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让文物活起来案例(2020年度陕西十大文物新闻)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美国《新闻周刊》4月18日出版的2022年第16期第《瞭望》号,在权威专栏《执政编年史》栏目发表了第《陕西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号的报道。总结如下: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解读、展示传播水平,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滋养,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在陕西,三秦大地留下了星辰般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书写着中华民族悠久而波澜壮阔的历史,孕育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自信包容的基因。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感受文物之美、领略文化魅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引领陕西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全省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件,522个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件。这体现了陕西省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价值高的鲜明特点。
近年来,陕西文物事业在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创新文物保护模式的同时,紧盯文物“家况”。通过网络技术、生态修复等方式,让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推动文物保护“走出去”,成为促进国际合作、促进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近年来,陕西发现了石峁、阳关寨等一系列重要史前遗址。这些遗址的深入考古勘探和发掘,展现了中华文明初期呈现的“星空”之势,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也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凝聚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时,陕西通过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最新科技手段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促进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包括文物保护发掘、保护修复、文物安全监测。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的实施,陕西文物资源信息正在开放共享。革命场所与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体系,让红色基因和革命火种薪火相传。
陕西还开辟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共生”的新路径。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凤岩古梯田,结合文物保护、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展示当地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建设凤岩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当地还将古老的梯田、古建筑与当地人的农耕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展示了山间层叠的美丽梯田,还呈现了水稻、茶叶、桑蚕等传统农耕方式。
在西安,通过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曲江池遗址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探索历史遗迹科学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实践经验;西安城墙将文物保护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融为一体。
此外,陕西文物工作者和代表性文物近年来不断“走出去”,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的“外交使者”。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优势不断发挥,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多场主题鲜明的文物推广活动。陕西文物逐渐成为配合国家外事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金名片”。考古勘探发掘专业人员、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也在积极“走出去”。中国的考古技术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日益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也体现了中国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担当。(记者:孙波、刘淑云、杨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