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机器人公司(张江机器人谷园区 规划图)
新华社上海3月20日电题:走进张江看“机器人”:从医疗到智能制造,链接百个行业
新华社记者龚文
在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实验室里,小型智能自动导引车穿梭于不同工作站之间,将材料和耗材放置在指定位置,然后机械臂“接手”进行送粉、恒温振荡、反应监测等工作。等等,这种新的研发模式正在帮助更多新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张江科学城时了解到,“机器人”正在100多个行业大显身手,促进经济社会进步。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号文,提出到2025年,制造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一番,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提高。特种机器人将得到显着提升。
上海正在努力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预计2022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7.5万台以上,位居全国城市前列。近期发布的《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涵盖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非常有必要,不仅能加快产品被市场的认可和熟悉,还能让机器人零部件、整机、产业链更高效地旋转,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循环”。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黄慧杰说。
例如,上海傅立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助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建设智能机器人康复医疗中心。记者在这里看到,用于上肢、下肢康复等不同功能的康复机器人整齐排列。借助机器人的“手拉手”,患者可以上下左右移动,配合屏幕上的多样化场景,比如磨面粉。煎三文鱼、钓小鱼等,让恢复过程更加高效。
“以前,需要两到三名治疗师才能帮助中风患者站立和行走。现在有了下肢康复机器人,只需一名治疗师就可以方便地操作。”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吴旭波表示,通过智能系统集群可以精准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规划,上海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行业领先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机器人应用场景、机器人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发展新趋势,上海将抓住产业变革新机遇,力争到2025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上海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唐文侃说。
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已有机器人企业100多家,核心机器人企业产值已达100亿元以上。为推动机器人产业更好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联盟于3月17日成立。当天还宣布成立ABB赋能中心,跨国企业ABB机器人在中国建设的首个医疗应用赋能中心,将助力张江机器人谷生态建设。
张江机器人谷项目负责人王涛表示,作为张江科学城的组成部分,张江机器人谷正在加快推进各类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机器人与5G、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加速融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表示,机器人除了看得见的“硬甲”外,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也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黄金发展期,协作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如何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关键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