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云是什么(风云再起七星灯)
“风云三号E和风云四号B这两颗气象新星的主要数据产品将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近日,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75届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宣布。
能够服务全球,这两颗卫星有什么能力呢?
据介绍,风云三号E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运行卫星,填补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晨昏时段卫星观测数据的空白;风云四号B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首颗运行卫星,具有分钟级250米分辨率区域成像能力。两颗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已于今年6月投入商业试运行。
这只是“风云家族”最新的两名成员。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运行。作为热衷于太空的前哨站,他们在浩瀚的银河中“忙”什么呢?
老百姓的“冷暖星辰”:俯视风云变幻
连日来,暴雨和高温“唱主角”。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1日至13日,一道新雨带即将横贯东西部,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中南部等地。面对复杂的天气情况,预报员心里有数:风云气象卫星时刻监测变化的天气状况,提供及时、丰富的观测数据,让气流方向一目了然。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服务官任苏岭表示,10年前,风云气象卫星每半小时甚至每小时生成一幅云图,空间分辨率达数公里。然而,如今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产品具有最高的时空分辨率。最长1分钟、250米。
不久前,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强降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同时在广阔的太空中,7颗风云气象卫星密切关注着风向的变化,每5分钟生成一张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云图,每1分钟生成一张指定区域的云图。
无论是90%的暴雨预警精度、提前40分钟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还是全球首次台风预报……我国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观测技术的发展。
“我国台风预报取得了长足进步,风云气象卫星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徐应龙表示,2021年,处于在轨测试阶段的风云四号B搭载的快速成像仪,将实现一分钟连续高-对台风“烟花”进行频率观测。静止气象卫星与极轨气象卫星的结合,为预报人员实时分析判断台风影响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7月2日,台风“斯巴”登陆广东,导致华南多地出现极端降雨。佛山市气象台提前一小时发布龙卷风预警,为当地防灾和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卫星监测数据不仅可以准确反映天气系统变化,还可以通过数据同化技术融入数值预报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器——风云四号A大气垂直探测器的观测业务同化,提高了台风、暴雨等预报精度。灾难性的天气。在2018年“玛丽亚”等台风目标观测同化中,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表现出色。数值预报与风云四号卫星探测器“天地互动”,以预报需求为驱动,开展目标观测同化。15分钟分辨率探测器目标观测数据同化至中国气象局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
结果表明,高时相、高光谱分辨率数据显着提高了模型对台风路径、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预测。欧洲气象卫星发展组织前首席科学家约翰内斯·施梅茨评论道:“这是地球静止轨道大气探测和同化应用的一个里程碑。”2018年至2021年,中国气象局科研团队共开展9次目标观测同化,台风24小时和48小时路径预报平均提高10%。
美食“守护星”:“识天”、做决定
俗话说:“你必须仰望天空才能做出决定”。气象状况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而卫星是捕捉气象状况和农业生产的一双“智慧眼睛”。
今年的夏收是一场艰苦的战斗。2021年,我国北方遭遇罕见秋涝。不少地方冬小麦播期推迟、苗况出现偏差,给实现夏粮丰收带来巨大挑战。
“为打赢这场夏季粮食保卫战,气象部门加强了与农业农村部门、粮食主产省份卫星遥感联动,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气象遥感监测联动机制,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综合研判冬小麦生长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作物长势及气象条件影响的分析报告,为有关部门开展冬小麦春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管理工作”。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门新表示,现在小麦收割已接近尾声,收成情况良好,农业气象遥感服务受到各方好评。
从“看天吃饭”到“识天决策”,卫星遥感使农业生产从未知走向已知,变被动为主动。
“农业气象遥感工作的本质是定性或定量评价过去和未来的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快速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分布与气象要素的时空匹配精度。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张明伟介绍,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国省市县”大宗农作物分布遥感一体化监测。系统初步建成,高空间分辨率冬小麦分布遥感产品首次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夏粮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增添了“利器””确保粮食丰收。
实现“饭碗主要装中国菜”,还必须加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监测管理。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等以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为数据源,对国内外重要粮食产区开展气象灾害监测。国外,以及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监测和产量估算。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可靠的参考。
“农业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其中干旱影响最为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毛克标介绍,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干旱监测的重要参数。过去,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气象站获取。但站点相对稀疏,空间表征不足,且手工方法费时费力。
据了解,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波段数量和辐射分辨率不断优化。其红外遥感数据可反演地表温度,微波亮温数据可反演土壤湿度,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作物生长监测及产量监测。这一估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定量反演产品的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基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为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同化系统、作物产量估算等应用提供可靠的关键作物生长参数,为田间农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随着风云三号E卫星、风云四号B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业务的试运行,未来农业卫星遥感业务将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生态“监测星”:赋能美丽中国
“卫星监测图像显示,太湖西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出现蓝藻水华。”近日,一份气象卫星监测报告发送至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局、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随后,迅速启动部门联动、地方协同的蓝藻防治行动,实现蓝藻水华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这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具有强大的地球监测能力。其中,静止气象卫星可以每五分钟对中国及周边地区进行一次监测,并可以每分钟生成一次指定区域的云图。三颗极轨气象卫星可提供每天6次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监测。据介绍,利用多星组网和协同观测的优势,风云气象卫星还可以实现对全球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动态监测和评估,帮助决策部门更快做出反应。
察汗淖尔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交界处。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过去,由于缺乏系统保护,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020年,内蒙古、河北察汗淖尔湿地保护修复专项协作机制成立。两年后的今天,恰罕努尔生态修复进展如何?
“与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察罕淖尔地区植被指数上升8.5%,水域面积增加0.2平方公里。”这份数据清晰的专题报告是根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数据制作的。为评估察罕淞尔市生态环境管理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卫星广播、互联网、遥感应用业务系统等多种方式,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自2000年起还建立了植被、地表温度、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等长序列卫星遥感数据集,联合编制了植被、城市热岛、水体等数据集。尸体,蓝藻大量繁殖。防尘、防雪、防火等10余项技术指南。完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SMART)2.0、3.0版本开发,在全国气象部门使用,并向多个国家推广。
今年6月,风云三号E、风云四号B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投入商业试运行。中国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韩秀珍介绍,风云三号E卫星搭载的微光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具备晨间和夜间光信息监测能力。夜间轨道,可实现城市灯光图像的动态监测。随着双星在太空闪耀,它们的生态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已向1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数据和产品,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等。已有30个国家注册为应急支持机制国际用户,向42个国家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学生接受了风云卫星应用专题培训。我们的“生态朋友圈”日益扩大。(记者崔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