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2018年北京理综高考题)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2018年北京理综高考题)

发布时间:2025-02-18 22:15:55 义务教育 291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今天是北京高考的最后一天。学生们表现如何?今年的理科综合试题难度如何,重点考查哪些内容?来听听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专家对试题的权威解析。

内容提要: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2018年北京理综高考题)

物理:注重考查实验能力,今年实验考查分值占比为历年最高

化学:试题大多以化学实验为背景展开,注重化学实验情境的创设

生物:针对癌症防治提出科学假设,突出实践环节

部分

1

物理

创新实验能力是考核重点

今年实验考试成绩占比创历史最高

“中国天眼”入考题

试题素材联系实际生活

参考例题

第24题以“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FAST为背景材料。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考验考生通过新情境获取信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例题

问题21(5)以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为背景,引导考生思考伽利略如何利用“斜面实验”来测试球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参考例题

第20题以“物体向东坠落”现象为素材,系统深入地考验考生对粒子运动学相关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称性思想的考察。

中级试题比例有所增加

试卷整体难度设计合理,难度结构有所调整。与往年相比,中级试题比例有所增加,易难题数量得到适当控制。试题在设题上有合理的梯度。通过构建适当的步骤,不同级别的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参考例题

例如,第21题(1)测试仪器的选择,问题(2)测试数据处理和绘图,问题(3)测试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的依据以及其物理意义。v-t图像的斜率和问题(3)问题4)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指导分析时间和位移的选择对速度测量的影响。问题(5)要求根据匀变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解释如何利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来测试小球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这是对伽利略“斜面实验”的重新审视。

今年实验考试成绩占比超过往年

2018年北京高考理科综合试卷涉及4个学生实验的考试,涵盖1个机械实验、2个电学实验和1个光学实验。历年高考试题中实验考查分值占比最高的年份,具体考察了哪些能力?

1、实验操作技能

区分:亲手做过实验VS没有做过实验的考生

参考例题

综合理科试卷第21(1)(2)题和选择题第15题都是对考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测试。

2、实验原理及实验分析能力

区分:

做过实验并深入思考过的考生VS做了实验但不思考的考生

参考例题

理科综合卷第21(3)题和第19题都是考验考生对实验原理的思考和实验分析能力。

3、实验全过程的整体思考

考察:

基于实验原理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内在逻辑。

参考例题

科学综合论文第21题是基于《探索汽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问题(4)测试考生对计时器标记的纸带上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计算。中学经常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计算这段时间中间的瞬时速度。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小车匀速直线运动。按照实验中需要探索的规则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是逻辑错误。

考查了哪些核心概念?

试题集中在高中物理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

具体题目针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等核心概念设置,重点考查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

相关试题:

第14题测试对分子动力学理论的理解,涉及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概念。

问题23以闭合电路中的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作为问题的背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动势的定义,推导出电动势与电路内外电压的关系。试题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指导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21题最后一题、第23题等题考验的是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运用文字、图像、数学表达等手段进行解释的沟通表达能力。试题同样注重测试基本技能,通过技能的展示来测试对知识的理解。

第22题要求绘制第3题运动员的受力图,测试受力分析能力。

考查了哪些核心素养?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考试考查的核心能力包括:

考查物理观念

参考例题

第20题,测试内容涵盖了从力到加速度的动力学基本定律的整个分析和思考过程,以及从加速度到速度、从速度到位移、从位移到位移的质点运动学基本概念。位置。体现了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概念的深入考察,符合“五级”的学术质量水平“能够将复杂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化为物理模型,能够分析综合物理问题”。新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查科学思维

参考例题

2018年物理综合科学试题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各个要素的考察。例如,第20题和第24题需要模型构建和科学推理;问题23(2)b和24(1)a需要科学论证;问题21(5)需要质疑和创新等。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

张玉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丁庆红(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中学特级教师)

宋世伟(北京市二十中学,中学特级教师)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良乡中学特级教师)

张思宇(北京市东城区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部分

2

化学

大多数试题都是基于化学实验。

从化学角度关注社会发展

考查了哪些基础知识?

