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武汉工程大学12组(武汉工程大学学校)

武汉工程大学12组(武汉工程大学学校)

发布时间:2024-12-24 08:07:59 义务教育 234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进入新时代十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四个面向”、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产业布局,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湖北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全球综合利用率不足8%。去年10月,湖北三峡实验室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即瞄准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世界级难题,力争年内将湖北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两年时间,最终实现零排放。

武汉工程大学12组(武汉工程大学学校)

湖北三峡实验室由兴发集团联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武汉工程大学阮驰教授担任主任。10家参评单位共拥有相关技术平台4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通过联合科研攻关,研究成果在荆楚开花结果,为长江保护战略赋能。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科研能力显着提升

湖北三峡实验室实景。

武汉工程大学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定位。以“大化工”为主线,建立“一个主体引领、四轮驱动、多极协作、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将金、银等贵金属提炼成纳米级金、银粉末。该技术突破了国外尖端纳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局限性。武汉工程大学专利价值900万元,投资兰州一家公司,成功实现优质专利技术转化。

一项专利转让,让蒋兴茂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净利润900万元,在校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

“利用创新和人才优势,推动选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是武汉工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武汉工程大学校长王存文说。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了澎湃动力,学校科研创新活力日益旺盛,科研成果日益丰硕。

在武汉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实验室,洪瀚宇教授演示了最先进的气动光学效应校正算法:仅用1秒多的时间处理图像,原本模糊的灰绿色块就被消除了。屏幕立刻变成了清晰的房屋和稻田。就连屋脊的纹理也清晰可见。

“我们的技术就像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进行‘矫正手术’,借助‘火眼’,图像清晰度和能量集中度提升到0.8以上,比原来的方法提高了20%!”洪瀚宇兴奋地介绍道。他主持的项目在我国先进飞机航光效应校正领域连续六次获得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资助,并带领团队打破了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作为欧洲和美国50多年。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大量涌现。今年9月,武汉工程大学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经费200万元。这是学校的历史性突破,代表了国家对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

坚持开放办学,“朋友圈”越来越广

武汉工程大学实景。

今年暑假,武汉工程大学组织27名化工、环境、食品专业教授、博士赴湖北宜昌,分批深入1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政策等6项基础服务咨询、技术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保障企业安全,对生产、环保工作进行“体检”“问话”,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这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企业需求与所学专业契合度很高,教授、博士们全身心投入实践,为祖国写下了论文。”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赵锡红说。

多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主动对接和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地方、校企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副校长”和“院士专家企业巡视”项目的组织选拔工作。2020年以来,学校已有81名教师成功入选“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校长”,为湖北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彭永利自担任“科技副院长”以来,始终专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与公司作为完成单位共同申请发明专利两项。目前,用于EDI水处理设备的阴离子膜和阳离子膜两种新产品已初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正在小批量生产和应用。

武汉工程大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对外办学水平,与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推动科教、产教融合,签署校政、校址、校企战略合作协议360份。其中,与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重庆长寿区等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湖北省磷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与兴发集团共建兴发矿业学院,与人福药业共建“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共建新研发与华为、百度等公司平台实现了省内市州全覆盖、省外重点布局的空间合作格局。

打造科研平台新高地,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武汉工程大学实景。

一系列亮眼数据,铭刻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脚步。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9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4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6项。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一批立项单位均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097件,2020年专利转让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动力源泉。以学科为龙头,围绕学科搭建平台,围绕平台打造团队。科研资源在平台投入,重大成果在平台产生,核心团队在平台形成。

面对化工及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广泛需求,武汉理工大学膜科技团队始终将碳化硅分离材料与装备作为研究方向,十年如一日。该团队的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这8项专利售价为212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潘志全教授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基于难熔胶体磷矿的多功能协同自组装高效浮选药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技术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已在湖北多家化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产品远销贵州、四川等省,为我国胶体磷矿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地处光谷腹地,积极融入“光谷科技创新走廊”,组织跨学科、跨行业的科研力量,积极与省万亿级产业集群企业对接,打造光谷科技创新走廊。校、校、产、学、研……武汉工程大学多措并举,拓宽产学研渠道,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能够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省级地位、国内影响力、国际声誉”。

学校还坚持基于文化自信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张三元教授主编的《大道不孤: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宣部2021年重点出版物。

【编辑:王荣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