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回归与重建(双减政策落地,家庭教育如何转型升级)
面对“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的担忧和呼声,陕西社科院研究员张宝童表示,“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少家长的“忧”并改变他们的看法。张宝童说,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需要20多年的时间。整个成长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但现在的社会风气,把孩子的成长视为一场“百米赛跑”,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校的课业量本来就很重,校外培训机构更是火上浇油。有的机构甚至打出“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等口号。招生广告进一步点燃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参加这场“百米赛跑”,严重消耗了孩子们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成长。
“孩子的一生是一场长跑,潜力非常重要。”西安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校长董彩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她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是第一要务,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积蓄能量,而不是仅仅追求一两次“冲刺”的成功。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抢先一步来提高学习成绩。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
孩子参加培训班,成绩肯定会提高,但孩子不参加培训班,会不会学得不好呢?“其实,一些家长‘补充’的是自己的心理安慰,过度的训练实际上透支了一些青少年阳光的心态和身体健康。”董彩凤说,根据她自己参与教育改革的经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花钱送孩子去补习班,只是为了寻找心理安慰,但补习班的实际效果却不得而知。
张宝童还指出,有些孩子看似背着书包去补习班,但听课效率却很差。他们甚至把补习班作为课后放松和睡觉的地方;而有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没上过几次课外辅导班。但结果非常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与学校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这与家庭教育本身有很大关系。
张宝童认为,“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应该回归本源。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玩耍、认真学习”的态度。学习理念强调预习、复习、纠错、写作习惯等,对学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在学校“吃得好、吃得好”,创造更多“在家做好吃的“学校”,减少家长因教育资源不平衡而产生的焦虑。(记者程慧、王艳、康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