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距离高考20天还能逆袭吗(距离高考二十天还有机会吗)

距离高考20天还能逆袭吗(距离高考二十天还有机会吗)

发布时间:2024-10-12 11:56:53 义务教育 645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距离考试只剩下十几天了。如何复习和备考,如何优化备考效果,是高中师生最关心的问题。

近日,网络上流传不少“高考秘笈”。中教军还整理了一些关于各科复习方法的“干资料”,供老师和家长参考~

距离高考20天还能逆袭吗(距离高考二十天还有机会吗)

语文:注重“务实变革”,提高实践能力

所谓“语用变化”,是指近年来考试评价中强调“语言运用”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立足于实际情况,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非常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语用变革”带来了题型的变化。例如,2020年山东卷子和2021年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5道题中,除了错误句子的纠正外,其他4道题都不同。山东论文的问题包括划线功能的选择、隐喻的特点分析、改写效果比较、新闻压缩等。试卷内容是选择填句、选择修辞手法、根据上下文填句、总结段落意思。这种题型的巨大变化,在以往的高考卷子中是难以想象的。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多变性和缺乏套路才是语言使用的真正形式。

这一变化意味着,试卷中不熟悉的文字内容和未见过的题型将成为常态。这提醒我们,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战”,切实提高我们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科学训练,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讲授简洁,控制训练强度。高考最后阶段,教师要沉浸在“题海”中,选题,让学生跳出“题海”。要让学生练习每一题、理解每一类,吃透题型特点、答题思路、答题组织、写作流程等。教师在讲解和评卷时,要讲疑点,学生容易出错的点、无法理解的盲点,以及学生无法总结的方法和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说话,多给学生出主意。学生有时间总结和理解试题的目的,总结自己的感受和答题方法。

政治:准确把握脉搏,不机械回答问题

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决定了政治高考命题情境必须新颖、简洁、丰富、真实、典型。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只有紧贴热点,才能抓住复习准备的核心,把握综合训练的有效载体。最后冲刺回顾阶段,仍需走双循环发展格局,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中央一号文件、科学发展以科技为背景,梳理微热点,遵循“主题-话题-情境-问题”的逻辑,模拟高考命题法,在综合的基础上穿插微热点话题回顾。训练,引导学生在思维训练和综合提高的同时关注生活和热点话题,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问题到解决问题。

历史:准备考试的研究人员

考试前做模拟练习。后期准备一般包括六到七次模拟考试。七套题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第一、二套一般难度适中,偏重考查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和规则;第三、四套难度适当加大,重点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第五、六、七集力求贴近高考,聚焦热点问题。第七套试题的构成通过双向细分表来分析测试内容的分布、频度和难度。

命题应遵循历史学科“无材料、不提问”的原则,特别注重原始材料的挖掘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提出的目的是突出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观,同时强化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检验。

地理:关注社会发展,提升学科素养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材料大多取自真实情况。素材来源于生产、生活或者国家发展战略。还聚焦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因此,在冲刺复习期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读地理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地理热点话题背后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

社会发展等地理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脉络。复习时,不要要求学生自己去背热点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反,他们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讨论当前的热点话题,并注重学生利用当前热点话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中文: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准确落实政策

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在各种题型上都有不足,总是丢分。他们的表现不稳定,成绩上下波动。原因是大部分词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知半解。鉴于此,建议这群学生励精图治,逆势而行,其中“落地”就是金科玉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听不懂”是基础薄弱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我建议这群同学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勇于做出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主要矛盾。

物理:聚焦基础知识,强化关键能力

聚焦热点、强调应用、关注前沿科技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优化情景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回顾时要兼顾基础性和新奇的物理情况,关注前沿科技课题,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天问一号高清火星影像、华龙一号核电站、远距离量子纠缠。净化、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等

化学:重构知识和方法

在期末复习阶段,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跳出“练习+讲授+测试”的循环。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深入研究,追本溯源,通过“主题”,将教材知识和解题方法,链接教材重点话题、热点知识话题和创新功能试题重构,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主题。从而找到复习的重点和突破点。

