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歌曲合集(2004年歌曲大全集)
原标题:2004年,河南省一名农村女孩被判处死刑。她临终前说:我也是“三好学生”
2004年1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对一名正在上高中的农村女孩执行死刑。这位正在上高中的年轻女孩只有20岁。她应该享受着青春的无限美好。她为何被判处死刑?
这要从前一年2003年说起。
2003年1月21日凌晨,河南信阳市一所高中女生宿舍突然传来惨叫声。惊慌之中,众人发现两个女孩被恶意泼硫酸。
遇难者名叫王静石和张静,他们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
王敬时的手被轻微烧伤。虽然留下了伤痕,但好在伤势较小,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但另一位受害者张静就没那么幸运了。硫酸几乎全部倒在了她的脸上。她的脸部和手部严重烧伤。她的整张脸几乎完全被毁掉了。她的左耳脱落,眼睛无法睁开。打开。
虽然张静经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但这次事件几乎让张静彻底毁容,这需要她一生来治愈。
17岁的张静是班里的焦点。她身材高挑,美丽,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高考考入军校。
现在她所有的梦想都无法实现了。张静无法接受。发生这件事后,她的精神几乎崩溃了。
到底谁能对两个女高中生做出这种事?
警方立即展开调查。由于张静伤势最重,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凶手的目标是张静,而王静石极有可能是无辜的。
因此,警方也主要从张静的日常交往中入手进行调查。
但大家都说张静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友好。她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跟她有仇。张静自己也没想到最近会跟谁起冲突。
女生宿舍内没有监控,当晚也没有可疑人员进入。
案件侦查陷入僵局,线索中断。
硫酸的来源就更难找到了。学校化学实验室的硫酸并没有丢失或缺乏,而且学校周围有很多卖硫酸的商店。警察无处可下手。他们只能挨家挨户询问线索,将购买的物品全部收集起来。每个使用过硫酸的人都应该调查一下。
张静被杀后,全校女生陷入恐慌,有关凶手的传闻更是离奇。
突然,隔壁宿舍一位名叫马娟的女孩悄悄告诉同学,她看到了凶手。
她说,一名蒙面男子持刀强迫她带人进入宿舍,而该男子就进入了张静的宿舍。
同学们听到她的话,立即想告诉警方真相,但马娟表示,她害怕凶手,不想透露。
没想到,同学们执意要找出凶手。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得到新的线索后,警方立即展开调查,但张静的宿舍内并没有任何外人的迹象。
除了马娟之外,没有人见过这个蒙面人。
唯一的目击者和线索就是马娟。
为了查清真相,找出真凶,警方立即传唤马娟,并多次审问她。
之前有几次,马娟还击,坚持要有人强迫她。但她的说法却十分矛盾,与事实不符。
警方还在附近商店的硫酸购买记录中发现了马娟的名字。一家销售硫酸的商店老板也证实,硫酸是马娟亲自购买的。
证据之下,马娟不堪心理压力,坦白了真相。
原来,她才是硫酸案的真凶。当被问到为什么向张静泼硫酸时,她回答说,只是泼错人了。
至于为什么?
马娟泪流满面,“我好嫉妒,我就是想教训她一顿!”
这位女高中生出于嫉妒,想向同学泼硫酸。这令人不寒而栗。
这个马娟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在法院宣判马娟死刑前后,马娟提交了一份自述,揭露了这个悲剧女孩从“三好学生”到死囚的人生轨迹。
出生在信阳农村的马娟,从出生起就没有受到家人的期待。
虽然她已经有了一个哥哥,但自从得知她怀孕后,她的家人就一直希望她腹中的孩子是个男孩。
直到马娟哭着出生,家里人才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个孩子不受欢迎。
父亲认为女孩将来没有什么用处。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这个家庭根深蒂固。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就萌生了把女孩送人的念头。
家里条件不好,把孩子送出去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但孩子是从母亲身上掉落的一块肉。母亲看着刚出生的马娟,不忍松手。她苦苦哀求丈夫,希望能保住孩子。
最后,在母亲的坚持下,马娟被留在了家里。
然而,一个被迫留下来的孩子又能享受到多少爱呢?
马娟从小就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她奶奶总认为家里没有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她的父亲常常因生活的匮乏而叹息。她的母亲最爱她,但母亲无力改变她的一切。
当其他孩子都已经背着小书包去上学的时候,马娟只能跟着妈妈放牧、种田、做家务。
她很绝望。看着哥哥幸福的背影,马娟总想,如果自己能上学该多好。
怀着这样的愿望,她恳求妈妈给自己一个机会。
但家里的权力却掌握在父亲手中。尽管母亲不忍心,但母亲还是同意了。在父亲看来,让女孩去上学无疑是浪费家里的钱。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马娟重重地跪在父亲面前,希望父亲能让她去上学。
回应父亲的只是一个人影,摔上门,走了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娟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她比哥哥起得早,每天太阳升起前就出去干活,晚上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而哥哥则可以在全家人的称赞和青睐中笑着去读书,回来后会被性格古怪的奶奶抱住,说自己学习辛苦了。
聪明的女儿莫若木,看着马娟的样子,母亲自然明白女儿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母女俩只能每天苦苦哀求父亲,希望能给马娟一个机会。
最终,马娟在不耽误家里工作的情况下,换取了上学的时间。
尽管她的日子被学习、学习和工作挤得满满的,但她仍然感到比年轻时更快乐。即使在农忙季节,马娟也必须在睡觉前完成作业。
而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马娟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她都会被评为班上“三好学生”之一。小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一所中学。
然而,马娟能否继续读书仍然是家里的一个问题。
我弟弟目前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他的家人肯定不会让他辍学。而如果要一次性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家里也不具备条件。
经过深思熟虑,父亲决定牺牲马娟。
得知此事后,马娟感觉天塌下来,但又无能为力。努力了这么久,你是否还要因为家庭出身、性别等原因而放弃读书的机会?
