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翻开课本第几页英语(翻开课本英语怎么读)

翻开课本第几页英语(翻开课本英语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9-14 04:33:36 义务教育 283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课本上的党史故事如何触动了年轻人的心?如何让这些“火种”燎原?读者说这——

打开课本让“红色故事”更加生机勃勃、更加持久

翻开课本第几页英语(翻开课本英语怎么读)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英、金晓燕、王思敏、姜新军

学术支持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者按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课本是青少年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通过学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科书,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感受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走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探寻百年来教材发展中的红色印记,倾听几位不同年代读者、编者、教学者对课本中党史故事的深刻记忆。

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中小学教材陈列馆一角。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记者探访】

走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校庆中小学教材陈列馆,就像走进了记忆深处,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一排玻璃窗陈列着许多书页泛黄的教科书。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教科书封面、目录、文字、插图,瞬间勾起了人们的童年记忆。

展厅面积不大,以木质色调为主。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竹简形状的屏风。屏风上用绘画展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儒家名著。屏幕右侧是展厅主题:“厚德启智——中国百年中小学教材展”。

该陈列馆于2010年正式启用,陈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收藏的数百本中国近代各类中小学教材。由于部分展品年代久远,参观者只能透过玻璃窗看到各个时期教科书的封面或内页,而无法亲手阅读。但在解说员的介绍中,历史脉络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许多细节揭示了教科书出版方式、语言表达、标点符号使用等的微妙变化,投射出时代的变迁。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这些教材的编写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前进而进行的。它们充满了生动感人的党史故事,洋溢着浓厚的革命传统和爱国情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材编写工作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工作人员刘长华说:“当时,边疆地区、解放区在党的领导下编写了专属教材,虽然战时条件艰苦,纸张粗糙,但仍然对激发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12月1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从事教科书出版这一神圣事业。1951年秋,全国中小学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教材。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就是读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长大的。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统计,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读者回忆读过的课本时,最难忘的莫过于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

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贤云表示,低年级教材主要选择单一革命题材课文,高年级教材则侧重关于编制革命文化题材单位的意见。如今使用的语文教材中,仍有不少多年前选编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章节。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开国大典》《朱德的扁担》《小英雄雨来》《荷花淀》等大家熟悉的章节;《吃水不忘挖井人》《金色的鱼钩》《王二小》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就被选为教材。这些经典的革命篇章和英雄人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非常重视经典章节的传承。”陈贤云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必须落实到语文教材的具体文本中,这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学会高级同志回信,表达了对人民教育学会教材编写工作的鼓励和期望。人民教育出版社全体编辑满怀激动、信心十足地前行。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精心打造塑造心灵、启迪智慧、增长智慧的精品教材,引导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尊德、学史实践坚定“四个自信”,让红色基因和革命火种薪火相传。

(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莹靳晓燕)

1961年小学语文《白求恩》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讲述】

爷爷编选教材,灌注着对祖国的爱

讲述人: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叶小沫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叶圣陶总是保持着非常有规律的作息:早上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午睡;早上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午睡;早上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午睡;早上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午睡;早上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午睡。他下午2点开始编辑文章,通常持续到下午6点。工作量大的时候,吃完晚饭他又开始工作。爷爷工作很忙。他要么出去开会,要么坐在办公桌前写作和修改。当他工作的时候,全家人都不会打扰他。出于好奇,小时候我常常静静地站在书桌前,看他修改稿子。

直到我读书了几年,我才知道爷爷在编教材,我学的教材都是他写的。爷爷经常把父亲叶志山叫到书桌前,和他讨论一些课本内容的修改。父子俩经常对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单词进行长时间的讨论。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爷爷任社长兼总编辑。他带领少数编辑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套大、中、小学教材的修订和编写。为了让新中国的语文课焕然一新、新内容,爷爷亲自热情投入创作。比如,他为新教材创作了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儿歌《——》,收录在《高小语文课本》第一册《国旗歌》中,体现了爷爷新中国成立后激动人心的心情。

《咱们的新国家》《朱德的扁担》等革命主题的文字也是爷爷修改的。爷爷的编辑工作极其细致,常常对一句话反复思考。

1981年,我采访了11位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提案的同学,并写了一份《保护益鸟,不掏鸟窝,不摸鸟蛋》报告。爷爷把其中一个孩子说的“全国有两千万孩子”改成了“全国有这么多孩子”。我意识到原来的文字是我强加给自己的。修改后,更符合普通农村孩子的言语。语气。

祖父大半生都在编辑教科书,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喜悦倾注在他所编辑的每一篇文字中。当我成为一名编辑时,我常常回忆起这一切。祖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讲述】

永远记着那根“朱德的扁担”

讲述人:山西省2015年度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刘大寿

我今年78岁,入党55年了。这辈子,我能安慰自己的是,我有坚定的信念,忠于自己的理想。我有很多精神“营养”,语文课本上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品格和高尚情操的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学到的课文《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让我受益终生。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平遥县后郭村。20世纪50年代,在简陋的初小语文课上,我学了《朱德的扁担》。当时我想:朱总司令,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革命前辈啊!作为一名40多岁的军事指挥员,他在井冈山忙碌工作的同时,也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去捡粮食。大家都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他却又找到了一根扁担,特意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继续和大家一起挑食物。革命队伍荣辱与共,令人敬佩。朱德的担子让我对共产党更加产生了好感,立志长大后也要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去过井冈山两次。第一次是1967年元旦前后,那时我入党已经快一年了。怀着寻找精神源泉的想法,我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在黄洋界,我大声朗诵毛主席著作《朱德的扁担》;我停在朱总司令搬运粮食休息的大橡树下。脑海中闪过那首红色民谣。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支革命队伍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艰苦奋斗,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的干劲和热情。

