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文化办学的意思)
七月炎热的夏季,烈日炎炎,宝塔微笑,河边柳枝婀娜多姿。这里沟渠沟壑,绿荫斑驳,天空纯净,阳光明媚,气温炎热得让人的心都快被蒸发了。在北京教育学院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校长试点项目,伴随着烈日迎接,来到这片红土地,为延安教育、为延安教育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延安校长们展示了凝聚着爱心和信念的办学思想。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感触颇多。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以供记忆和学习。
1.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学生?
《中国传统的“务本”文化》,北京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胡淑云教授从“君子坚守根本,基础立而道生”这句话开始。根是药草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到了最后,树上的一条横线就是药草的树枝;做事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根是木的生命。有了根,木就充满了生机,就有了生长的条件和机会;有了根,木就充满了生机,就有了生长的条件和机会;没有根,木就缺乏生命,只能是无生命的木,不发展。让我们从头开始。说到学校,我们问现场的校长:学校是做什么的?当听到大家齐声回答“学校是育人的”时,胡老师微微一笑。学校是教育人的唯一场所吗?会场陷入一片寂静。是的,这是唯一教育人们的地方,对吗?当然不是,连不识字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既然学校不承担育人的全部责任,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和学校教育呢?学校肩负着什么样的教育使命?胡老师从学校的发展开始,讲了学校的教育功能,讲了学校的最终目的,讲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下面这几句话我记忆尤为清晰,感人至深:
老人照顾孩子时,通常会采用“后果恐吓”的方式:玩火烧死你、掉进河里淹死你、不吃饭就饿死你、上山就饿死你。还让狼咬死你……你能说老人不能教育孩子吗?不,这是老人在教孩子们“活”的知识,告诉孩子们不要做任何事情,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关于“活”的教育吗?
什么是学校?专业的保姆场所!在寻找专业照顾孩子的地方时,您首先应该注意什么?自然是孩子的生命,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理解的安全!安全、致命问题,包括死亡、受伤、疾病、残疾等。但是,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这些知识吗?您是否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如何应对死亡、伤害、疾病和残疾的知识?学生是否学习过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当面临危险时,学生不懂常识,不知道如何应对,不遵守规则,无法自救。这跟教书育人没有关系吗?
什么是学生?习:学习、效仿。模仿、探索、理解未知事物的行为;生:相对于“死”,生存;与“熟”相对,陌生、不熟悉。就是说,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不明白的,你不会做的……还有你的生计,你的谋生计划;你的生活、你的食物、你的日常生活和你所有的活动。“学习”和“学生”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词。就是学习如何生存,如何保持健康,学习基本的生活常识;学习生活,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知道到能够,从不知道到了解的过程;学习生产、养活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的能力,甚至同时造福天下的能力。
因此,学校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培养学生足够强的能力,提高学生足够高的素养,让学生能够快乐、有尊严地生活。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措辞,但却让我们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报本”的理念。是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关爱生命是第一要务。《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忽视人的生命,忽视生命存在的意义,教育就只是海市蜃楼。
2、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
北京教育学院杨雪梅教授在开场白中提出了三个问题: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是同义词吗?学校文化由哪些部分组成?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全场鸦雀无声。各位校长都陷入了沉思,我也不例外。虽然我的知识有限,但我还是及时给出了答案。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是同义词。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的理念引导、制度约束、课程实施、活动开展而形成的浓厚而稳定的精神气质和环境氛围。它属于无形文化,属于精神领域;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布局、活动开展和制度要求,属于外显文化,属于物质领域。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载体和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通过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制度规范的有机整体。
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回事。学校文化已经形成,学校文化建设正在进行中。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的办学育人目标,长期贯彻并逐步形成的教风、学风、校风。这种稳定的教风、学风、校风构成了学校的气质和特色。这种气质和特点就是学校文化。
比如,清华附小的师生普遍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这是清华附小多年教育的结果。这一成果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也是学校理念的体现。
对于校长来说,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学校已经形成的气质和特色,深入细致。学校如果缺乏稳定的理念引领、课程传承、制度约束、师德建设,就很难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校长一种做法、一位校长一种理念,学校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作为校长,他不仅负责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形成。
3、什么是所谓的专家?校长是什么?
在北京教育学院施英德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专家和校长的区别。专家用理性思考未来,校长用行动创造未来。校长要在专家的理性思考中找到学校建设的切入点,让专家思考的问题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得到落实和解决。
石教授表示,名校长的行为特征是“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对此我感触很深。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引发的一切问题都是创造性的。没有创新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校长很难应对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创造性思维,导致校长难以落实制度改革、团队建设、知识管理、文化建设等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管理理念;校长的思想水平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因此,施英德教授强调“校长自我管理”。他说:校长要有广阔的视野,了解教育大势;校长必须深入思考,回归教育本质;校长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并引领学校的发展;校长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增强个人魅力。
作为校长,必须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而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他用一张图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图中有一棵高大的树,一群动物排成一排,听着考官宣布试题。这组动物包括猴子、大象、鱼、海豚、鸟、小狗、兔子等。考官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大家必须接受统一考试,请爬上那棵树。””我们看着,忍不住笑了。——无论你给出什么条件和方法,海豚和鱼都能爬上那棵树吗?大象能爬上那棵树吗?答案是否定的。事物的个体差异如此明显,为什么要统一要求呢?为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想到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很难实施呢?根本问题还是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校长办学的方向。
一天半的时间里,除了高达的汇报之外,还有高达的办学经验介绍和校长沙龙。尤其是一小时的校长沙龙吸引了所有参会人员的眼睛和耳朵。沙龙的主题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优秀校长们畅谈本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宝鸡实验小学、大明宫小学的“毕业典礼”“枯木文化”让人耳目一新。
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在沙龙中缓缓落下帷幕。确切地
炎热的天气阻挡不了教育孩子的真挚爱心;
追根溯源,探寻延安精神和美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