这时,坚强的母亲站了起来。
她挨家挨户借钱,居高临下地对每一个亲戚说好话,努力凑够学费。在马娟看来,这不仅仅是学费,更是母亲的尊严、血与泪。
在母亲的努力下,马娟终于有机会继续读书。
她知道,这个机会很难得。同村的女孩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则外出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每当看到其他孩子送来的钱,马娟的父亲总会叹息,马娟心里紧张,生怕有一天她会被拉出教室,再也不能读书了。
她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个噩梦。当她醒来时,枕头上已被冷汗和泪水浸湿。
而马娟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她想证明即使是女孩也能做得很好。在家花钱自我教育是有价值的。
这个信念支撑着马娟度过了初中三年。中考那天,她下了校车。
马娟看着无数前来接学生的家长,她却只能逆着人群去取自行车,在雷雨中艰难地骑着回家。
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多年的委屈、不甘、悲伤,在雨中释放。
也许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不能读书了。我父亲多次提到他想自己工作。如果他继续任性的话,他母亲是不会支持他的。
不过,马娟的中考成绩却非常好。她不仅考上了重点高中,还凭借成绩减免了学费。
当消息传到家里时,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卖掉了家里的猪。他没有强迫女儿出去打工,而是用家里所有的积蓄来支付马娟的学费。
“爸爸没有这个能力,他不让你去上学,是因为他觉得你学不到东西。但如果你有出息,以后只要你上大学,爸爸就有面子,也有面子。”钱不会被浪费。”
当她拿到学费的那一刻,马娟暗暗发誓,她一定要成功,决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但进入高中后,马娟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她一生都被困在村子里。即使她的家庭很穷,但她的同学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进入高中后,她突然来到了城市,同学们的生活与她完全不同。而马娟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成就都不算什么。
在重点班里,马娟是最特别的女孩。她没钱买漂亮的衣服,又黑又瘦,说话带有浓重的当地口音。
班上的每个人都在嘲笑她的口音。马娟每次一开口,班上就会响起笑声。
时间一天天过去,马娟不敢说话,也不敢回答问题。班上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总是孤身一人。
班里的老师也认为马娟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甚至在安排座位时把她安排在班级的最后一排。
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她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
在巨大的压力下,马娟犯了致命的错误。她把自己的英语试卷分配到了其他年级,这直接导致期中考试成绩缺少一科,成绩很不理想。
这次是按照成绩来安排座位,马娟也排在了最后一位。
老师的蔑视、同学的蔑视和家人的关注的复杂矛盾让马娟感到沮丧。
而且,她在校园里被欺负,班里总有人恶意破坏她的东西。在高一的时候,马娟实际上丢失或弄坏了九个水盆。
她不敢告诉家人。马娟知道家里困难,这些钱只能从日常伙食费里攒下来。
她已经习惯了饥饿、虐待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高一学期末,她因高烧缺席历史考试,最终被转入普通班。
当她走出重点班的时候,马娟感觉身后的同学都在笑她,所有人都在看她笑话。她彻底失去了信心,突然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上学是否正确。
没想到,在最普通的课堂上,马娟却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由于她在班里的成绩很好,老师们都很照顾她,她还被选为班里的班干部。
同时,同学们也非常尊重她。没有人嘲笑她的贫穷和口音,也没有人随意拿走她的东西。
正规班一年后,马娟感到轻松、踏实。
但好景不长,她的成绩迅速上升,高三伊始,马娟再次考入了尖子班。面对以往冷漠的老师和同学,马娟越来越抗拒。
她甚至提出了让我自己学习的想法。
因此,我不再在课堂上听课,也不向同学提问。
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她跟不上顶级班的课程,还让她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马娟在高三的第一次考试中就遭遇了很大的失败。
她又在班上垫底了。
而这个排名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她没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马娟甚至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同学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了蔑视。
她的家离学校很远,每次妈妈给她寄生活费时,她都要步行很长时间,然后独自步行回家。
这时,看着母亲的背影,手里拿着家里筹集的钱,马娟更加感到无能为力。她已经不知道如何学习,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如今,马娟被生活逼入了死角。她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努力学习,出人头地。
