结手续。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面对群众新需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当好健康‘把关人’,要更多地做好基层‘预防’工作,做更精细化的健康管理。”当地乡村医生孙显荣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晨表示:“医生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有职业尊严,要有济世之心。”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年就诊总量超过80亿人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医疗问题远不是几家顶级医院就能解决的。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医改主体作用,谱写了保障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全国布局10类17个国家级医疗中心,26个国家级和地区级医疗中心在8个省试点;成立1.5万家医联体,7批次入选药品均价降低50%以上……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医疗秩序。
人才是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
到2025年,卫生人员总数将达到1600万人,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2人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5%以上。——最新发布的《“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
健康靠它,生命靠它。只有让医务人员安心诊治、安心执业,才能从容救治患者、有序救治。
武汉市第一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在武汉天河机场为广东第十四批援鄂医疗队送行(2020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业华摄
将于2022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号文件明确,全社会要尊重医生、爱护医生、爱护医生,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医、保健的良好氛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文件,从医务人员薪酬、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规范指导。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也是医务工作者为改善人民健康作出贡献的根本依据。
到202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标志,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广大卫生工作者一定要珍惜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充分发挥医务工作者主体作用,书写让14亿多中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温暖答卷。
文字记者:陈芳、李恒、田晓航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吴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