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穷书生(清朝 穷)
人们常说:“人生的出路有很多,但读书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出路。而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当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太在意长辈的苦口婆心的劝说。直到进入社会,他们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于是他们开始教育下一代,如此周而复始。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学生都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命运。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当今最公平的高考,都是读书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如今,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终于离开了世世代代被困的山村,到大城市工作、生活。
古代的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开创自己的事业。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将其视为改变人生道路的唯一机会。
我特别记得中学时学过的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文章。范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中年才中举。然而范进却欣喜若狂,让人既遗憾又无奈。
在清朝,也有一位出身贫寒却非常幸运的候选人。他曾在殿试答卷上写下8个字。皇帝看完后非常感动,说道:第一状元就赐给他吧。最终,这位候选人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了一名尽心报国的好官。
一、科举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度始建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期间,已经过去了1200多年。可见,古代大多数朝代都举行科举考试。
一般情况下,科举考试分为地方乡试和中央乡试、殿试,而且都是定期举行。只是因为朝代不同,每年举办的次数也不同。
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中央选拔出任官员的人才。这也是古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朝廷招募了大量可用的人才。
但科举考试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历代皇帝都可以调整考试的内容,因此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直到清朝光绪帝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种选官制度才终于结束。从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本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考试并不简单。
如前所述,科举制度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但这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状元只有504人。
这些第一名的候选人都是候选人中的佼佼者,最终大多数都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二、罗呈祥的科研历程
罗呈祥是清代第一秀才,出身贫寒。他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罗成祥和父亲相依为命,但父亲并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生活的人。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终,他的父亲无力抚养罗成祥,就将他送给了当时做红绿纸生意的罗姓人家。因此,罗呈祥就以养父的名字命名。
由于罗呈祥天资聪颖,养父为他聘请了一名老师。1893年,罗呈祥参加乡试,一举考取。1895年,他通过了会试。最后,只要通过了殿试,他就会名声大噪。
然而,此时的清朝已经走向衰败,现在的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
这次科举考试是唯一一次真正由光绪帝主持的科举考试。当时,他刚刚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了一些实权。
面对清朝的现状,皇帝也十分担忧。他认为,这次科举考试应该选拔真正能抵御外敌、办实事的人,而不是只会写字的人。因此,这次科举考试将考验当前的政策理论。
这个话题难倒了很多“只读圣贤书”的人,很多人根本没有头绪。但洛呈祥只是闭上眼睛想了想,心中便有了答案,他用笔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最后,罗呈祥看到光绪帝一脸悲伤地坐在宝座上,于是在最后写了八个大字:“主上忧臣辱,主辱臣至死”。
殿试结束后,光绪皇帝看到罗呈祥的答卷,顿时感动不已。当时,能够理解皇帝处境的人并不多。这句话无疑触动了光绪皇帝。
于是他立即宣布罗呈祥为本次科举第一状元。他也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四川状元。
三、罗呈祥一生清官
罗呈祥成为状元后,被授予官职。他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行事一贯光明正大,不搞腐败。他在任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
他曾写下“世上无难如吃饭,天下无难事唯有读书”等名言来激励自己,同时也激励了无数后人。
1926年,这位一生清正廉洁的高官去世了。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出城送行。这样的场景怎能不令人感动?
结论
罗呈祥虽然出身贫寒,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即使达到了很高的职位,他仍然不忘过去的经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官员,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社会需要的官员,值得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