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四十年回忆感悟(高考40年的变迁)
甘肃商报记者张丽丽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0年了。40年来,无数莘莘学子通过高考成就了光荣和梦想。记者特意走近不同时代的高考过人,聆听他们关于高考如何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
张华,甘肃定西人,1977年参加高考。
时光飞逝,距离恢复高考已经40年了。回忆起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情景,张华十分激动。往事历历在目,张华就是这一历史时刻的最好见证者。
“如果不是那一年的高考,我想我的人生可能会走上不同的轨迹!”张华说,“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前,我整天忙于工作,空闲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的未来,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了我这个大消息。”张华回忆,从那时起,“我要考高考”这句话就在他心里扎根了。
“在此之前,我已经有差不多五六年没碰过高中课本了,但为了高考,我翻遍了家里的箱子和柜子,终于找到了那些已经落入灰尘的课本。”张华回忆说,当时他的很多同学参加高考的计划都是这样的。大家开始了难忘的几个月的高考复习。他们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则点着煤油灯看书。
“因为高考暂停了一段时间,我们统计了当年差不多有11名考生聚集在一起参加高考。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但我们同样坚定了参加高考的决心。”“那年12月初,我和大家都在同一条路上参加高考。”张华说。一床被子,几本课本,一叠饭票,连续两天考试。
张华回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感觉手里的信有千斤重,家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村民们给他送来了毛巾和鸡蛋来告别。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让我梦想成真,改变了我的命运。今后的岁月里,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什么职位,每当想到高考,它都会给我无穷的力量,它不断地鼓励我前进,激励我克服一切困难。
高考,改变命运的起点
徐秉良,甘肃兰州人,1979年参加高考。
现在甘肃农业大学工作的徐秉良老师回忆,她参加高考,上了大学,然后开始担任大学教授。一路走来,她感叹着高考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幸福生活。
1979年,徐秉亮在白银景泰县一个公社加入了排队队伍。今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个年头。当时,“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深入人心。年轻的学生们放下锄头,重新拿起书本开始学习。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当时的入学率不高。恢复高考后,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刻苦学习。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徐秉良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
徐老师回忆,高考是改变她命运的起点。当时,她的家人知道她考上了大学,非常兴奋,奶奶还送了她一块手表。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已经非常难得了。
恢复高考对于每个像徐秉良先生这样经历过的人来说,是一个命运的彻底转折,也是人生真正的改变。正如徐秉良所说,她是高考的受益者。如果没有高考,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回望高考,她就像一位老人在思考,她就像一颗晨星指引着。高考有太多值得回忆和怀念的事情。
一次高考改变一生的命运
任改辉,甘肃景宁人,1985年参加高考。
回忆起33年前的高考,任改辉感慨万千:“那真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走出农田,吃饭。”商业食品,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
任改辉出生在甘肃省景宁市嘉禾乡的一个偏远村庄。1985年参加高考,成绩379.80分。她错过了梦想的大学,最终考上了省内的一所中专。全家人还是很幸福的。
任改辉回忆,村里和她同龄的女孩大多没有上学。他们最多才二年级。他们可以认出自己的名字,做简单的计算,然后回家帮助成年人做事。幸运的是,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在如此困难的时期坚持为她提供教育。她认为自己非常幸运。
她说,虽然自己参加高考已经30多年了,但每年她都会密切关注,尤其是这十年。高考期间她一直是个热心人。我的孩子、侄子、亲戚朋友的孩子每次填写申请或选择专业时都必须听取她的意见。他们都比33年前更加认真地对待她的意见。
她说,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一年一度的高考。他们上学的时候,班上女生不多,但孩子们正在参加高考。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参加考试。不存在陪学生学习、陪考试的事情。许多家庭希望孩子在放学和假期后帮助家庭做更多的工作。学习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没有什么作业。由于当时学校没有统一考试,所有在县城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在高考前一个月到县城参加预选考试,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预选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被选拔参加高考。她记得那些年高考期间,差点就下雨了。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从学校步行到县城。学校附近有一条河,她通常都是用“石楼”过河。还有一座用木头搭建的简易木桥。即将高考时,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淹没了石桥和简陋的木桥。“还好,我姑姑家住在河边的一个村子里,叔叔背着我过了河,然后坐公交车去县城参加考试。”
