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教育援青的意义(教育组团式援疆)

教育援青的意义(教育组团式援疆)

发布时间:2024-12-12 03:25:37 义务教育 40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教育援助成为对口支援青少年和东西部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与“智”并重、“输血”与“创造”并重的特点,逐渐成为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重点。支持协助省市重点工作。教育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江苏等6个对口支援省市及20余所高校派出1500余名教育人才,为青海教育提供“集团式”帮扶,助力青海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发展。各支援队伍倾注心血,共同谱写了雪域高原教育和青少年援助的开创性篇章,开创了“多层次联动、广泛参与、拓展提质、升级强化”的新局面。在教育和青少年帮扶方面,帮扶青海的教育事业“焕然一新”,为涉青藏州县乃至青海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规划教育和青少年援助工作

教育援青的意义(教育组团式援疆)

十年来,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助学工作,不断加强助学顶层设计、制定政策、选派干部、督查成效,为教育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部领导多次赴青海指导推动教育和青少年帮扶工作。怀进鹏部长与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举行专题座谈,听取教育和青少年援助工作汇报,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和青少年援助工作,加大对口援助力度。强度。教育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青海教育对口支持的意见》等文件,拨款近23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青海省教育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大力支持青海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备忘录》等多项协议,推动青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十年来,教育部、青海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四次青少年教育援助工作会议,持续推进青少年教育援助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援助成效。2022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教育人才“抱团式”帮扶,对青海省10所高中学校开展“抱团式”帮扶。预计通过长期持续帮扶,受帮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培养质量等将达到省内高中级别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这将有效促进全县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2022年6月,教育部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域学校托管帮扶项目,明确了提高受帮县管理水平、加强教学工作等托管帮扶重点任务。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青海省4所高校入选高中。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青少年教育帮扶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了教育“团式”帮扶工作不断深化和巩固。

十年来,各援青省市、学校全力支持配合,走出了一条教育援青可持续发展之路。六对口省市支持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5.03万人,安排帮扶资金15.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近320个。在2018年和2021年教育援助工作会议上,援青海的6个省市教育部门(教委)分别与青海省教育厅和6个受援自治州人民政府签署了三方协议。省外16所高水平大学与青海省4所高校签署对口支持协议,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支持路径。2014年以来,内地发达地区的12所民办大学对口支援青海6个州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帮助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建设和“双师型”师资培养。各级教育“抱团式”援青工作同向而行,助力青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十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高水平推进教育和青少年帮扶工作,成立了全省范围内的支持帮扶合作交流领导小组,青海省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作为“双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教育,回顾青年帮扶等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有关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切实保障青年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各项教育和青少年援助政策措施落实有效。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带队与教育部沟通,亲自推动青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2018年,青海省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省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青海省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领导年会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深化科研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合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激励了全体青少年援教人才,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教育和青少年援助工作。

青少年助学助推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是最早开展青少年教育援助的领域。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持计划”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与国内10多所大学合作,开展“团队式”通过“多对一”等模式进行对口支持。青海三所大学的建设,实现了青海省本科院校“班组化”对口支援工作全覆盖。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派出五位专家学者担任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校长,数十位“两院”院士踏上高原,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青海。依托高校为青海高校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担任助教、研究助理和学生。一大批专家、教授在青海高校工作或担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持高校全力支持和帮助青海高校提升办学水平。青海省三所本科院校与依托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青海大学实现了从进入“211工程”、实现一年招生全覆盖,到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再到成为“部省共建”大学。“三级跳远”。青海师范大学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级、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科研能力显着提高。青海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青海省本科院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多年持续帮扶,推动青海省高等教育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脱胎换骨”提升。

基础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援助的重点领域。为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北京为代表的支持青少年发展的省市积极推动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并将异地班作为实施精准扶贫、阻断代际贫困的教育部门。重要政治任务。异地上课模式让一些高海拔地区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漳州及各县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截至2022年,已有2万多名青海学生在外地完成高中学业,历年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办好异地班的同时,对口支援青岛的省市、学校着力发挥人才、理念、资源优势,着力加强智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援青省市、高校共培训受援地区学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名,安排各支援省份和地区中小学370余所。各城市与青海省各市、州、中学开展合作。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1300余名援青期限一年以上的青年援建教师到青海,通过名师讲课、听课、助学等方式开展“团组式”支教。评估教学、领导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创新帮扶方式,不断提高帮扶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山东省投资870万元在海北州建立远程智能助教系统。通过远程信息技术,推动山东与海北州结对学校教师备课、听课、评课、研课“四同步”目标的落实,开展活动800余场,两地教师6000余名参加,带动了海北教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天津、浙江、上海等青少年援教队采取“小组”、“地方班”形式,集中青少年援教力量分班授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得到显着提高。江苏省推动实施“江苏名师赴海南计划”,灵活引进人才。十年来,已有40多批400余名特级、高级教师进入青海省海南州开展短期教学、教学指导等工作,有力推动了海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领域的青少年帮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9月,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会议,系统部署下一时期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印发《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对口支持的规划要求。推动省内8所高职院校与省外8所学校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师资成长、合作办学等方面提供全面帮扶。山东、江苏、浙江等对口支援青岛的省市对国家职业教育开展“多对一学校、一对一专业”综合帮扶,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江苏省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招收青海中职学生。2020年、2021年,江苏高职院校将面向青海招收中职学生1055名,实行三年免费教育,毕业后100%推荐就业。积极推动省属高职院校招收青海中等职业学生,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受援地区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以来,青海省一批高职院校在国家遴选和重点项目中脱颖而出。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个团队入选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个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培育单位;西宁市职业技术学院高原生态旅游虚拟仿真等5个实训基地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单位等,全省职业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以教育助力青少年,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各援青省市、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战略部署,坚持把促进青海涉藏地区教育发展与促进青海藏区教育发展结合起来。民族交流融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十年来,两国各领域、各层次合作交流日益密切。结对、走亲、交友、牵手等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共同谱写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助学的精彩篇章。受援国和受援国定期组织互访和师生交流,增强了青海涉青藏州县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共产党的认知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程班学习的学生思想观念和学术水平显着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青海省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关心和支持青海教育事业发展,自愿为青海教育捐款捐物。随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涉青藏州各县各族群众进一步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浓厚氛围,为创建先进区奠定了基础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更加牢固。

教育帮扶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一大批教育人才在明确受援地区和学校发展思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中发挥了专家顾问的重要作用。也为双方沟通、交流与合作发挥了桥梁作用。受援地区干部教师在转变发展理念、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引领作用,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

受援地区各民族团结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受援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秉持不缺氧、不畏艰难、高海拔更上一层楼的精神。他们珍惜教育扶贫的时代机遇、发展机遇和政策机遇,从心底里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我们要时刻牢记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各界支持者的真诚帮助,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集团式”援青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广大援青教育人才的辛勤付出,是各支援省市各单位的全力支持,是青海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重视教育之中。保障措施比较完善。受援地区和学校高度重视和热爱青少年援教人才,从工作和生活上照顾好青少年援教教师。不少资助学校在节日期间主动为助青教师送去温暖,丰富了助青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助团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认可。多个援团教育团队和个人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许多援建团的老师在任期届满后都主动申请延期。为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十年来,教育人才援青和青海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构建了教育对口支援帮扶协调发展、共同提升的新格局。青海教育事业呈现出繁荣、蓬勃的良好发展势头。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集团式”援青将坚持得更深入、更系统,不断为青海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青海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青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