教师教学要沉着冷静,回归本质

各学科备课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回归教学本质。一是回归教材,做好教材研究和错题复习工作。二是回归课程标准,认真研究真正的高考题,研究各科的课程标准,思考今年高考题的方向;集体打磨后期试题,强调试题的选择和改编;准备试题时,注重优化情境设计,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注重难点和重点,避免“偏、怪、难”,充分发挥发挥命题的教育功能和积极引导作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三是回归体系,通过适当的试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的构建,确保知识成为体系、网络,弥补第一轮、第二轮复习时的知识漏洞。

教师应以平常心、自信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常态和自信体现在勇于选择、评价、不教。除知识点外,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要求,注重复习、答题、评分的技巧和方法。课堂教学提倡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安排注重多实践、多精讲。可以将习题的详细讲解写下来分发给学生,减少了听课时间,提高了听课效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的课后辅导必须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备考建议。教师要研究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测试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把脉”。教师要科学认识角色转变。从“台前”转为“幕后”,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也不意味着没有行动的空间。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才能掌控学生备考的方向,调整学生的学习节奏,稳定学生的备考心态。

学生应优化身心状态,提高效率

最后一个月,对于学生来说,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非常重要。学生要按照学校安排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重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给学生提出7条具体建议。

建议一:思想纯洁。最后一个月,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外界信息,远离电子产品和休闲娱乐,减少外界干扰,思想更纯净,目标单一,作息更规律,休息更科学。

建议二:稳定情绪。稳定的情绪才是好的情绪。高三后期,考生由于压力大,情绪容易出现较大波动。科学研究表明,保持稳定、平静情绪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更容易将“知道怎么做”转化为“正确做事”。因此,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学生应该多与自己比较,少与同学比较。做一个“输得起”、内心坚强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你必须懂得如何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你必须懂得如何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劳逸结合,避免疲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秘诀3:适量运动。高三后期,很多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整天呆在教室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不可取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每个学生每天都应该坚持适量的运动。日常锻炼应保持一定的强度。同时,在锻炼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挑战困难、不轻易屈服的意志力。

秘诀4:释放你的潜力。高三后期,无论是老师带领的课堂,还是学生自主安排的自学,都必须把“方向和效率”放在第一位。高三后期有大量自习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和自复习。关于作业,我建议学生定期进行各科训练,激发他们的高效潜能。关于自我复习,我建议同学们:对于优势学科,主要采取纵向突破的方式,努力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辅以重点题型复习、易错提示等;对于弱势主体,主要采取横向突破的方式。选择高考高频考点在专题上进行突破,并勇敢并愿意花全部时间去突破最重要的课题;次要科目可以纵向突破和横向突破相结合。

秘诀5:跟上步伐。节奏感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节奏、考试节奏、运动节奏、睡眠节奏等都要尽量科学、规律。以睡眠节律为例:你不能无底线地压缩睡眠时间来学习。如果想延长学习时间以获得理想的学业成绩,这只会导致第二天的效率低下。因为效率低下,只能进一步挤压时间。休息时间来弥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学生和家长应高度重视科学睡眠对促进学习成绩的积极作用,形成睡眠与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

提示6:始终小心。细心是一种长期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在考场答题为例。养成书写工整、答案标准化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低级错误。养成分区域起草的习惯,可以提高检查效率,更容易发现因粗心造成的错误。检查的习惯尤为重要。检查是对抗错误最直接的方法。应将查对融入考试过程,把查对作为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学会在考试过程中对不确定的题号进行标注。标记的题号将优先检查。这些习惯都是细心的表现。

秘诀7:相信自己。面对高考的路注定是孤独而艰难的。你必须相信自己并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人会嘲笑你的目标有多高,人们只会嘲笑你的努力与目标不相符。

高考从来都不是一场个人的战斗。

高考绝不是一项短期工作。

塑造自我的过程,

必然伴随着痛苦和艰辛,

用锤子敲打自己,

这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勤于思考、乐于付出的学生

踏实走好每一步,

遇见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5月7日第05-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