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为什么选择大学生(为什么套路贷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所谓名义培训实则诈骗的“培训贷”,是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已叫停的“校园贷”的变相升级。《中国青年报》在近期曝光的多起“培训贷”事件中,一些受害学生为了还贷没日没夜地打工挣钱,学习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耽误。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借贷平台往往打着“打工”、“创业”、“助成功”等名号。受害者原本以为自己很幸运,得到了贵人的帮助,却不料却落入了精心设下的陷阱。
今年4月以来,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多次发出预警,提醒学生各类“培训贷”、“回租贷”存在陷阱。一些非法机构采用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手段催收贷款,后果严重。危害了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多次告诫广大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远离校园不良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从多起案例来看,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各类“套路贷”的受害者。在笔者看来,这正是非法机构针对贫困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犯罪的犯罪行为。
首先,贫困学生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家庭难以提供经济、物质支持。进入大城市求学后,面对同学的高消费,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在就业难、收入低的就业环境下,一些贫困学生被“成功学”所迷惑,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创业成功。这种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给了各种“套路贷”可乘之机。犯罪分子诱导或强迫受害大学生签署各种贷款协议。这些原本以为可以通过贷款快速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他们往往面临着无法承受的巨大财务风险。
其次,贫困生的警惕意识淡薄,这也是他们容易落入陷阱的因素。许多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到网络信息。一些贫困学生对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各种金融、网络诈骗新闻,以及网络舆论圈反复讨论的“套路”知之甚少。而且,他们往往性格单纯,缺乏洞察社会复杂性和人性阴暗面的能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贫困学生更容易上当受骗。
而且,贫困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缺乏这种涉及金钱的安全教育,甚至一些贫困家庭的家长本身就没有安全意识。缺乏法律知识和金融常识的贫困学生,遇到“套路贷”机构的说辞,很容易落入陷阱。此外,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后,维权之路往往异常艰难。
因此,要防范“培训贷”陷阱,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严格学校管理。
一是学校要加强管理。一些借贷平台公然在校园“讲课”,或者利用传销“套路”引诱“后辈、后辈”入坑,让最值得信赖的“同学”成为诈骗链条的一部分。一名成员。他们在学校散发传单,并在学校当局的注视下举办讲座。这些人是如何顺利通过学校的?
有些人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就业稳定就万事大吉,不太关心学生权益受损的风险。一旦发生危机,一些学校往往无法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建议,甚至完全推卸责任。这些管理上的弱点,为不法分子在校园内实施诈骗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我们不能把管理问题全归咎于学校。毕竟,现在有那么多名义不同、手段狡猾的“套路贷”。为了欺骗天真的学生,经常会使用各种“套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贪婪”、“从众”等人性弱点,发起心理攻势。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培训的“套路”之一就是采用“饿卖”、“压销”等方式。
因此,学校在加强管理和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提高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自我警惕意识,警惕各种销售“套路”。我们都知道营销手段有很多种,但只要合法合理,就不会受到外界的批评,也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是看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或者以假乱真的问题。“培训贷”在这方面堪称“套路之王”。他们往往用很低的准入门槛来诱导受害者加入,并不断给他们“希望”,但他们永远不会兑现最初的崇高承诺。但他们不会被迫离开。就这样,受害人一步步陷入诈骗的泥潭。比如,一些所谓的“零门槛培训”实际上要求偿还贷款,一些培训公司“老师”严重缺乏教学资质,打着帮人就业旗号的“培训”实际上教人伪造简历等。这些荒唐的方法最终导致它只能是一个骗局。
一些被骗的学生向警方报案,但未能及时立案调查。一些人向教育、工商等行政部门寻求帮助,但被告知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对于陷入贷款困境的学生来说,想要及时脱身并不容易。他们常常要面对被追债的麻烦。
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危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套路贷”行为,让那些处于阴影下的“套路”暴露在阳光下。(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