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碳具体目标(中国 减碳)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制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和行业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高位,然后经历平台期并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减,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间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从长远来看,碳排放将于2021年至2030年达到峰值;2031年至2045年碳排放量将迅速减少;2046年至2060年,碳排放将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对全球碳中和、控制气候变暖发挥多大作用?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有何影响?未来四十年如何实现碳中和?有哪些技术手段?
温室气体多了,为何偏偏是二氧化碳?
地球接收太阳辐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阻止地面辐射扩散到外太空。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变暖。这种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化气体,甚至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
那么为什么要“瞄准”二氧化碳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指出,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对全球变暖影响较大。此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更容易处理,他说。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2020年11月)报告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水平再次上升,全球年平均超过百万分之410的重要阈值。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占五分之四。
植物大战二氧化碳
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3.5%和18%。
如今,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工业和能源领域的能源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二是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和恢复措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吸收气体。
王灿教授表示,从目前来看,植树造林是实现“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在技术上无法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情况下,植树造林可以为碳中和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2015年中国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信息通报对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根据盘查结果,201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汇分别为9.93亿吨和11.15亿吨。分别为二氧化碳当量。
“零排放”可能吗?
目前,学术界和科研机构非常关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相对“零排放”,并涌现出许多新思路。有些想法已经在技术层面得到实施,有些仍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
王灿举例说,目前有一种传统的末端处理思路——碳捕获与封存。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将工业或相关排放源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并利用封存等方法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例如埋在废弃油井、油田、矿山或深海中。
如果与生物质能源叠加,就可以实现零碳排放或负碳排放。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各种生物体,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作为能量燃烧以释放二氧化碳。生物质作为能源实现了零碳排放。如果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与生物质能源结合,就相当于实现了负排放。
中国的减碳目标对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碳约11.1亿吨,吸收同期人为碳排放量的45%。
王灿还表示:“有科学团队做过测算,如果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正常情况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亿吨以上,占全球减排总量的20%根据模型估计,这样的排放量可以使本世纪全球变暖减缓0.25摄氏度。”
同时,这种贡献和影响不仅仅是数字。
王灿认为,碳中和需要全球参与和实际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率先致力于碳中和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引领转型,可以带动全球技术创新,创造一个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世界。全球气候治理的良好氛围。
制片人:梁悦
总台央视记者: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