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民国教育部国立大学排名多少(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6所国立大学)
中国的“大学”自古以来以官办为主,无论是汉代的太学,还是唐代及以后的国子监。清末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我国虽然出现了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但国立大学始终是中国大学的主体和主流。中华民国。
“国民”一词源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是国家直属大学,即国家创办的大学。它们由中央政府教育部门设立并直接管辖。校长由中央政府或者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任命。资金来自国家资助。我国在民国时期才设立国立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国立大学都去掉了“国立”二字。从此,国立大学在中国不再存在。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学校都是当时一流的知名大学。
1947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评选全国20所实力最强的大学,并给出了权威排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民国大学的排名。
我们先来看看前十名。中央大学排名第一是没有争议的。有网友可能会说西南联大应该排在第二位,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榜单呢?大家需要注意这里的时间。西南联大早在1946年就被解散,从建校到解散仅用了八年时间。因此,1947年的这份名单上看不到西南联大的身影,但如果它还存在的话,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上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排名第二至第十的分别是: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南开大学、国立河南大学。
再看第11名至第20名: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厦门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复旦大学、国立暨南大学。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还有很多废墟等待复兴。各行各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也不例外。民国时期,我国的大学主要以英美大学制度为基础。尤其是一批教会大学的兴起,让当时的中国学生更广泛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中国迫切希望学习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国家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彻底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等一批大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包括著名的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
在当前环境条件下,集中全国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必将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然而,盲目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简单粗暴的划分,抹杀了院校本身的文化基础和学术差异。过分注重实用性、长期缺乏人文修养,也影响了几代人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
一些国立大学的实力受到此次调整的较大影响。大家可以通过2019年软科排名来进行比较。国立中央大学分拆后,现在的主体是南京大学,排名下降了6位,下降幅度并不大。与现在的清华大学相比,国立清华大学上升了一位。前七名中,下滑最明显的是武汉大学,其余变化不大。
从第八名到第十五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国立河南大学。其他七所学校虽然有所下滑,但情况也不算太糟糕。
从第16名到第20名,中正大学跌幅最为明显,现在主体是江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升14位。
从数据来看,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除了河南大学和国立中正大学之外,影响力最大,也是最惨的两所。河南大学虽还在,但已不再是以前国立河南大学的同一所院校了。国立中正大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至于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出身不好。
其他国立大学大多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受益最大的是复旦大学。1937年之前,复旦大学还是一所实力平庸的私立院校,实力在上海的后半段。然而,抗战时期,复旦成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实际上已经完全转型。可以说,复旦大学是一所在战争期间迅速崛起的大学。
抗战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动荡,通货膨胀加剧,大量私立大学无力支付工资。许多教师转到国立大学。复旦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教授,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复旦大学是1952年院系重大调整的另一个受益者:华东地区大学的许多顶尖学科迁至这里。
当时,复旦大学文学院已经是全国最顶尖的院系之一。中文系以陈子展、陈望道为主,与同济大学的郭少宇、暨南大学的吴文琪、刘大杰形成三足鼎立的力量。历史系,两周(周谷城、周雨桐)称霸,加上复旦1947、48的陈寿实、胡厚轩,实力堪称全国前茅。外语系有杨启深。虽然他并不出众,但可以说不是什么阻碍。
时至今日,复旦大学文科依然保持着强势地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文史类学科在23个A类学科中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哲学、政治学、中国历史被评为A+,无与伦比。
从1947年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到1952年院系大改组,绝大多数国立大学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学科建设。河南大学和国立中正大学是河南、江西两省仅有的国立大学,却在这次调整中消失了,结局令人悲伤。
如今,河南在郑州大学的带领下,携手河南大学,撑起河南高等教育的大旗,稳步前行。江西在南昌大学的带领下,要振兴江西的教育传统。让我们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