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古代的高考制度(古代高考流程)

古代的高考制度(古代高考流程)

发布时间:2024-08-27 21:50:02 义务教育 56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01

前言

古代的高考制度(古代高考流程)

备受关注、影响亿万家庭的国考终于即将开始。2021年高考人数达1078万人,继续创去年最高纪录。

夏季炎热,疫情肆虐。今年疫情严重地区高考增添了更多变数,这将给考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与古代的“高考”相比,似乎还是显得苍白无力。无论是难度还是录取率都无法比较。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达到了极其BT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古代的“进士考试”主要用于选拔官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世袭制、举荐制、科举制等几种形式。让我们一一看看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02

世袭的

世袭制不仅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制度,在西方也是如此。这个制度的逻辑是子承父业,其背后的假设是“龙生龙,凤生凤,鼠生能挖洞的宝宝”。这是真正的“为父而战”的时代。

远古时代

在古代,当人们还没有开明,国家观念还不是特别强烈的时候,有特殊技能和才华的人很容易被识别和选拔。这一时期,退位和世袭统治占主导地位。

一开始,部落首领主要是退位,并且退位给“值得”的人。禅宗退舍又可分为内禅和外禅。内禅就是将皇位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人;外禅,就是将皇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般来说,产生的时候,还有一个推荐和投票的过程。这是古代比较原始的民主。

一般来说,职位或工种主要是世袭的。父亲的手艺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子孙后代无穷无尽。当时的技艺比较简单,比如治水、采矿、巫术(祈祷/疗伤/舞神)等,直到明清时期,一些技艺仍然坚持“传承”的原则。从男到女,从内到外”。看似比较死板,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夏、商、西周

食庆食录制度在西周时期趋于完善。

士卿是皇帝或诸侯王之下的贵族。一代又一代,父亲死后,儿子继位,先后被任命为大官,如卿。俸禄是官员所享有的享受和财产。世禄是指官员世世代代享有父子的土地和税收。西周时期,爵位、土地世袭制度十分盛行。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世袭制度,阶级相对固化,社会发展缓慢。

此时虽然也有“乡选”制度,但很难超出宗法家庭的范围。具有读书资格的“农民”很少,即使有,也很难被选中。可以说,这个时期,超越世袭血缘,登上高位的人,只能是极为罕见的例外。

“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他所寻找的贤人也是难得的例外。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师卿、师禄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诸侯分裂,西周井田制度被破坏)。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这一时期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游说、举荐、招贤纳士、军功”并存。这也导致了这一时期人才和思想的涌现。

游说是指向各国大臣甚至国王兜售自己的想法。孔子也到处游说,想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知识,游历全国,却得不到重用(如果不掌握推销技巧,就怕深巷酒香)。苏秦、张仪(擅长“口才”)等政治家是这一时期的胜利者。

可以通过别人的推荐来进行推荐,不回避家里的亲戚,不回避外人的仇恨。缪贤推荐的家臣蔺相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可以是自荐,毛遂自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招收人才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培养食客(也叫食客)。比如孟尝君、信陵君等招募家臣,可以通过他们的推荐来任用,这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蔺相如在成为宰相之前就是家臣)。史书记载,孟尝君“食客数千,诸侯宾客,死者罪人,乃至鸡犬盗贼,不论贵贱”。这些食客一般都有自己的“手艺”,通过自己的手艺进行推荐。预约。直到清朝,仍然有留吏的传统,但当然和以前的家臣并不完全一样。

军功是指在战争中通过立功(如胜利次数等)而获得选拔任用。秦商鞅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关于古代的“高考”制度你了解多少?mp.weixin.qq.com/s/rV7x1oPcJTqAd5pIfQk2fw03

推荐系统

推荐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推荐人才、任用人才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秦朝

秦朝的“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位制度,依靠军功选拔官员。商鞅改革规定,士兵只要夺取敌方“军兵”的头颅,即可获得一级爵位、一公顷土地、一套房屋、一个仆人。杀死的人头越多,你获得的头衔就越高,你需要把敌人的人头带回来作为证据来证明你的军功。“二十级军功称号制度”让秦国变成了战争狂人。

这一时期,王公贵族仍然是世袭制。但爵位与官职的分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推荐也是并存的,但是是一个比较弱的渠道。寻找人才,这只是一个特例,一种非常规操作。

汉代

到了汉代,主要制度是征伐制度和巡检制度。

征兵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兵和府郡县征兵两种方式。皇帝的招募称为“征”,政府的招募称为“辟”。皇帝的选拔采取特色招揽的方式,选拔一些德才兼备、学术渊博的知名人士担任顾问(智库)或任命政要官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是统治者为招募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殊措施。它是科举制度的补充。