第九题以课本上的四个化学反应为材料,以实验现象中的颜色变化为基础,检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第11题以亚硫酸钠溶液pH值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数据为载体,综合考察盐的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27题以饱和二氧化硫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为场景,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总结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明确了分步反应与总反应的关系;

第28题探讨高铁酸钾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判断反应原理,考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出现开放性设问

试题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力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

比如:

对于第26题,关于粗磷酸中的除氟反应,学生可以从给定的磷酸精粉与硫酸的反应进行类比,然后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或者从颗粒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28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根据所给信息,按照个人思维逻辑选取角度作答。

第28题的呈现方式也有创新。它不是简单的研究实验,而是以材料准备为基础。进行性质探究,打破了近年来社会上实验探究题的思维定式,希望起到引导教学研究回归本真,“消除题海战术”获得广泛认同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注重实验能力考查

大部分试题都是基于化学实验,注重化学实验情境的创设,在化学实验背景中展开设问。

比如:

问题8以常见的化学事实和化学术语为背景,测试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问题9以课本上的不同反应为背景,以相关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为线索,从反应分类的角度考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

第11题以亚硫酸钠溶液pH值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数据为载体,综合考察亚硫酸盐的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25题以8-羟基喹啉的合成方法为材料,考查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有机合成的思维方法;

第27题以饱和二氧化硫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为场景,引导考生总结影响反应的因素,最终理解分步反应与总反应的关系;

问题28通过详细的实验场景展示了高铁酸钾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探索。

考查思维推理过程

试题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检验基于实际问题的技能思维推理过程。

比如:

问题12以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方法的验证实验为情况。通过对给定实验的逻辑分析,判断所采用方法的可行性;

第26题结合真实的制作过程,考验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利用能力;

第27题以二氧化硫催化歧化反应为线索,检验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第28题以高铁酸钾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索为情境。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反应原理,检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关注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

试题展示了我国化学学科的进步,展示了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材料、医药、能源等方面的应用。

比如:

问题6基于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进步;

问题7是基于中国化学家在绿色化学和催化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10题的材料是应用广泛的高强芳纶纤维;

第25题的原料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也是常用的金属离子络合剂;

第26题的材料是湿法磷酸(半水法)的工艺流程;

第27题的材料是利用硫的热化学循环转换和储存太阳能的最新进展。

考查了哪些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中提出的真题结合“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分类与比较、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与合等相结合”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

贾同盖(东城区教师培训中心高级教师)

李向红(顺义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特聘教师)

张静(西城区教育培训学院高级教师)

秦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李福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部分

3

生物学

提出癌症预防和治疗的科学假设

突出实用方面

以生态环保、粮食安全、健康医疗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参考例题

问题31是基于我国某大型水库综合生态治理实践的真实案例。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考查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生态原理,提出切实有效的恢复和保护水环境的具体措施,同时增加渔业收入。对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切实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考查了哪些核心素养?

基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检查,问题1、2和3突出显示“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的考查;

问题29和31突出显示“稳态与平衡观”的考查;30题突出“进化与适应观”的考查;

第4、29、30、31题,除了测试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外,“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考查,尤其是29、30、31题的最后一问,涉及了关注健康、关注环境与人和谐发展的问题,考查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态度,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社会责任”。

试题有哪些呈现形式?

试题信息以多种方式呈现,如生理过程示意图、程序图、表格、柱状图和电泳图等,均为具有生物特色、适合学生理解与分析的素材。

考查创新能力

第29题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最新癌症预防研究成果作为测试背景。通过浓缩关键信息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考生可以在充分理解题目信息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和预测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价值。在考验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例题

所有三个主要问题都有开放式问题

三个主要问题中的最后一个是开放式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

突出实践环节

今年的试题无论是背景选择还是题目设计都表现出色。实践环节。试题以农业生产、癌症防治、保水渔业等不同情境,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产、科研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例题

问题30以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为背景,聚焦稻瘟病治理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问题。它从种植方法和育种策略两个方面指导考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具体建议。试题考验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整合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

景林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聘教师)

乔文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聘教师)

赵静秋(西城区教育培训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刘小新(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中学高级教师)

严新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中学教师)

资料来源: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