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说问题不大(面试官说你回答的不够深入怎么办)
对于高级产品职位,展示产品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面对各种产品问题,我们需要输出有深度的答案,而不是肤浅的简单介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呢?本文结合笔者在产品面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从面试官的角度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为大家提供参考。
前两天,静同学辅导了一位产品合作伙伴去面试。应该说,她逻辑性强,沟通表达能力出色。不过,她之前的面试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她主动向面试官寻求反馈。获得的结果惊人地一致:
其他都还好,只是产品专业人士的回答不够深入。
于是,我赶紧对她进行了一次模拟面试,发现她对产品能力相关问题的回答确实不够深入。要知道,对于高级产品职位,面试官一定会关心产品专业能力。
事实上,我们不仅需要在面试和沟通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自己的专业深度,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面对各种业务场景和需求问题时,我们也需要深入的解答。而不是肤浅的简单介绍。
经验表明:你的回答越深入,你的专家效应就越强。
作为产品经理,面对各种各样的产品问题是很正常的,输出优秀的答案也成为了硬性要求。那么,当我们在面试或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回答更深入的问题呢?
静同学总结了一个模型公式:
深度思考事实结合结构化=深度解答
我们公司最近也在招聘高级产品经理。上周我采访了三名产品专业的学生。应该说,对于专业问题的回答并不是很深入。他们有的能力不足,有的专业能力不错,但没有梳理自己表达模式的意识。回答不深入,在面试官看来不专业。
所谓遗憾,往往在于拥有能力却无法有效表达,从而错过了。
本文结合静同学在产品面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从面试官的角度分享一些实践经验。希望能为您提供产品参考。
一、想好了再回答
上个月我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靠谱:顶级咨询机构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不少同学表示读完受益匪浅。里面有很多认知模型,对产品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还反复强调,面对问题时,不要试图直接回答。你要学会深思熟虑,思考清楚后再回答。即使多留半分钟思考,也绝对比不思考更有价值。
有效的沟通在于交换重要信息。一千字的修改,还不如两句核心信息的回复。后者更容易通过灵魂共鸣带来价值认可。据说灵魂共鸣还能引发多巴胺,让沟通体验更加愉悦。
这在面试中尤其常见。很多产品同学总认为答案应该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能表现出专业性,这样才能走在问题前面。面试官还没问完,答案就已经写在纸上了。
不是很好。很容易误入歧途。你必须先理解问题,然后深入思考,然后再回答。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问过一些面试的同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输出什么工作成果。结果,有同学立刻回答,而且回答持续了5分钟,讲了很多产品工作内容。但最后却忘了回答工作成果。
再举个例子(参考下图),前两天我们新来的架构师给我发了一段话,讲的是设计原理和方法,所以我就一句话回复了,但其实已经达到了问题的本质。连接将会顺畅自然。
产品同学也知道KISS原则:KeepItSimpleandStupid。我没有急着回答。璟也先想了想,然后简单的回答了一句,但却让后续的沟通更加高效,因为本质的信息交互才是沟通的关键。
所以,在面对需要沟通的问题时,要想同频共鸣,首先要学会深入思考。
二、加入项目工作内容
当我们明白了深入思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抑制住急于回答的冲动了。接下来的重点其实就是理论方法与项目实践的结合。
根据我的面试经验,“理论与实践分离”往往是很多同学的一个误区。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只要了解理论知识、掌握流程方法、标准化体系等就可以回答好每一个问题,但事实上却相差甚远。
在职场中,我们常说的“说服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事实的支持。在采访中尤其如此。简单地谈论通用方法论就像背诵文本知识一样。想要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这就像喝酒一样。一碗凉开水。
例如:
在面试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应聘者介绍一下项目的概况。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问题越是发展性的,答案就越系统、越深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别人拉开距离。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些经验。我曾经告诉我辅导面试的产品学生,你面试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在面试中占据主动。一旦你主动了,面试就很容易成功,如果你主动了,你就能面试成功。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就是“埋掉简历”和“抓住开放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准备案例、复习总结、模拟演练,尤其是开放题。大家在面试过程中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主动权,这意味着要系统、深入地回答。很多时候,对此类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不充分往往是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对于“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个问题,从面试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过滤器:通过应聘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容易察觉到他的基本逻辑、专业程度和产品思维。
从候选人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器: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的答案并用好这个举措。不过,根据我丰富的面试经验,大多数产品同学不会利用这个问题。多么难得的举措啊。
比如我采访的产品同学,大部分只是对“项目概况”进行了笼统、简单化的介绍:项目名称是什么;项目规模有多大?该项目的背景是什么?项目团队有多大?主要产品有哪些?实现了什么价值?利润如何等等?
上面的答案有错吗?正确的。
其实大多数应聘者都是这样回答的,但如果你这样回答的话,就很难脱颖而出,因为你没有与产品工作结合,没有体现出你的产品能力。说白了,你可能面试的不是产品经理,你可能面试的是项目经理。或者其他岗位的人基本都是这样介绍项目的。
这还不够。
景老师给辅导学生的建议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介绍项目背景(目标用户、业务需求、市场价值等);其次,重点介绍你在项目中的产品工作。这个流程可以围绕业务流程体现你的产品专业能力;最后简单说一下你的产品成长,在这个项目中的经验教训。这个答案的优点是它将项目与你的产品实践结合起来。它不再是空洞的描述。以产品作品为主线介绍项目概况,给人一种现场感,自然会让人感觉真实、深入。
这也是一种专业能力的自觉展示,直接利用这个开放性问题,占据主动。当然,我们一定要明白:你不一定要答对才能及格,但一定要相对优秀。
三、结构化表达
我们多次讲过结构化表达的重要性,因为结构化思维是一个重要的产品思维。比如我们常说的解耦,本质上就是结构化思维的表现。
事实上,上面分享的“项目概述”介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的表达。
静记得B站站长林超好像在《给年轻人的跨学科通识课》中提到过,根据脑科学专家研究,人脑在处理问题时更喜欢简单、有规律的信息,而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表达方式这可以简化问题。
问题越简单,越容易理解,越容易理解,印象就越深刻。
比如,前天我采访了一位同学。因为我们的职位定义是高级产品经理,所以他提到他现在的职位是中高级产品经理。我问,你觉得高级产品经理和初级、中级有什么区别?
他给出了很多答案,很全面,但缺乏层次,不太清楚理解:他讲了责任等基本职业素养,也讲了产品规划和控制的必要性。设计。专业深度还讲软实力,需要协调和沟通。
然而,他并没有将它们分层,而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他一会儿讲专业能力,一会儿讲基本职业素质,一会儿讲专业能力。人们很难理解。
他可以分层使用结构化答案。这样体验会更好、印象更深刻,他自然会认为你的回答有深度、专业。
事实上,面试过程中几乎每个问题都可以用结构化思维来回答。比如我经常问B端产品和C端产品有什么区别?结构化答案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经验分享:几个产品经理面试问答。
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回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是一大段,而是一层一层的。
好了,以上就是景老师根据自己近期的工作经历,给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深入的解答。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产品参考。
最后我还想说一件事。事实上,不仅是在采访中,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中也是如此。面对问题时,我们都应该以高质量答案的输出作为北极星指标,逐步养成高效解答的意识和习惯。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个公式可以作为你的MVP模型:
深度思考事实结合结构化=深度解答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业务观察等。
本文最初由@product大Canyon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许可证。
本文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人人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