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新文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举措)

新文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举措)

发布时间:2024-10-01 15:12:13 义务教育 589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作者:李凤良(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座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强化学科基础训练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调整提升现有学科专业体系,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建设,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道路”、“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人”,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努力培养新时代当之无愧的创新人才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新文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举措)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坚定使命,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一流大学作为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人才的第一资源、创新的第一动力,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一流大学必须想国家之所想、解国家之所急、回应国家之需,坚持“四个导向”,培养一批战略性拔尖人才。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生产主体的多样性、网络性和耦合性。知识创造发生在多个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和耦合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当前,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趋势。“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类别。一流大学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组织的界限,探索和构建有利于跨学科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培养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未来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础扎实、宽口径、专业化、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需要。“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正是在这个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和学科发展新战略。

今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正式迈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这不仅是国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肯定和信任,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和增量,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用实践回答“钱学森问题”。

新文科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启动“六优一争先”计划2.0,呼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随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下发《新文科建设宣言》号文件,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作为新形势下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人格教育提高人才文明素质。立德树人是一个整体。创新人才不仅要在专业上拔尖,还要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新文科建设的首要方向是以人为本,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夯实学生人文基础。要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全面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质。结合专业教育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打造“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改革创新与开拓示范”、“红色基因与使命担当”等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时代”,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资本人”。

通过跨界融合改善人才知识结构。人类知识技术输出进入新时代,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成为新方式、新特点。顶尖科学家往往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当今的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知识的跨国界性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中相继推出了“全学分制”以及打破专业界限的“创新班”、“实验班”等多种模式。此外,南方科技大学还在科技哲学与科学伦理、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科学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科技、人文与城市文明”的跨界融合。教育和艺术技术,以期将文化融入科学技术。翅膀。

通过全人教育提高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古代君子的“六艺”,还是今天强调的“德、智、体、艺、劳”,追求的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不仅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主要平台。以通识教育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独立思考、价值判断、语言沟通等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逐步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教育特色,筑魂、启蒙、启迪。滋养心灵,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新文科的新颖之处在于创新。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理工大学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内生需求,不断完善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调整和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教育部6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已组织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即将发布实施。事实上,学科专业目录既有其规定性,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优化学科专业目录的关键在于是否允许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设置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现阶段,理工科大学的新文科基本上是文、理、工、医交叉的新文科。要赋予他们更大的学科设置自主权,支持文、理、工、医交叉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高质量的新文科研究成果回报社会。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规划。课程建设是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在今年5月举行的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对国内外12所高水平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国内大学文科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仅为7%~8%,而海外大学则基本维持在25%。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跨界融合意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科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相关课程,做好文科通识课程统筹规划。同时,要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开设文科实验室、教师指导课程等,完善科研实践和创新实践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改革人才培养和评价导向。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接力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新文科有其差异性和复杂性,也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二重性。要建立常态化的长期评价体系,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提高学习和毕业质量。素质与素质相结合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流的理工学院必须有一流的新文科教育。在理、工、医基础上,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继续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只有与人文融合,才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