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义务教育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及答案)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8-15 12:21:18 义务教育 620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一、知识梳理

1正侧结合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目及答案)

即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相结合的场景描述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述景物特点,一目了然;从侧面风景入手,揭示与风景相关的风景特征,就是侧面描写。侧面的描述也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使场景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边境地区的寒冷天气。“八月下雪”形容雪来得多么早,“千树梨花开”形容雪下得多么大。从正面描写狂风大雪后,又通过人的感受描写侧面的严寒,“狐狸皮毛不温暖”,连柔软的“锦被”都感觉单薄。将军、都督“铁衣冷冷”,角弓拉不开。

2五觉结合

五觉结合就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比如白居易的《夜雪》:

我惊讶地发现枕头是冷的,但我又看到了窗外明亮的光线。

深夜,知雪大,闻竹折声。

诗人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听觉依次写雪,凸显雪的巨大。“惊讶被子枕头冷”,首先根据人的触觉感受“被子枕头冷”,然后指出是“夜雪”。《又见窗外的光》进一步从视觉角度描述了夜晚的雪下得又大又深。正是雪的强烈反射,给漆黑的夜晚带来了光明。“时时闻折竹声”从听觉角度描述了积雪不断增加的情况。诗的每一句都写到了叶雪。

3时空对举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时间上是一天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空间上是远近、高低、上下、内外。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去领受空间的阔大、时间的悠远。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从时间上落笔,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从空间落笔,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三春白雪”与“万里黑山”时空对举,极尽苍凉辽阔,不仅写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4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上下结合都是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方法,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可分为动静并列、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书写方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遥望江前瀑布”句,化动为静。远处的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色链条挂在半山腰上。李白把流水写成静止的布,一个“杭”字,化动为静,生动传神。以动反静,就是描写动态的景物,来衬托、突出静态的景物,营造出更加宁静、宁静的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明月透过松林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当作响,以清澈的泉水流水声衬托出山林的宁静。

6虚实结合

“现实”主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形象、事实和情况。“虚拟”是指经历过的场景、历史场景、梦境场景和想象中的未来场景。也可以指实物形象所暗示的空白意象,包括人物心理、抽象讨论、场景中的感受等。虚实结合又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比如白居易诗《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前两句“邯郸站冬至,灯前抱膝影伴我”。诗人其实是坐在客栈里,抱膝相视,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两句“思念家里的夜晚”。深坐时,也该说说远方的人。”想象一下,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灯下,谈论远方的自己。全诗从现实到想象,用想象去表达。衬托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时的孤独心情。

7声色结合

指诗人调动听觉和视觉来描写景物的方法,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征。他将不同颜色的景物组合成一幅图画,在诗中产生一幅画的效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的环境。

8点面结合

“点”是指最能表现人物和景物状态特征的详细描述,“面”是指对人员和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描述。写风景时,点与面相结合,使主体形象更加饱满、鲜明。例如,马子彦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在描述暮春景象时,采用了点与面的结合。上幅“香红渐稀”是对容貌的描写,下幅“花在雨中凋零”。“沾满泥土的绒毛”是点的描绘。将点与面结合起来,将暮春的景象写得细腻而生动。

9细节描写

详述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容貌、自然景观、场景气氛等小环节或情节的描述。详述对于刻画人物、丰富人物形象、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作用。的工作。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详细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例如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两句“玉盆盛细手清泉,珠碎而圆”,细致地描绘了早年少女戏水的情景。夏天,捧着“玉盆”,用“纤手”把玩“清泉”。展现了女孩轻松愉悦的心情,塑造了一个开朗、纯洁、无忧无虑、清新可爱的女孩形象。

10列锦

列锦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其本质就是“意象组合”或称“意象叠加”“意象连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的九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

11衬托

为了突出真正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用一些相似的、相关的、相反的次要事物作为背景来衬托。箔片可分为正极箔片和负极箔片。对比是用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对比是用相反或不同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动衬托静止,以虚衬托现实等。运用衬托手法可以突出主体,使之生动。

12对比

对比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用一个事物的反面特点与其正面特点比较叫反面对比,用反面事物与正面事物比较叫反物对比。按对比事物性质又可分为虚实对比、今昔对比、哀乐对比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大败吴桂,将士满载而归。

