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
不值得去公园
叶绍文
英怜的木屐上印着青苔,小扣柴门久久打不开。
春色难掩,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应该可怜那些长满绿色苔藓的木鞋牙齿。”“怜悯”这个词值得推敲。怜悯是为了什么?从句法上看,怜悯的对象是木屐的牙齿。不过,木屐的牙齿很坚硬,所以大概不需要太多的怜悯。可惜的对象应该是“青苔”,也就是木屐的牙齿“印”的对象,路上青苔的出现应该是人类长期没有出现的结果。木屐牙印比木屐牙更可怜、更可爱、更值得珍惜。但是,你怜惜的是青苔,还是花园内外难以企及的宁静?抑或两者同样富有同情心?也许这不应该太死板,要仔细理解的是,诗人从“怜”字中流露出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外表感觉很细腻,内心很敏感的人。
这种细腻和敏感,从下面这句话也能理解:“柴火小扣,久久不开”。
小扣子轻轻扣着(不是少数的扣子,不是小睡一会儿那样的“小”)。但是,如果长时间打不开,是否需要重新扣上呢?诗人并没有说他后来改变了策略,但他应该保留“小纽扣”。此人不仅细心,而且很有耐心,而且很珍惜花园里的宁静。
虽然你爱好清静,但柴门长时间打不开是不是有点失望呢?诗人也没有解释,或许他没有时间解释。然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转移了他的注意力:门墙上冒出了红杏。这一神来之笔,已成为千古名言。原因可能是:
1、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心理突然转折,长期的沉闷被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所取代。春天来了,那么美丽,那么突然。
2、这个发现令人欣慰的是,它是红杏枝,而不是红杏树。如果有红杏树,就说明春天已经到来。一枝红杏,是春天最早的使者。与“我”的“第一次”不期而遇,就是对“我”的发现。
3、这是一个惊喜的时刻,是毫无准备的喜悦,是沉默而孤独的喜悦,不仅是发现大自然的变化,也是发现自己的灵魂。
4、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好处不能离开整首诗才能理解,但这两句话在长期的背诵中往往被独立引用。有时表现为在外界的沉重压力下无法控制的愤怒或活力;有时它具有源自谚语含义的含义;红杏出墙,用于男女关系中,表示女方有外遇。
春天的美也可以在不经意间被发现。
这与杜牧满眼鸟语花香截然不同。差别不仅在于风景,还在于他的心情和心境。
这首诗写得精彩,“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名句。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句话并非作者原创,而是抄袭自陆游的《马上作》。陆游的原作如下:
平桥小沫刚开始下雨,淡淡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绿色的雾气。
柳树遮不住春色,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当然有点丢脸,但奇怪的是,陆游的原作流传多年,却没有像叶绍翁的诗那样受欢迎。这或许说明叶先生不只是抄袭,还有一定的创意。
比较全诗,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陆游原著中,前两句是对美景的普遍欣赏。第三、四句基本还是欣赏美景,但想象力更加活跃。他们不是笼统地描述柳树和红杏的美丽,而是将柳树和红杏进行比较。红星之间的关系想象为:“覆盖”与“持续”的矛盾关系。把这种关系与春天的美丽联系起来,构成了一种因果:因为柳树的茂盛和杏子的红艳,色彩的对比让春天显得如此美丽。这两句话比前两句感情丰富得多。
但比不上叶绍翁的“满园春色不可遏制,一枝红杏出墙来”。因为:
首先,叶绍翁耐心地敲着门,却半天打不开。他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他对春天的美景充满了惊喜和兴奋。再加上眼前的宁静和他专注的敲门声,就形成了一种感觉。张力或对比。
其次,这种美不仅是外在世界风景的美,更是内心的突然的、自我的发现。
诗中,陆游以柳树为背景,衬托一枝红杏,极富表现力,尤其是“盖”字,让读者调动想象力,仿佛柳树有意志,却没有意志。柳树再密,也挡不住“一枝红杏”。
叶绍翁还借用了陆游的《一志》,以有点红色为借口,先把“朝珠”二字改成了“关”字。这个“关”字很有讲究。第一,它是自然而然的,不能长期打开。柴门;那么过度自然的联想就会导致超然的想象。柴门只能“近”人,而诗中的“近”并不是指人,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春景”,是想象的飞跃,是语义上的双关。
与此相对应的是下面一个“出”字,与陆游相同。但由于上面继承了“关”字,同样的“出”字感官冲击力更强,给静止的红杏带来了气势。其实,这不再是描写或单纯的欣赏风景,而是通过更加活跃的想象来表达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叹。春天的美丽,不是陆游诗中那种无法阻挡的东西,而是无法封印、压抑的东西。叶绍翁用“满园”,既紧贴柴飞的环境特点,又将“一根树枝”的渺小与“满园”的宏伟形成对比。
最后,在陆游的作品中,柳树红杏所展现的春景直接暴露在诗人的视野中,而叶绍翁的《春满园》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是诗人带领读者想象的。对于读者来说,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美是比较肤浅的。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力,才能更多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获得更多的享受。
孙绍桢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编委会主任。他擅长文本解读,提出了“还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孙教授的文本解释著作有:《文学文本解读学》《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等。
扩展阅读:
1.《雨巷》为何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代表作?
2.《声声慢》里的“淡酒”为什么不能换成“浓酒”、“烈酒”?|大师说文
关于“读写微课程”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由福建省汉语言学会杂志社主办,编号《海峡青少年读写》。每天10分钟,提高你的“阅读+写作”能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