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哲学专业是啥(哲学专业是做什么的)

哲学专业是啥(哲学专业是做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4-04-08 21:16:12 义务教育 832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以下内容很长,完全基于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习和经历。不客观,也不知道是给谁看的(也许能启发一些对此感兴趣的高中同学?),甚至可能有很多错误。(毕竟他只是一个刚刚写完毕业论文,无所事事的弱本科生)。

从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下的一个专业的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其复杂性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专业对象难以界定。——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确定;国内哲学教师常将其词源追溯到古希腊,将哲学描述为一种热爱智慧的活动,但这对很多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启发意义。——甚至当代一些重要学派都否认回归古希腊和祖先的学术理论和解释方法。二是学科内部分支复杂的现实。另外,在我国,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因为我国主流学术界与对哲学学科影响最大的西方主流学术界存在较大差距。

哲学专业是啥(哲学专业是做什么的)

我先对第二点进行一定的解释,然后再谈第三点;经过这些解释,相信读者会对第一点有了直观的认识。最后,我还可以谈谈本科生学习哲学的意义和好处。

分支多样性与流派错综性

我以国内学科排名经常位居第一的北大哲学系的院系、课程及课程改革现状为例,做一定的说明。北京大学哲学系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逻辑学、美学、科技哲学、道佛学、基督教与宗教原理等教研室;后两者的存在是历史原因——是哲学系和宗教学系迫于政治压力被迫合并,这里不再提及。总之,相应地,在学生的基础课中,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必修课。这首先让我们对哲学分支的多样性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但学习这些课程将使我们对这种多样性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尽管事实上这些分支有时甚至在彼此眼中是不相容的。例如,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经常受到质疑,逻辑学者有时会嘲笑其他范畴的逻辑不理解。从这些必修课(大学里经常安排的)最基本的角度来看,1、从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这三门主修课程入手,你也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我这学期的课程计划中,西方哲学史必修课为6学分。不过,根据老师的说法以及此前公布的课堂阅读材料,上世纪西方哲学史的课程量如果折算到今天,将超过10个学分。哲学史学分的减少,一方面伴随着其他门类课程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哲学史本身的意义在今天日益受到挑战。在国内哲学史和人物研究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国外学术界的主流是直接讨论一系列基本的哲学问题。这直接体现在我系哲学导论课程的改革上:

在以往的哲学入门课程中,教师常常选取中西哲学传统经典著作,带领学生精读、讲解。这也反映了研究人和作品、解释和重构它们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传统和重要内容。学习方式。不过,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哲学系开始同时开设两门哲学入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门;其一与过去相同,其二则完全是问题性、主题性的:如善恶、神伦理等。科学、身心——心灵哲学等。后者的问题导向恰恰是西方学术界的主要做法:聚焦问题,直接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反对“诉诸权威”或预设圣人之文,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任何正确性。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声称哲学史没有研究的必要。我的一位来自北大哲学系传统教育的老师也对此感到非常震撼。现在他还鼓励学生专注于哲学论证和问题思考,而不仅仅是重述人物的思想。

这种差异在两种哲学入门的参考书中表现得很清楚。传统哲学导演的参考书无非就是《第一哲学沉思集》、《理想国》、《孟子》等等;新哲学导演的主要参考书是内格尔的《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作为入门书籍,这两本确实典型地代表了两个“哲学”学科的研究或操作方法。前者着眼于历史上的各种哲学家及其著作,试图对文本进行解释和澄清,为每个人的学说建立完整、连贯的哲学体系;这样做,不仅需要逻辑论证,还可能涉及到历史背景研究、修辞阐释等工作。后者直接面临一系列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当代西方学界不同哲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比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矩阵问题-怀疑论-知识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神学和伦理学)、行为的对错如何定义(伦理学)、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是什么(心灵哲学)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通过论证来进行的,即所谓的哲学论证(argument),简而言之,就是从前提命题推导出结论命题的整个过程。一个好的论证需要是有效的(valid,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逻辑,比如[abanda,结论b]一个有效的论证也可以表达为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不能为假)和声音(声音、有效且前提为真,这也意味着结论为真)。在我看来,这种演绎论证方式的目的是把哲学学科建设成为一门“科学”学科:以统一的方法论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外学校存在的差异。当然,这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里所说的西方“主流”主要是指受分析哲学传统影响的英美哲学,但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实际上还包括分析哲学传统与现象学解释学传统的对抗(世界哲学年鉴,1991:30)。我对后者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不再赘述。然而,虽然哲学系(针对本科生)专门开设的现象学课程并不多,但很多中国哲学教师和外部院系(语文、艺术等)教师的学术方法似乎都遵循哲学系的方法论和理论。现象学。其实我有限的现象学知识就来自于这些非现象学的课程,这也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其次,当这些当代学科讨论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献和历史资源时,如何看待这一新的“哲学史”的问题又出现了;但如果以科学为范式,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不难回答:过去讨论的问题都是“理论结果”,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是根据这些结果来指导的。这一思想体现在当代许多哲学入门书籍的写作和叙述方法中。第三,国内哲学界的情况并不固定。近年来,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和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入学研究生开始追求这些方向;我们系新开设的哲学阅读和写作课程也开始向新生教授以论证为导向的哲学思维。几年后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第四,各个学科的情况不同,上述问题主要涉及西方哲学。

一些杂议

以上内容不保证完全正确,因为这只是我从学生角度,根据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经历和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经历所得出的相关知识。另一个原因是每个哲学系都没有专门向学生传授“当代哲学学科概述”。例如,在课程教学方面,哲学传统史下的哲学系不会说当今世界有几种不同的哲学实践,而是会默认哲学就是这样做的(但如果你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可能愿意多讲一些);分析传统下的哲学系不会主动教授分析传统之外的其他方向(这就是在北大和多伦多大学两个截然不同的系听课的感觉)。

当我即将毕业时,对这种复杂性的理解逐渐浮现出来。也许是因为我在这个系的学习中没有找到可以钻研的兴趣点,处于一种徘徊的状态,东张西望。相反,我在出国做交换生后逐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这个问题本身引发的思考,以及基于此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让我有了上述的一些认识。

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哲学的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是方法论上的:哲学对概念的厘清和对逻辑的细致要求。这是所有哲学流派和分支所共有的。警惕逻辑错误和陷阱,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和社会的纠纷。以便做出更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而且,许多哲学问题或论证的基本结构往往可以为我们思考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提供基本的参考框架。此外,一些哲学理论的学习也会影响我们对个人生活、社会乃至人生的态度。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大的冒险和最复杂的探索,尤其是在传统失语的多元现代社会语境中,尤其是在这个现代社会的权力体系中。当它变得越来越大时,个体也变得越来越小。不同的经历和处境会给人不同的思考,但对于那些我们自己可能不自觉触及的更根本的问题,哲学却为我们提出了问题,甚至给出了答案。——虽然这往往不是最终答案。的答案。例如,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理论资源和思考方式(如果这还可以讨论的话)。

在我毕业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很有象征意义。毕竟,我要感谢她进入哲学,即使我不会继续走这条路(或者暂时不会)。

北京大学哲学系多伦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