今年高考前,任改慧在微信上晒出了自己的准考证。有点黄的入场券,还算顺利。当她展示准考证时,她的心情非常好。她回忆起33年前的高考。高考于当年7月7日至9日举行。理工科考试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七门课程。考试结束后,大家都回家等待消息。那个时候通讯很落后。县教育局致电学校教务部门,将考试结果通知学校。接电话的老师听了电话,并拿笔记录下来。由于是听写,为了认真记录结果,很多学生的名字都被记住了。这不是很准确。经代课老师进一步确认后,学校为考生打印了成绩单。她觉得自己考试考得不好,而且上学路途遥远,同学们只好替她检查成绩。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成功的起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从容面对人生考验
李宜斌,兰州理工大学动力学院教师,1997年参加高考。
与现在的考生相比,1997年参加高考的李艺斌坦言,高考期间自己快乐多了。在他看来,当时的高考非常轻松,几乎没有任何压力。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我们已经放假了。心情非常放松,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放假前,老师告诉我们,两个月前他就把所有的知识都给了我们,剩下的就靠我们了。所以在那两个月里,我们可以玩、可以吃饭、可以学习。一切都如常进行,有条不紊。只有真正到了考场,在那种气氛下,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紧张。但毕竟考试时间过得很快。考试一结束,我们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在李宜彬看来,当年的高考充其量只是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场考试。因此,家长、老师以及考生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另一件让他们兴奋的事情就是考试后的长假。“已经有几个月的假期了,真的很开心。”填写申请表时,有一位校友来到学校做报告,因为当时理工科很热门。从报告中,李宜斌感受到了未来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所以我选择了流体机械与工程专业。当时,选择理工科专业也是很多学生的愿望。
高考给了我们更多的人生动力
马涛,甘肃庆阳人,自由职业者,2002年参加高考。
马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十几年过去了,感觉一切都发生在昨天。教室里高高堆起的试卷,寂静无声的考场安静,宿舍楼下深夜仍在学习的同学,小跑着吃饭、上厕所的尖子生,不厌其烦的班主任。突出重点,半年没有周末……当时……我以为那是地狱般的生活,现在却觉得是最美好的回忆。高考前的那段生活虽然痛苦,但留给他的却是充满正能量的。努力得到回报的那一天,是每个人青春奋斗的记录。
马涛还记得高考前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对大家说的话:“高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高考失败并不代表你人生失败。哦。”不,也许‘成功’这个词根本不适合高考,而高考考得好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事业有成,衣食无忧一辈子。不要让高考成为你的障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做状元。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去面对。高考不是绊脚石,而是你前进、克服障碍的垫脚石,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放松心态,勇敢面对。绝不是不可克服的。相信自己,以无所畏惧的态度面对一切。只要努力拼搏,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坦然。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
“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正确面对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我很感激高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动力。”
高考让我梦想成真
张耀东,甘肃天水人,2014年参加高考。
2014年6月7日,高考。对于很多中国孩子来说,这是有可能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一天。在甘肃天水六中的考场,有一个专门的考场。考场里只有一张桌子,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光线充足。桌子上专门安装了一盏台灯,避免阴天造成光线不足。
张耀东说,他是这个考场唯一的考生。他从小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2。他被认定为视力障碍者。在张耀东看来,那天的考试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考点工作人员带着张耀东来到考场。虽然允许他携带和使用电子助视器,而且试卷是当地教育部门专门为他准备的大字试卷,但由于他的视力条件,阅读几乎需要贴在试纸上逐字逐句地阅读。字,所以回答速度稍慢。辛苦了。“我没有时间看最后一道数学大题。”张耀东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张耀东说,为了顺利参加高考,他给中国残联写了一封信,并得到了中国盲人协会领导的鼓励。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发文规定,盲人考试时,将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由专人协助。张耀东终于合法参加了高考。
2014年6月22日中午12点,张耀东通过电话查看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语文100分,数学108分,外语128分,综合艺术212分,总分548分。此外,他曾经获得的“天水十大道德青年”之一的荣誉为他带来了10个政策加分。张耀东高考总成绩超过甘肃省一级录取分数线15分,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耀东说:“能够参加高考,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我无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