第二次去井冈山是2005年7月30日,今年1月份,我刚刚退休。在黄洋界,我再次想起了朱德的那杆子。在朱德题写的“黄洋界战役胜利纪念碑”前拍照留念,还买了一份《西江月·井冈山》。书中记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陈列着朱德挑粮用的扁担。这是朱德让军需部同志砍的第三根杆子。

朱德的扁担是一面镜子。它时刻鞭策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将始终保持朝气和干劲,孜孜不倦地工作,勇往直前。

1981年小学语文《神奇的井冈山——井冈山红色旅游一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讲述】

“手术台就是阵地”激励我从医

讲述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本科生胡聿昕

在众多的小学课文中,《朱德的扁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救治伤员的白求恩大夫,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我医学道路上的启迪和鼓舞。

初读这篇文章时,感觉场面宏大、震撼。充满硝烟和枪声的天空中,站着一位已经两三天没有睡觉的白衣天使。战士们在战壕里奋战,医生们则在手术台上奋力拼搏。这让年轻时的我深深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想法也在我心中萌芽。

上了中学之后,我学了《手术台就是阵地》。毛主席高度评价白求恩同志“不为自己谋利,只为他人谋利”的精神,称之为“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进入职场后我立志要成为一名技术精湛、无私奉献的人。

随着对医学知识理解的加深,我认识到中医并不是一门“神秘”的知识,而是一门脚踏实地、有效的科学。我被其“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涵所感动,于是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希望能够站在中医的前沿,造福人类。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临床、多次临床、重复临床”的教学要求下,我从大一开始就能够深入一线,亲自接触患者。老师们娴熟的技艺、耐心的沟通、患者对疗效的反馈让我惊叹不已,更加坚定了我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信念。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中医药的作用让我深受启发。我经常想象自己在重症监护病房或危重病人的床边与疾病作斗争。这激励我学习更多的中西医知识,充分掌握救世救人的好方法。每当想起白求恩大夫“不为自己谋利,只为他人谋利”的精神,我就觉得,在救治病人、保障人民健康面前,无论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是我们的责任,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2年小学语文《纪念白求恩》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讲述】

让革命故事“活”起来,让革命人物更可亲

讲述人:江苏省常州市百草园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任丽芳

语文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但通过学习汉语培育红色基因,不能成为机械、生硬、空洞的重复说教。如何让教科书中的党史具体可感,让革命故事生动起来,让革命人物平易近人,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我以五年级统一版第二册课本《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谈谈我的想法和理解。

《军神》描述了年轻的刘伯承将军在沃克医生的诊所做右眼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忍着剧痛完成手术,甚至数着医生的刀数。他被沃克博士誉为“军神”的故事。文中还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内容,比如:刘伯承当初为什么要向沃克博士隐瞒自己的身份?刘伯承拒绝麻醉的原因是什么?“手”的详细描述在操作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课文花这么多时间来描述沃克博士态度的变化?如果不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学生感知到的革命人物形象可能是扁平化、抽象化的,难以主动思考和理解“军神”意志背后的力量源泉。

因此,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补充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刘伯承在对袁护国的战争中受伤通缉的背景;二是刘伯承在与袁护国的战争中受伤通缉的背景;第二,刘伯承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毅然参军,后来参加了一切战争,践行了“人无论多有钱,都要用剑救民于水火”的誓言的故事”。这些史实拉近了学生与革命先辈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刘伯承为革命事业忍辱负重的精神光辉。

然后,我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详细描述,观看相关电影,并要求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人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继《军神》这节课之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学习《军神》《清贫》,然后联系《丰碑》之前学过的《军神》,对本单元进行总结拓展,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革命题材课文教学中,需要努力消除因时代差异而造成的学生与课文的隔阂,尽量还原到真实情况。让学生有亲切感;我们需要把握典型细节,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冲突,从而感受和表达情感;要聚焦价值目的,做出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解读。因此,语文课堂的革命教育必须依靠语言的张力,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融入学生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史,会给我们的心灵增添很多正能量。”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作用,让课文成为“导火索”,让革命教育的影响通过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深刻、广泛、丰富。

1990年小学语文自读教材《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图

【网络互动】

网友谈:我深深记得这些人与事

近日,光明智库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推出【说出课本里你的专属#红记忆】话题,与网友交流互动。语文课本上的红色故事中,网友还记得哪些章节?李大钊、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的故事还记忆犹新吗?《军神》等文字中精美的插图还历历在目吗?不少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到了语文课本中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红色记忆。

@黎黎缘裳:我出生于1987年,课本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国大典》。

@想买东西怎么糕: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课本里的王二小,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

@陈窅:小学有一篇课文说的是指导员用身体护住一捆教科书。

@烤茄子天下第一:刘伯承做手术不打麻药的《丰碑》让我永生难忘。

《军神》(2021年6月21日版本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