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要做创新驱动的排头兵(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争当创新驱动)
14家省级企业不仅是牵头参与秦创园建设的主力军,也将是依托秦创园资源优势的受益者。企业通过对接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成果”与“利用成果”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7月以来,随着秦创园国企创新中心的成立,陕西省已有14家省属企业入驻中心,希望通过秦创园的创新驱动平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努力走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之路。——质量发展“领跑者”。
为鼓励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陕西省国资委发布《省属企业进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政策》号文,从产业链、资金、人才、考核四个方面。
“秦创源为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包括在项目转型、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相应的专项财政支持,在税收方面,未来也会出台相应的政策。”陕西物流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严石表示,“我们将利用秦创的新驱动平台,与高校联合攻关无人装卸、智能分拣等技术难题。”
据悉,入驻秦创园国企创新中心的14家省级企业均为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年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4家。产业分布于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筑、生物医药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省国资委要求,原则上有实力的企业必须落户勤创园,积极建设勤创园。”8月10日,陕西省国资委创新工作处处长黄峰表示。
陕西粮农集团依托秦创源国有企业创新中心成立了秦创源陕西粮农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粮农研究院)。“一方面,粮农研究院立足企业,围绕粮农集团现有的产业难点和堵点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实现‘从另一方面,立足产业,采取股份合作、供应链接的方式,通过投资、创投基金引导等方式,吸引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链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孵化和转化,推动农业新技术和农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粮食与农业研究所独立所长王盛林表示。
目前,粮农所正在加快生物育种、饲料用高蛋白玉米育种、“亲宝牛”扩繁、植物灯光育苗、低GI大健康食品等技术的研究和孵化。
陕西医药集团秦创源陕西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将重点打造“空港新城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西安高新区杨森疫苗引进生产基地”和“西安沣东”三大产业基地新城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基地”。建设专业临床试验医院和GLP实验室,引进成熟的疫苗生产线,着力解决陕西生物医药创新链的堵点和产业链的痛点。
入驻秦创源国企创新中心后,秦川集团与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计划三年内完成数控机床特别是齿轮磨床及其核心功能部件的重点研究。联合研究技术。
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万华表示:“我们希望研发出一款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能够与世界一流产品竞争的产品。”
截至目前,已有14家省级企业依托秦创源国企创新中心,通过转化中心、共性技术中心、研究院等打造14个企业研发平台,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47个团队协作创新。据统计,截至目前,秦创源国企创新中心拥有固定员工451人,其中企业328人,高校123人。
秦创源陕西有色金属集团联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陕西有色金属创新中心)由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建设。通过双方联合攻关进口替代和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实现“强链条”、“补链条”、“延伸链条”,打造企业增长极。
陕西有色金属创新中心已入驻西安金钼众创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钼材料“四科一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等9个子平台。目前,陕西有色金属创新中心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1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秦创源陕西电子联合创新中心由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半导体领先技术中心等五个研发平台组成。重点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传感器产业、计算产业三大新型产业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业集群打造。
“这14家省级企业不仅是牵头参与秦创园建设的主力军,也将是依托秦创园资源优势的受益者。”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表示,企业通过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有机发展。“产生结果”与“使用结果”的统一。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省国资委要求,下一步,秦创源国企创新中心要围绕节能减排重点绿色低碳领域,打造“两条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记者郭军、实习生曾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