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江苏2024中考改革最新方案(江苏中考改革2023)

江苏2024中考改革最新方案(江苏中考改革2023)

发布时间:2024-10-02 22:06:21 义务教育 425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8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通知,明确了2024年全省统一中考命题。

全文如下:

江苏2024中考改革最新方案(江苏中考改革2023)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

苏教基函[2022]23号

各区、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号(教科书[2022]2号)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现就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扎根中国;高质量贯彻国家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坚持素养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着力构建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构建新课程体系,坚持德育先行,改进智育方式,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广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着力构建新课程实施体系,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开创高职教育新常态。教学;着力构建新型保障体系,推进课程实施监控,着力数字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资源保障整体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结构

严格执行课程政策,全力开发国家课程,提高地方课程实施质量,规范校本课程建设。

1.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开设“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在保证劳动课程时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劳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校劳动的协调,利用班级卫生、宿舍卫生、合同区、校内卫生等渠道。食堂志愿服务增加学生劳动实践,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努力流汗”;对学生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做好必要的规划,与家长共同提高学生家庭劳动的教育质量;将学生的社区劳动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志愿服务劳动、体验式生产劳动等纳入课程设计实施,全面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2.继续为小学生一至六年级开设“科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现行教材将在2022、2023学年使用,修订后的教材将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年级使用。

3.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严格落实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加强对学生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相对集中安排。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班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课后服务、兴趣小组活动等的统筹协调和实施,提高课程整合水平。

4、2022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三至九年级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总学时不低于规定要求。从2023年秋季学期小学三年级、初中七年级开始,现有《信息技术》课程将调整为《信息技术》,并使用修订后的教材。

5、其他国家课程自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初中课程起始年级起使用修订后的国标教材。

六、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22年修订·试行)》(见附件),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整体实施。要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建立课程评审和评审制度。要落实好教材管理政策,立足学校特色教学资源,以多种呈现方式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确需编写出版教材的,应当报主管部门备案,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审查。

(二)推进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方式

要坚持素养导向,落实育人理念,坚持把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加强学科实践,促进教学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坚持促进全面学习,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整体认识和把握学习目标,加强任务型、主题型、项目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要坚持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每个学生的发展。

1、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教学指导。2022年底前,组织全省教学科研人员、骨干教师和高校专家完成《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指南》的制定,帮助教师准确、科学、全面掌握课程标准,建立学科教学标准,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2、分层分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课程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实施要求,统筹指导省级课堂教学改革,开创教学新常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改革作为实施高水平高质量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的中心任务,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推动改革。

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改变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倾向,在目标引导下组织学生完成专题式、项目式学习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贯彻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号文件(教育体育艺术司函[2021]28号)精神,通过教学改革,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人格、锤炼意志”。这应该在省、市、县各级进行。组织国家层面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坚持“教学、勤练、经常竞赛”,进一步明确体育价值,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改变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做法,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劳动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在“埋头苦干、流汗”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质,认识和体验了劳动的价值,培养了劳动精神;各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该学科总课时的10%,活动的组织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科素养。

3、充分发挥省市两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的示范作用。要切实聚焦教育方式转变,在总结提炼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经验推广,形成江苏特色。

4、进一步发挥教学科研在推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强教学科研机构自身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标准,促进教学科研方式转变。教学科研人员要围绕新规划、新标准的落实,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组织改革,帮助每一位教师实施高水平、高质量课程,实现专业化。生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各地学校要充分重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现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在总体结构和具体要求上的差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

1.规划团队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会同当地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解决全面开设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加艺术课程内容、原有体育健康、艺术等课程的问题。信息技术等问题。为解决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课程专任教师不足和队伍建设问题,以学校为单位,在全面、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及时形成教学队伍。队伍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切实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编译和可能的完全短缺问题。

