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双碳目标与能源人才培养(双碳培训)

双碳目标与能源人才培养(双碳培训)

发布时间:2024-09-28 12:47:59 义务教育 333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作者:郭茹、刘佳、黄向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性显着上升。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库存高、时间紧等压力。比如,我国二氧化碳达峰将突破100亿吨二氧化碳,实现从达峰到中和的过程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双碳”目标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急需大批复合型、交叉创新型的“双碳”专业人才。

双碳目标与能源人才培养(双碳培训)

但现有的“双碳”专业人才库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双碳”建设的需求。目前,我国已完成“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但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本土实践探索仍缺乏。现有的“双碳”专业人才难以支撑“双碳”目标引发的新的开发建设需求,从而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有效社会监督。特别是国家总体碳排放目标尚未形成明确的分地区、分行业分解目标,未能充分激发对“双碳”专业人才的外部需求,无形中削弱了培养“双碳”专业人才的内在动力人才。

总的来看,结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深入分析提高我国“双碳”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现实路径,是支撑“双碳”的一项紧迫而必要的工作。碳”目标。其实质性落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一、国际国内“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欧美发达经济体在“双碳”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早期探索,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跨学科方法为手段、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系统。例如: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大学的“综合教育”、日本大学的“跨学科教育”均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作为通识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深度。教育。和广度,培养复合型碳中和人才;英国爱丁堡大学根据低碳转型政策需求开展跨学科课程,开设碳金融发展、碳交易等理论课程,以及减排项目开发、碳基线确定等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在低碳教育、低碳人才培养、低碳研究等方面支持德国能源研究计划。与此同时,国外发达经济体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绿色低碳职业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家初步建立了“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雏形政策框架,政府、大学、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校增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号文,提出“以碳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各环节,强化绿色教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将加快培养急需人才。”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成立碳中和研究院。2021年4月,同济大学牵头“华东八校”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大学可持续发展联盟”并下发《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倡导加强校际开放合作,形成跨学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一流的双碳人才。2021年10月,东南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学联合成立了全球首个专注于碳中和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世界大学联盟”,共同发展碳中和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碳中和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联合种植、科研。企业层面的碳中和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例如,从2021年开始,社会企业责任(CSR)领域的知名企业商道纵横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举办碳中和专家能力培训课程,致力于培养企业碳中和专业人士。

但必须指出,国内“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亟待构建“因地制宜”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虽然国际发达经济体已有培养“双碳”专业人才的经验,但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低碳的双重压力下需要实现碳中和转型。目标完全不同,相应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特别是,虽然我国目前已将碳排放管理者、碳汇测量评估员、建筑节能减排顾问、综合节能服务员等新职业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但“双碳”专业人才尚未形成规模。统一评价标准和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对“双碳”从业者的正向激励作用还远远不够。

2.“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任务复杂、涉及面广,对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要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和各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加快研究因地制宜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具体可以从顶层设计、科学路径、整合共享三个方面进行。开始吧。

完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主体利益。利益冲突与协调需要法律手段和行政管理的严格约束,也需要财政政策的有效激励。要聚焦当前“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从立法、行政、财政等方面研究完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激励约束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立法可以巩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减缓、适应和维护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还可以为开展监督管理、宣传教育、国际合作、争议解决等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是推动“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基本的。

明确“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经济产业转型、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诸多领域。要因地制宜明确不同地区对“双碳”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设计。训练路径是关键。“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科学过程,必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例如,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人才需要特定的外部环境和真实场景才能发挥作用。基于国内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多维度对标、模型分析等综合方法,找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和痛点。我国“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符合国情的途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是促进“双碳”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步快速发展的核心。

推动“双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共享。《巴黎协定》的通过,使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双碳”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国情和全球科技前沿,逐步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通用性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综合平台。通过加强国内外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协会之间的多方合作与交流,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我们将从国际国内“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手册、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数据集成、实践案例等方面,推动“双碳”专业人才的融合和有效共享。“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是汇聚全球智慧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保障。

通过上述努力,我国有望尽快实现“双碳”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协调提升”,有效支撑以“双碳”为引领的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