考察考试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制度,也称“选举”。汉高祖刘邦曾颁布“求贤令”;惠帝、吕后下旨提拔“孝弟李天”。这些都是车矩制度的前身。

汉文帝时期,他下诏要求“提拔贤能正直、能言能谏的人”,并定下“对策”(考试)和等级。汉武帝时期,各种相关制度相继出台,各类科目不断丰富,建立了统一的选拔标准和考试方法。“检查考试制度”终于形成。

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这些被选中的人通过相应的考试后就可以成为官员。考试科目可分为常规科目(岁科)和特殊科目两类。科目由少到多。新增学科大多是专门学科,是根据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科目都是由皇帝提供的。当然。隋科有孝廉、茂才、茶廉、光禄四类;专题分为普通专题和一般专题,如:贤德正直、贤德文学、直言谏言、孝弟李天、明经、明法、明阴阳祸、勇、学问兵法等。时代主题居前,其中“孝廉”最为重要;专科中,“德正”最为重要。

考试制度科目较多,更容易选拔不同技能的人才(多元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而且,汉武帝时期,在首都长安(今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太学,通过太学培养人才。

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采用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法,选拔官员。黄初元年(220年),曹丕请陈群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西晋时逐渐完善,南北朝时有所改变。九品中正制度继承了汉代的科举制度和隋唐的科举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官选举制度之一。

九级中正体系是察剧体系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其升级版本。主要升级点是解决选人没有“标准”的问题。它将人才按照功绩分为上上、中上、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中下、下下九个等级,并确定通过评价“家庭背景、职业状况、素质”进行等级综合评价的流程如下:

质量评价的等级与官方等级相关,如下:

九级中正制的实行,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选拔标准是家庭出身、品德、能力并重。同时,剥夺了州、县首长任命自己人员的权力,将官员的任免权归还给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施之初,职业状况(天赋、人品)是决定因素,家庭背景是参考因素;后期则相反,家庭出身是决定因素,职业地位是参考因素:九品中正成为贵族(家族成员)控制的工具,不仅阻碍了朝廷招收人才。私人部门,同时也允许贵族控制朝廷招募人才。存在“上层无寒门,下层无权门”的局面,寒门的上升道路比较狭窄。

04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有力的人才选拔手段。从隋唐到清末,它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借鉴(复制)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地方科举制度。

隋唐宋

九级中正制度始于曹魏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不再可持续。权势世家势力过于强大,选官制度僵化,严重威胁皇权。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已经有了一些萌芽。直到隋朝,才正式开科招收士人。

隋朝开设高等院校招收学者的措施,最早见于隋文帝在位十八年(598年)颁布的诏书。隋炀帝即位后,“以明经、进士为二科”,使之成为正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隋炀帝下令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士人,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择优录取。这真正推动了科举的发展,最终通过科举选拔士人走向常态化,科举制度初步建立。

然而隋朝并没有正式的科举制度。主要原因是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郭左三十七年)。从始至终,战斗不断。与此同时,他们还抽出时间挖掘京杭大运河。隋朝皇帝太忙了。科举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吸取了先秦以来各种进士制度的积极因素,是在南北朝一系列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进士制度。故始创于隋,竣工于唐。

到隋末,共有进士七人(当时还没有状元之说),分别是:张素之、孙福嘎、侯君素、杨缵、房玄龄、文彦博,还有黄凤玲。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并最终完善。到了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数量逐渐由少到多。武则天时期,武术开始兴起。宋代时期,题材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太大。

考试流程如下:

唐代,科举考试不分阶层向全社会开放,吸引了很多贫苦之人进入官僚体系。宋朝时期,对唐朝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1、宋代科举拓宽了招生范围和职能。

2、规范唐代发戒考试(官办学校的学生也必须参加考试)。

3、宋代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排名;三等称进士,排名三等。二等,出身名进士。第三班同样是进士出身。

4、会抄是北宋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把名字封起来,让阅卷老师看不到,找人重写原来的试卷,防止阅卷老师认出笔迹,这是防止作弊的重要措施。

虽然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但是宋代的科举考试仍然以富裕家庭为主,因为科举考试所需的财务开支确实超出了普通农民的承受能力。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读书人赶考没钱、富家小姐要花钱、然后全家团聚或者忘恩负义等等等等等等的短篇故事,全都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基于时代背景的。直到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仍有人沿用此套路,可见影响之深。