2.促进专业发展。各地学校要根据新规划、新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多渠道扩大在职教师培训范围,增加专项培训内容,帮助教师切实解决舞蹈、戏剧(含歌剧)、影视(含数字媒体)等新课程开设问题并定期实施劳动教育、综合培训、实践活动课程,在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促进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职业能力问题。要与师范院校合作,增加相关课程的师资培养计划。普通高校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时,应增加相应的专业类别,解决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支撑教学改革

要通过课程资源建设推动义务教育现代化,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抓好专用场地、设施设备、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加强科学课程,提高科学实验要求,改变艺术课程内容结构,增加体育课程,实施劳动与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教学各门课程的要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各种教学条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以课程实施为中心,及时调整基础条件建设方向和结构,切实保证新课程政策全面、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2.推进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开展专项规划,开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配套和延伸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平台,提高课程实施均衡水平,提高课程质量执行。要进一步丰富地方和学校数字课程资源,在现有在线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国家、地方政府、学校一体化、协调互补的整体资源格局。要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现代技术应用,加强数字化教材的研发和创新。以国家数字学科资源为基础,开发国家标准教材数字载体;根据新规划、新标准,修订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现有教材,加强课程资源立体化、多元化建设;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推动校本课程资源迭代升级。

(五)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考试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双减”精神、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方式转变、构建高水平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渠道。

1、坚持把评价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树立质量全面发展观和科学教育评价观,强化过程评价,完善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习惯,通过综合项目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进行评价;要创新评价工具和方法,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2.推进学校考试管理改革。要严格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范》(苏教基本函[2021]33号)要求,突出发挥考试在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严禁以分级快班、慢班为目的组织“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和“分班”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进行笔试。学校每学期组织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期末考试。初中各年级可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期中考试。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不组织区域考试和校际考试。学校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类型的考试,不得变相组织测验、测验、限时练习、学业调查等形式的考试。

3.建立健全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整合教育督导、教育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内容,探索建立新的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总体评价体系。按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号、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号、六部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号等文件精神包括教育部2021年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地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

4.深化中考改革。坚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的中考定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和优化全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设,坚持提高过程评价在高中招生中的实际运用。对中考的组织时间、总成绩、考试时长等作出相对统一的安排,减少各城市中考计划的差异。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艺术素养、身体健康水平检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完善全省初中毕业生英语听说自动化考试组织机制,进一步发挥教育考试部门的监督职能。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出发,完善高中学校招生方式。加强中考命题考核,提高命题质量,进一步发挥中考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加强研究谋划,制定具体方案,从202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具有江苏特色的统一命题方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水平

要加强省、市、县、校四级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统筹组织、全面领导课程改革,形成基础教育、体卫艺术、教师、教研、人事、财务、宣传、监督、评价等部门(单位)相互协调的关系、考试、电化教育装备,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制定实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落实新规划、新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在全面、完整、系统认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充分重视课程实施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真正把组织领导把课程实施变成一种职责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过程。

(二)加强培训工作组织

要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义务教育课程规划与标准(2022年版)国家级示范培训》课程,组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完成国家级中小学示范培训。所有员工。在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形成国家、省、市、县、校四级、分类组织、突出重点的五级培训机制。省教育厅重点组织地方教育管理人员专项培训,组织教学科研人员、骨干教师等培训;区、市教育局重点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和重点学科教师的培训;县(市、区)教育局重点完成全学科教师培训;学校注重完成课程实施的流程培训。

(三)强化资金保障

各地要根据课程结构变化和教学要求提高,适时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资助标准,确保新规划、新标准落到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课程实施进度编制年度预算,保障新课程培训、课程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和教学条件改善的顺利实施。要开展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加大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改革过程监管

要加强课程改革监督检查,将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教学改革推进纳入监督评价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体系,建立省、市、县、学校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组织机制和网络平台,全面监测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教育学校课程政策、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开发。要密切关注课程教学与实施的实际过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工作流程、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组织和机制创新具有江苏特色。

(五)加强宣传宣传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育人方式,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学校环境和文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在教育系统内营造积极浓厚的改革氛围,激发改革热情;全社会要把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双减”目标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沟通,为改革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环境。

省教育厅

2022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