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春又至(姹紫嫣红春已去什么意思)
光明日报记者刘江伟李晓萌
1920年秋天,《新青年》收到了新封面。
在圆圆的地球上,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寓意中国人民和苏俄手拉手,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抗一切剥削和压迫。至此,《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重要地位正式转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机关刊物。中国文艺的发展与党开始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下的文化发展史。这是一部党带领人民通过文艺奋进、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历史。从歌剧《白毛女》到小说《创业史》,从戏剧《朝阳沟》到油画《黄河颂》,从电影《英雄儿女》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从戏剧010-30000到电视剧《龙须沟》《山海情》…党的辉煌历史在作品中体现,文艺的旋律在百年征程中激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阔步迈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心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锚定了新历史条件下文艺创作的价值,标志着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向。
新时代的文学史诗,寥寥几笔。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探索和接力的托付下,我国的文艺花园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系列舞蹈。徐建梅摄/光明影业
在湖南省松坡图书馆桃花源分馆,市民徜徉在书海中。新华社
1、把人民镌刻在新时代文艺光谱中
1942年5月,历时20多天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开启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
“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成为群众中的一员”。随后,文艺工作者高举人民旗帜,喊出响亮口号,奔向生活,奔向基层,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学习。寻找创意材料。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学艺术。”72年后,再次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犹如延安文艺论坛的回声。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他14000余字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个时代,两场座谈会,跨越70多年,却贯穿了——人的同一个主题。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既是历史的“演员”,又是历史的“演员”。社会主义文艺,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当作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作为文艺作品为人民服务。人的职业。
人们深深铭刻在新时代文艺谱图中,挖掘着当下文艺创作的源泉。
2020年初,疫情来袭,山河寂静。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压力下,在未知恐惧的冰冷包裹下,人们紧张、焦虑、惊慌、恐惧,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工作就是急于提供帮助。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剧场走向云端,创作作品,为爱发声。歌曲《坚信爱会赢》、快板《坚决打赢攻坚战》、河北梆子《天佑中华》等,安抚病人的心灵,给人们如春天般的希望。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
“作为土地,谁来耕种我;作为庄稼,我宁愿被谁收割?”这是作家王宏嘉给自己写下的创作座右铭。多年的采访,多年的写作,多年的田野街道行走,让他深刻认识到文学应该为谁而写:人民,还是人民。
为了创作脱贫题材的作品,王宏佳深入全国贫困县贵州毕节,走访了100多个村庄,行李箱里装满了采访笔记。他把这种创作视为一种寻找:“我在寻找灵魂的故乡,情感的归宿。”
到田野里去,从民间来。近年来,文艺工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次次游历归来。
心中一旦充满了人,写下的文字就会散发出光的颜色、花的芬芳、春天的希望,作品就会像果实一样饱满,像江湖一样流淌。
2、从时代前进中获得力量
5月7日晚,观众散去,大幕关闭,剧院恢复演出前的寂静。后台,贾文龙坐在镜子前,脱掉了身上的衣服,以及一天的压力和疲惫。
贾文龙演出豫剧《焦裕禄》场600余场。贾文龙每次表演都会有新的感受。特别是这次赴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其意义重大。“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将焦裕禄精神再次带给观众,可以进一步坚定我们履行初心使命的理想信念。”
几年来,贾文龙出演了多部现实题材作品,包括反映脱贫攻坚的《重渡沟》、反映革命英雄的《尘封的军功章》、反映先进典型的《村官李天成》等。他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文艺必须贴近时代,写时代,引领人们思想,振奋人们精神。”
文学艺术始终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是照亮民族精神的明灯。百年来,在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口,文学艺术都能感悟国家命运的变化,引领时代潮流。做时代的先行者,服务亿万人民,服务伟大祖国。鼓声和呐喊声。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那些被郑辰覆盖的诗篇,化作热血渗透到纸的背面,释放着文艺工作者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捕捉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将青春的热血、劳动的快乐、奋斗的激情、创业的干劲、对未来的向往。小说《平凡的世界》《青春万岁》、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戏曲《朝阳沟》《李双双》等。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的作品是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经典之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文学艺术也迎来了天上地下的新境界。
八年多来,文艺工作者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凭着“我愿意坐十年板凳”的决心和“历尽千辛万苦恢复元气”的坚韧,打磨出了一批又一批精品佳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电影《流浪地球》等,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为这个时代闪亮的文艺坐标。
八年多来,文艺工作者把目光聚焦时代,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电视剧《山海情》《在一起》、小说《烟火人间》、歌剧《扶贫路上》等,用饱满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歌颂党、祖国、人民、英雄。
春风吹来,紫红缤纷,一望无际的景色一时间焕然一新。从“作品”到“精品”,从“高原”到“巅峰”,文艺工作者正乘势而上、砥砺前行。
3、在世界文艺舞台上从容起舞
“《理想照耀中国》是一部史诗,关于普通人,关于灵魂,关于理想。很多年后,当我们回顾《理想照耀中国》时,我们会很庆幸我们做了这样的事情。”回忆起那些集思广益、争分夺秒拍摄的日子,总编剧梁振华感触良多,感动温暖不已。近期,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火爆,用40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
用历史反思当下,用文学艺术凝聚精神。在崇尚英雄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品和审美表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写到这里,梁振华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和他们一起唱、一起哭、一起承受辛酸:“理想不仅照耀着中国,也照耀着我们自己。过去真的有那么一群人。”百年的人就这样活着,这样梦想,这样坚持。”
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从笔尖舞动,在内心深处绽放。
“黄文秀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那个雨夜,永远定格在30岁,永远定格在脱贫长征上。”北京师范大学2019级本科生寇丹丹含泪读完《扶贫路上》。该剧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黄文秀为原型,再现了脱贫攻坚路上党员干部的喜怒哀乐、理想、奋斗和辉煌。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铸就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通过作品磨砺民族奋斗精神,是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看完表演后,寇丹丹的同学谭孟宇在手机上留言。
文学艺术之美,润物细无声。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吴为山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竖立。当时有150多家媒体参观报道。“加强文化交流是消除文化障碍、增进人与人、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最佳途径。”吴为山深受感动。
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就是心连心。近年来,中国文学艺术不断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背靠强大的祖国,头顶文化星空,中国文艺工作者以无比的自信和从容走在世界文艺舞台上。
2016年,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他的一篇演讲道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我讲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但这也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中国作家必须牢牢立足于自己的土地,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为你提供了世界上唯一丰富的写作资源,这可能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资源。”
江上天又水云舒,舵完好,风帆新扬。与时俱进、与祖国共进、与人民共进,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乘着新时代的春风,不断谱写新的史诗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
《光明日报》(2021年6月11日版本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