但冷漠的校园生活让她再次感到压力。
在这个世界上,马娟突然感到如此孤独。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血腥味,沉重却脆弱。
病态的心理进一步影响了她的学习。马娟的成绩不断下滑,总是班上倒数第一。她发现她的同学对待别人的态度非常好。凡是提出问题的人都会耐心解答。除了她自己,她总是一副淡漠的“你自己看看”的态度。
这样的日子里,马娟越来越讨厌她的同学和那些“骄傲的人”。
这样的矛盾在一次偶然的冲突中被激化了。一天晚上,马娟和同学王静石大吵了一架。
晚自习下课后,马娟很渴,想喝一杯热水。
可是我的水杯里没有水,宿舍楼也停电了。没办法,她就从宿舍里其他人的保温瓶里倒了一杯水。
这时,王静石也来借热水给她洗脚,她自己把热水袋里的热水全部倒了出来。
当马娟的室友回来时,发现家里的热水都没有了。
在室友的压力下,马娟将她和王京石倒热水行为的一切都说了出来。
室友愤怒地跑到王敬石身边质问他,两人发生了争吵。王静石觉得自己不对,无法向马娟的室友发泄怒火,于是她屏住呼吸,找到了马娟,对她破口大骂。
当晚,王京石似乎把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马娟本来就对同学不满意。王静石作为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在班里总是受到优待。
班上两个人的待遇完全不同,马娟的心态早已失去平衡。
在王经石的侮辱下,她将所有的怨恨和仇恨都发泄在一个人的身上。每当马娟在学习上遇到压力时,她就会想起王京石,心里就会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
终于,2003年1月,又一场大考前,马娟在压力下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嫉妒。
她看着面前的化学课本,复习《硫酸》这节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到了王经石,想到了那天被对方侮辱的事,想到了王靖石。京师总是高人一等。
有什么了不起啊!
马娟扭曲地想,如果你考试考得不好,考了最后一名,被别人瞧不起就好了。
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马娟四处打听哪里可以买到硫酸,最后只花了八块钱就买到了。
当晚,马娟将硫酸倒入自己的一杯水中,并用水短暂稀释。
她并没有多想,只是想教训一下王静石。
半夜,她独自偷偷起床,摸黑走到隔壁卧室。他怀着做贼的愧疚,在望京石上倒了一杯硫酸,还没来得及仔细看。随后,一个人飞快的逃跑了。
跑着跑着,马娟隐约听到有女孩子的尖叫声,听起来不像是王京石的。
直到张静被送到医院后,她才发现自己几乎把所有的硫酸都倒在了和王静石睡在一张床上的张静身上。
马娟满头冷汗。她知道自己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这时,她只能不断地掩盖,最终落入了拙劣谎言的陷阱。
被捕后,马娟一直在哭。她所希望的一切都落空了。
一家人卖掉了所有的田地和猪羊,把钱交给了张静。原本是全家人的希望,马娟却因为一个错误的想法,成为了全家人的负担和污点。
很多人同情马娟,觉得她是悲剧的受害者,是生活压迫下的可怜人。
但张静的一生更加悲惨。酸案之前,她是明日之星,是大家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是男生心中的女神。
但现在,她的大半身子已经被硫酸烧伤,生活已经困难。她成了别人口中的“穷人”、“怪物”。
“其实,还不如让我也去死,她已经被处决了,再也不会受苦了,我现在生不如死。”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硫酸杯倒下的那一刻,她的人生就毁了。
为了给女儿治病,父母背负巨额债务,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但因为五官全部被破坏,张静如果把脸露在外面,肯定会引起周围人的恐慌。
家庭条件并不好。张静是家里的大女儿。她还有两个弟弟。张静的父母也是农民,家庭原本幸福安定。生活虽不富裕,但仍有希望。
自从张静被害后,一家人奔波全国,繁重的医疗费用让一家人不堪重负。
母亲一夜之间变老了,每天抱着张静哭泣,而父亲却总是背过身去擦眼泪。
从17岁开始,张静就得生活在大罩子下,每天只露出两只眼睛。她只能靠吸管吃饭,根本张不开嘴。将硫酸倒入鼻子和耳朵中。鼻子没了,一只耳朵也没了,只剩下微弱的听觉。
家里能借到的钱几乎一下子就花光了。由于没有钱,张静的手术只能一再拖延。
显然,当她被判刑时,张静应该能够得到学校15万元的赔偿。
但张静的父亲表示,自己被骗了,因为在判决过程中有人来找他,要求他撤销判决,让被告多给他们赔偿。
张静的父亲没有听取法官的建议,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一次次选择撤回申请,最终导致张静的赔偿申请无效。
也就是说,案件结束后,张静并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由于索赔无望,张家人只能借钱治疗。
不过,借的钱毕竟有限。最终,张静无力承担手术和治疗费用,只能面带残缺地生活。
一起酸案,三名可怜的受害者。这件事发生后,王京石陷入了绝望,成绩一落千丈;马娟因嫉妒害人害己,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无辜的张静一生都背负着痛苦,家里负债累累,她无处寻求帮助。
幼小的花蕊还未开放就滑入深渊,而在校园里,如何关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了重点话题。
希望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也希望张静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