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五四运动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作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作文五四运动)

发布时间:2024-08-04 13:54:48 义务教育 65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是在中国北京发生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包括广大民众、公民、工商界人士和其他中层人士在内的示威、请愿、游行等形式的学生运动。下层阶级。爱国运动有多种形式,如学校罢课、罢工、与政府的暴力对抗等。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作文五四运动)

广义的五四运动是指从1915年中日签订第《二十一条》号协议到1926年北伐之间的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老师”。”(民主)和“赛老师”(赛老师)。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体上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广义的封建观点),并且是这场运动的分水岭。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政治:北洋军阀对内镇压,对外输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强。(根本原因)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流程

1.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初)

地点:北京。主力人群:学生。方法:示范。口号:对外争取主权,对内惩治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2.第二阶段(6月5日起)

地点:上海。主要力量:工人。方法:三击。特点:范围广、群众基础广泛、自发性、不妥协性、以工人阶级为主体。

(3)结果:初步胜利,拒绝签署和约,释放被捕学生。但由于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五四运动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影响

1、新型知识精英群体已登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知识分子群体精英集体、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性和集体意识。

2、现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回应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最终让接受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喷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保证中国的民族独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现代化探索不断深化。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五)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施变革,是民主科学的提出和实现之道;理性精神、个体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和科学的内容。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专题训练

1、著名历史学家胡升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促使中国实现“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

C。“三打”斗争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D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知识点,旨在测试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能力。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折点。题干指的是“基本面因素”,所以要注意从经济角度思考。D项与历史事实和问题含义相符,正确;A项指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B项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关系,被排除;C项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关系,被排除在外。所以选D。

2、当代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大变革的补充教训,是第二次历史大变革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表述,但就其本质而言,以下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答:第一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第二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是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是古代向现代思想转变的起点。

【分析】B本题考验学生辩论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并非完全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领导者。题干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A项的表述没有体现题干中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C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仍然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政治体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是向近代转型的一次尝试。新旧民主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层的不同。补课的意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完全反帝,出发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答案是B。

3.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报道了当时的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上第一次,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商人和工匠正在谈论国家和国际事务……无论在哪里你去,无论你去哪家餐厅,无论你遇到哪一群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不许谈论国事”的牌子已经过时了。”由此可见,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拉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现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社会动向

【分析】D本题考察对近代中国五四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它旨在测试解释材料和正确理解的能力。据《1919年5月》材料资料显示,“无论你去哪家餐馆,遇到哪一批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谈论这些事情”。该材料揭示了五四运动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影响,D项与材料的目的和问题的含义一致,并且是正确的;A项“觉醒的开始”不符合1919年的时间段,因此被排除;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早在1919年之前就已开始,故不包括B项;C项“开始流传”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四、五四运动期间的下列四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一定胜利的:

A.“为青岛的回归而奋斗,看国奸被废;为学生复课喝彩,庆祝商店开业。”

B.“人民决心报仇,全城罢工。这家店是为了钱,单独开的。”

C.“只要学生不被释放,我们的商店就不会营业。”

D、“学生受冤,则预言三年无雨;同胞受辱,则预言六月有雪”。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中信息的能力。通过解读材料中备选选项中的文字含义可以看出,A、C项仅表达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B项与爱国主义背道而驰,D项“国贼被废黜”.学生恢复上课.庆祝商店开业。”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答案是D。

5、李敖在文章《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的纯粹文化运动的希望变成了政治运动,打碎了他为中国建立非政治文化思想基础的梦想。就实现梦想而言,五四运动显然是一个岔路口。”这种观点中对“岔路口”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分析】D据资料显示,“五四运动将胡适纯粹文化运动的愿望变成了政治运动,打乱了他为中国建立非政治文化思想基础的梦想。就这一梦想的实现而言,五四运动显然是一个岔路口。”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D是正确的。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没有突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所以排除了A。该材料没有任何内容由于五四运动改变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故排除C。

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一个材料唤起了我们国家四千年来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我们国家的大麻烦就是国家把人民当作奴隶。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人民都把自己当作奴隶了。……我国人民视国家大事与自己无关。他们虽然经历了国耻、国难,但他们依然淡然,不为之动心。这不是他们的本性,而是形势造成的。而且,土地太过广阔,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外省的人相互之间交流很少,彼此都像外国人一样。……所以,除非他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和深深的痛苦,否则这还不足以让他震惊。

材料2我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国家落后了,不仅会导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淡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需简单比较一下1895年的公交车请愿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前者)只集中在中心城市的文武官员和一些显要人物中,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影响不大。……(还有后者)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做出了回应。其实际参与者不仅包括政府高层官员,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店员等普通公民参与其中。不仅参与人数比公车写信活动多出好几倍,影响力也大得多。

《义勇军进行曲》号材料》出版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曲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个角落,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中国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属于哪个民族,都会有人唱这首歌。(1937)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号,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对国家事务“沉默”的原因。

(2)根据材料2,总结超越公交车请愿运动的五四运动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3,有学者认为“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四)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回答】

(一)原因:君主专制造成民族意识淡薄;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民缺乏民族(民族)认同感;过去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民众。(2分。只有几个正确答案)

(2)表现:运动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范围较广);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多的参与阶层);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4分,答对两分即可)

(3)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彻底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促进民族解放。

(4)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民的领导;社会现代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民族观念的进步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答对3个得6分)

【分析】(1)根据出题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出题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分析、认知能力。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在于掌握材料的重要信息,比如“这个国家长期把它的人民当成奴隶”、“而且它的位置太广阔了”、“它看起来像一个外国”。震惊还不够”等,然后总结、归纳、分析、认出答案,重点关注“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影响、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通”,国民意识不强。强”等。

(2)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和准确解释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知识。本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涉及两个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从材料2的相关信息中概括出来,注意“参与人数多、社会基础广、影响力大”。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因素”,要注意题干的“多角度”要求,避免单一、片面的回答。着眼于近代中国五四运动期间的“信息传播、教育状况和公众认知”的角度,结合相关历史事实,这样说是有道理的。

(三)根据题型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迁移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道题涉及到两个小题,一般都比较难。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特点”,关键是要把握“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忍辱负重”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解释”,实际上是在检验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带来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分为“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部分,可以围绕相关历史事实展开。重点要突出“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4)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为开放题类型,没有标准答案。即检验学生分析、认识历史事物并得出正确认识的能力。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外国冲击和中国反应(凸显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先进人士的引导和推动;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等角度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