元、明、清时期

元代科举制度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元朝实行的民族不平等政策。与此同时,从蒙古灭金端平元年(1234年)到延佑元年(1314年),元朝开设科举考试。统治地区废除科举八十年,而元朝的国祚仅持续了九十八年(1271-1368)。元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比唐宋要少很多。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了两关经义,一关对策;汉人加一试,赋、文各一。

明清两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一个庞大而严格的制度,有许多级别、等级、规定和头衔,但它只有一个科目(颠倒了历史的进程)。同时格式死板,形成八足论文格式。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五个级别:童试、大学士、乡试、普进和殿试。主要流程如下:

少儿考试需五人共同保证考试,并请另一名低年级学生担任保证人。县试一般由县令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只有通过儿童学生考试才能成为县立学校或公立学校的学生。这通常被视为入学考试。

高考分为“年考”和“科考”两个级别。年审的参加者是盛源,由教务处(可以理解为现任教育厅厅长)主持。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秀才”,意为杰出的人才。科学考试是对学校学生的一次考试。表现不佳的,将受到处罚,甚至被取消学生资格。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高考每年一次)。秋季在省城举行,称“秋试”。一共三场考试,每场三天,总共九天,比现在的高考要长很多。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录取名额不等。一般有一百人左右,第一个叫解元。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二年春天举行乡试,称“春威”,在京城贡院举行。皇帝遣考官,礼部主持。公园宿舍有上千间,考试分三场,每场三天。通过考试的人通常会被选为贡士。选之二三百人,第一者名慧远。

殿试又称朝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考试后一个月举行。一般不会被废黜,只是排名。前三分为三,状元、榜样,前三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名,称为进士,排名;二品的人数,称为进士出身;三品有数名,谓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同时还有其他补充渠道,如分封(古人讲赐妻妾)、征伐(清代讲“特简”)等,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人才的补充渠道本质上是封建特权的体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皇帝颁布奏疏,批准暂停科举考试,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概要

从隋朝科举制度开放到清光绪帝最终废除,从第一个状元到最后一个状元,科举制度持续了近1300年,后来被取代日本(701年)、韩国(958年)、越南(1025年),影响深远。

在千余年漫长的科举制度中,曾出现过状元数量:唐代148人,五朝十国24人,宋118人,辽56人,金39人,元32个,明90个,清114个。638人。另外,如果加上隋朝(进士)7人、西夏国1人、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15人,总数就是645人(不包括武状元)统计中,数据来源:侯复兴《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不同学者收集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历史记录并不存在,而且每个人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学者、学者不计其数。这些人在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科举制度后期则以八篇文章为提纲,有八个步骤:破题、承载题、开讲、进入正题、开始上篇、中篇。部分、最后部分、最后部分。有结构之意,但文章死板,重形式而无自己的思想。光是在朝堂上当官,就已经辛苦了十年。同时,没有自然科学内容,扼杀了人们的科学创造精神。明清时期,中国一步步落后于西方,科举制度对此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05

考试制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各界人士开始探索新的选拔官员制度,科举制度逐渐形成。

公务员考试制度

孙中山先生认为,选拔官员应以考试制度为基础。即国家在“五权宪法”框架内设立考试机构(有点像现在的组织部),负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建立了公务员培训、任用、监督等运行机制。孙中山的科举思想为后世的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1913年初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和《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建立。

1929年颁布第《公务员任用条例》号,1939年颁布第《公务员任用法》号,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和公务员(选拔官员)逐渐分离。人才培养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考试和培训;毕业后,前期是通过分配(国企/事业单位),后来逐渐放开自主择业(政企分离)。

1993年,实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号的通过,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于高考,你只拿到一张准考证,后面的公务员考试才是真正的“竞争考试”。不过,没有状元秀,只是淘汰赛,选拔最好的。

06

写在最后

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多的是选拔官员的考试,与今天的高考不同。现在的高考是人才培养(学习)的一部分,也是一次入学考试。大学毕业后,如果有志从政,就必须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现代的“科举考试”),才能获得新的入场券。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只要成为进士,就会有很多好处(特权),比如免赋税、免劳、免粮、特赦等等,能考中进士更是非同寻常。想想范进考得好就知道了。成为进士或者状元,是长年积德、积德的结果。

现在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得到是令人高兴的,失去也无可厚非。

人生还很长,不要惊慌。

公众号ID:history-echo

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结束

参考:

[1]严崇年.清朝十二皇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侯福兴.中国历代第一儒传[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吴瀚.明帝国兴衰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田雷.唐初的科举制度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D].昆明:云南大学,2017.

[5]程杰明.“科举”新思考[J].上海教育,2021(5A):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