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阅读理解)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24-09-07 18:30:29 义务教育 77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只有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重要结论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吸收养分的重大意义、内在基础和实现路径给出了新的阐释。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阅读理解)

“两个结合”何以必要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所载的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述,必须随时随地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历史证明,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必须大力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遵循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我自己的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简单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严重脱离实际,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进行第二次一体化”,开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主张。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强调:“只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个“靶子”射中中国的“靶子”。新时代。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人民问题、时代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顺应时代要求,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我国实践。”这深刻而简洁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道理。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像任何新理论一样,必须首先从现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尽管它的根源深深植根于物质和经济事实”。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深刻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等人完全抛弃俄罗斯传统文化、试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所谓“纯粹”无产阶级文化的乌托邦主张,强调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规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长的基础;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滋养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重学习。积极的滋养。”

“两个结合”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是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结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列宁说:“革命理论是不能发明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中产生的。这个理论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它叫马克思主义。”从“革命经验”“产生于革命思想观念的总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更具有普遍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具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普遍性,具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普遍性。与世界各国文化融为一体。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多次强调俄国工人运动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强调“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70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毫无疑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有了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念、夺取历史主动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和价值观,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在使用但却没有意识到。”具体来说,一是宇宙学方面。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他强调,人可以提高境界,“在精神上与天地相连”。荀子不仅以“自然规律恒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而且以“驾驭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近代以来西方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完全不同,但却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解的思想相似。第二,世界观。天下为公、天下大一,这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尚书尧典》说:“百姓开明,万国和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许多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联系起来、进行比较。1926年,郭沫若在其文章《马克思进文庙》中虚构的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也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表述。三是社会面貌。“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重要理念。多样而和谐、和谐共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阐发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大幅提高的未来愿景有很多契合点。第四,道德方面。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兼顾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的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相似。

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是一个立足于中华大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先进政党。积极推进“两个结合”具有历史主动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上所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进行第二次一体化”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党立足新实践和时代特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观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实践新发展,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更好把握历史主动权。

“两个结合”如何推进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明确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所要结合的现实往往是变化和发展的。在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明确自身任务,增强全党行动的自觉性和统一性,是我们党的优势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站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思考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以此为指导,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实现第二个世纪的新道路。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问题导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征,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切入点、基础和中介。实践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理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显着增加,这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国际变化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等。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断提出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思路、新方法。

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一方面,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学术理论界积极讨论的重要问题。对此,基本前提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的重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充满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理念和思想,并对之作出新的阐释。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话语在面对现代问题和国际交流时有其优势,但在逻辑性和时代性方面也存在缺陷。其中许多经典表达方式亟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例如,对于“天人合一”这一重要命题,有“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相联系”、“人与自然同构”等多种解释,以及“人与自然同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总之,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说是继承,割断血脉、凭空创造,不能说是创新”。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精神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性格、风格。对此,我们尤其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服务大众、修身立德、家国一体、变法革新、追求中立、崇尚整体等,使它们有机地融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中。同时,还要注重概念术语的融合,如“实事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守正创新”等,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中国近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术语,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两个结合”并不是自动实现的。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乃至全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历史责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要坚持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转变到一个新境界。

(作者:孙来斌,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