宫女们满春宫如花,如今却只有鹧鸪飞翔。

《越中览古》最后两句描述了昔日皇宫的繁华与如今皇宫的荒凉的对比。前三句描写越国灭吴后的繁荣,与第四句当今宫殿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前三句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是虚构的作品;最后一句是对当今越国宫殿的描述,是真实的书写。因此,从对比事物的本质来看,也是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也是现实与现实的比较。

13渲染

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地描写,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静。

14烘托

烘托是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最常见的写法是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隐喻、比较、夸张、转喻四种修辞手法也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描述手法。我在公众号《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5)分析修辞手法题》的一篇文章中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重复。

二、题型分析

1.(2016卷,北京)“茂林风携鸟语,烂苔侵醉墨迹”两句用“声”和“色”调动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一首“有声有色”是()

A。良泰的笛子三更还在响,仿佛风吹着九个钟声。(李商银《齐宫词》)

B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宇《从军行》)

C。春天来了,茶叶还白,梅花都红了。(韩元治《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李子留酸牙,香蕉分青、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1)

2.(2017全国卷一)以下对这首诗的鉴赏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写了考场庄严肃穆、怡人的环境,衬托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B第三句重点表现候选人争当第一、一往无前,故比喻为军人。

C。礼部考试的考生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品德是选拔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候选人寄予殷切期望,希望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

E.提交人承认自己体弱多病,并表示必须依靠其他考官来挑选考生。

3(浙江2018卷)此诗与刘墉的《雨霖铃》诗均采用点染技法。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中的点染技巧。

4、(江苏卷,2015)简略领略下巴对联、颈联的描绘场景艺术。

高考的分析性和描述性题主要有两种类型:选择题和简答题。第一题为单选题,只考“声色结合”的描述手法;第二题为双选题,其中A项和B项均从句子意义和描述技巧的角度进行欣赏,并分别考衬托和明喻。第3题和第4题为简答题。问题3给出了描述性技巧“spotting”,而问题4则没有给出描述性技巧。

三、解题技法

1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描写手法在诗歌中常常以连词和应用的形式综合运用。因此,在回答问题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防止遗漏描述技巧的错误。如刘墉《雨霖铃》中“今夜何处醒,柳岸晓风残月落”。这三句的形式是一问一答的修辞修辞;从内容上看,是诗人与爱人分别后的想象情景,是想象性的写作。“柳岸晓风残月”是一种叠加名词意象的修辞修辞手法。综合以上分析,这是问题中虚构写作和罗列修辞的运用。

2注意区分相似的描写手法

转喻与转喻、衬托与对比、隐喻与类比、拟人与模仿、衬托与衬托等都是很容易混淆的描写手法。例如贴膜和对比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陪衬描述两件事;对比可以是两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的两个不同方面。

(2)对比的两个事物处于并列关系,不分先后,均突出显示;对比的两件事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有明确的优先级,并且只突出其中一项。

(3)对比多用于讨论,而对比多用于描述。

3依照三步法分点分步答题

分析和描述技巧问题应按照“指出分析指出”三步法回答。第一步是准确指出使用什么样的描述技巧;第二步是解释如何将这种描述技巧与诗歌结合使用。这一步应该用标准化的语言格式来表达。例如,分析比较的表达格式是“用(将)…………对比……”。第三步指出描写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突出诗人的情感。在这一步中,效果词和情感术语必须准确使用。

四、解题示例

5.(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满月

杜甫

孤月满楼,寒江夜动。

魏伯晋未定,他照顾西齐余义。

不乏空山静山,疏悬处。

故乡松桂花开,美景传千里。

【注】此诗为唐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居夔州时所作。气宇一:指的是(席子上)光泽越来越柔和。不缺:指满月。星星列表:星星。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感情真挚。请从虚拟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评价。

本题是一个关于欣赏描述技巧的问题。题干明确提出了需要分析的描述技巧,即“虚实结合”。因此,回答问题时可以省略指出技巧的步骤。第二步,在分析诗歌时,我们需要回答什么是虚拟写作、什么是真实写作、虚拟写作与真实写作的关系是什么三个关键点。第三步指出虚实结合在抒情中的作用。按照“分析点”的两步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思念家乡的桂花盛开是一个虚拟的词,而眼前的清亮是一个真实的词。家乡的桂花开得正是时候,想象中的真实。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