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创业(扬州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创业)
风很大,雪粒像刀子一样。11月的帕米尔高原天气变幻莫测,但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喜却已经习惯了。连续工作6个小时后,她披上外套,继续基层走访。
今年7月,刚刚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成为新疆克州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扬州大学,孙曦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时尚,也代表着一种无尽的传承。长期以来,一代代青年怀着对祖国、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义无反顾地奔赴乡村、大山、边疆,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今年,435人奔赴西部,755人选择农林等困难产业,1639人扎根基层……
是什么吸引他们奔赴山河深处?青春在远方激起怎样的波涛?
在火的传承中淬炼理想信念
“城市里的路很平坦,但西方的世界更广阔,我期待大家来到这里追逐梦想。”不久前,80多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吴登云连线扬州大学“惠生报告厅”。多年来,无论远行千里,还是视频连线,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都坚持为学生们上一堂择业“启蒙课”,号召大家投身边疆建设。
1963年,吴登云毕业后自愿来到祖国最西部的新疆乌恰县。从此,他就在这里深深扎根了。为了拯救少数民族兄弟,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为了抢救烧伤的婴儿,他从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给病人……一年中的一百多天,他都翻山越岭,露天露宿,深入牧区开展医疗巡查和防疫工作。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白衣圣人”。
吴登云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也激励了一批批年轻人到基层去发光发热。1999年,为继承和弘扬吴登云精神,扬州大学特设立“吴登云班”,培养深层次医学人才。
2004年,在吴登云的母校,年轻的医学毕业生董树萌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大学毕业后,这位年轻人拒绝了多家城市大型医院的邀请,带着女友来到广东省开平市玲珑医院,细心照顾麻风病老人。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一起度过了18年,甚至选择了麻风村作为他们的婚礼场地。
23年来,该院1300余名毕业生选择到西部或农村基层医院工作。一批批“吴登云”、“董树萌”扎根偏远地区,守护健康与希望。
榜样是一面旗帜,教育让扎根于土壤的青春志向在风中猎取。培养“干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基层人才是扬州大学的优良传统。学校不断开展优秀乡村医生、优秀乡村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以来,先后与常熟等地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开创了全国学校联合开展农村人才本科学位教育的先河。此外,学校广泛打造“校园先锋”等荣誉平台,组织“惠生大讲堂”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培育、政策激励等手段,在校园内激起了关心基层、关心民生的强大磁场。
近日,学校启动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振兴计划”。仅有30多个名额,吸引了400多名毕业生报名,最终在全省高校中首次入选。
收拾好行囊,收拾好梦想,奔赴基层。坚定的信念永远不会缺乏传承的火力。
磨练你的真正才能并通过努力学习
秋天的空气清新,大地铺满了金色。在扬州市邗江区的农田里,扬州大学徐晨武教授带领学生一边讲授农业知识,一边协助秋收。大家头戴斗笠,畅谈眼前的“良田万里”,畅谈“泱泱大国、农村、农民”,憧憬现代农业的诗意和遥远的未来。
“只有把农情国情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讲得清楚透彻,才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了解时代的使命。”献给新时代农林青年。”这就是徐辰武对“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长期以来,扬州大学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项目孵化等方式,积极引导师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接受培训,并从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学习。检验知识,磨炼意志。
商学院大四毕业生特尔格利回到家乡后开始了“长征”。她将带领团队从镇江市戴庄村出发,寻找新时代的“特色乡村”,最终回到家乡喀什,完成一次学习“乡村振兴”的旅程。一年前,她参与的《“野山小村”闯出共同富裕“新路子”》社研项目荣获全国挑战杯红色特等奖。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她正在组织一个小组,将更多的经验带回边疆。
深厚的感情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的支持。扬州市沙头镇,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稻子在地里收割,晒干,最后运到仓库……一气呵成,更神奇的是,整个过程中无人在场。整个过程。数百米外,农机专业毕业生邹龙设计的“无人数字化精准农业装备”投入使用。而他就是这里的“新农民”之一。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把每一滴汗珠都砸成八片花瓣的农民,现在可以淡定地坐在控制室里,“一键”完成耕作任务。四年来,邹龙在导师张瑞红的指导下专攻无人农业技术。为此,我无数次奔赴田野和实验室。最后,他带着成果去上班了,穿着西装,种地。
实践教育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从乡村科研到科技兴农,再到教育帮扶……学校连续23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累计参观深度超过50万人次。山脉和河流。一群群青年学子在广阔的土地和轰鸣的车间里写下自己的论文,把青春的种子播撒到基层。
建功立业展现青春风采
“江苏、安徽、江西、贵州……”数着地图上的创业足迹,扬州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孟佳非常自豪。他是一位“美丽乡村”壁画画家。四年前,刚进入大学的他就加入了创业团队“唐里壁画”,已为全国120多个村庄绘制了近3000幅壁画。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的乡村风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职业——乡村墙绘师是其背后的有力推动者。孟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他在顺利毕业的同时,还带领三位“00后”成为农村的“新农民”。
“社会发展带动基层结构加速变革,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一代更应该发挥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长期关心基层人才培养。他认为,高校要主动认识变化,积极应对变化,推动教育理念转变。
为此,他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的建议》,鼓励高校全面、系统、集成培养“懂农业、爱农业”的人才。乡村,热爱乡村。”“农民”是当地的领军人才。今年4月,全国首支“一理解、两爱”教学团队在学校正式成立。
事实上,年轻一代确实正在逐渐走向引领草根发展的舞台中心。“香心窝”由扬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毕业生张志鹏创立,是专注于孵化农牧业创业项目的创客平台。其服务对象为大学生创客,重点关注农业院校学生和农业创业群体。其服务内容包括创业载体、创业孵化、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四个版块。
三年来,该项目已服务超过2万名大学生创客,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项目216个,帮助80多名海归大学生扎根乡村、成功创业。团队已与国内30余家知名涉农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两个占地2800余亩的养殖示范基地,吸引周边7200余户农户加盟,平均每户年可增加收入8000元。
“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去西部、去农村,或者去重点地区就业创业,只有沉沦的时候融入和融合,你的灵魂能否站起来。山河知道,河流知道。扎根于祖国热土的青春特别红!”焦西南说。
原标题:
青春奔赴山河深处——名扬州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