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风吹草低见牛羊唐诗(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风吹草低见牛羊唐诗(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发布时间:2024-10-19 09:47:38 课外活动 175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智利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脚下。天空如穹顶,覆盖四田。

风吹草低见牛羊唐诗(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天空蔚蓝,原野辽阔。在风吹过的草丛中可以看到牛和羊。

诗歌最有力的地方在于,几个数字就能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画。上一首《江南》听起来像南方水乡,这首《敕勒歌》听起来像北方草原。

我读了《古诗课》这本书,发现《敕勒歌》可能是中国第二最著名的翻译诗,它是从鲜卑翻译而来的。第一首翻译的诗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越人歌》,原是南方古越人的语言。

我不禁感受到汉字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沟通融通。这绝不是谎言。少数民族歌曲被翻译成中文后,还能保留自己的特色和魅力,这是多么难得。

(1)历史知识:鲜卑族

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鲜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匈奴……在寒潮的持续打击下逐渐迁徙到西亚。不过,匈奴不可能迁徙到北方这么大的草原,变成了无人区。事实上,北方草原在匈奴之外,那里还有其他游牧民族,只不过被镇压了而已。匈奴人一走,他们就像弹簧一样跳了出来。”

我觉得“像弹簧一样跳出来”太形象了。就是那种压抑已久、突然释放、突然迸发出来的动态感觉。

书中提到了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讲述了“孝文汉化”之后,鲜卑人如何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的生活比农耕民族更加艰苦,主要是因为牧草是四季生长的,而牛羊不分季节吃草,需要不断地迁徙。在转变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会带来危险,部落对牧场的争夺也会带来危险。

相对而言,农民的生活更加稳定。虽然仍然取决于天气,但农作物在收获后可以储存一段时间,而不必去另一个地方种植。

其实我对鲜卑人由游牧牧业转变为农耕这一事实是有疑问的。因为地理知识告诉我,400毫米降水量线以西的位置,水源不足,不适合耕种,只适合牧草生长。按照因地制宜的方针,北方广阔的大草原不应该用于农业生产,因为这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古代的水利灌溉设施恐怕还不够先进,无法将草原变成农田?

我倾向于理解,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统治着中国的北方,也就是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所以原本习惯于放牧的他们,逐渐学会了放牧。在原来的农区定居,过着农耕生活。

北魏疆域地图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北魏的领土地图,发现当时的北魏几乎就在北方地区,领土边界比秦岭和淮河稍微靠北一些。学习农业是完全可以的。

我思考了地理环境对制度文化的限制。如果北魏不统治整个北方地区,而是留在草原地区,那么无论他们多么向往汉族文化和农耕生活,都很难实现。即使他们愿意学习,地理环境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书中继续写道:“鲜卑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最终统一全国的隋朝,是北魏的一个分支西魏的继承者。隋文帝王朝,杨坚,有一个鲜卑人,名叫‘普留鲁那拉延’,他掌权后,又改回汉姓‘杨’。……在这首歌诞生的时代,汉族家族北方士大夫以鲜卑族为荣,因为政权属于鲜卑族。”

我认为鲜卑人的治理方式比元朝要好得多。鲜卑人更倾向于向汉人学习,与汉人融合,而元朝的压迫性则更为明显。

但鲜卑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鲜卑语后来就失传了。否则我对《敕勒歌》的原始版本很好奇。

(2)文学常识:《敕勒歌》的写作背景

“关于《敕勒歌》的作者是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该作品是一首正宗的民歌,另一种认为作者是胡绿金。”

《古诗课》这本书我感觉更倾向于解读为胡鲁金写的,因为后面分析诗意的时候,石杰鹏老师对胡鲁金的故事进行了延伸。

胡鲁瑾曾在北魏为官。后来北魏分裂,他又到东魏做官。“史书上说,东魏丞相高欢率十万大军进攻西魏,战败,阵亡七万人,只得撤兵。高欢气得病不起,西魏盛传高欢被枪杀,高欢无奈撤退,他召集部下,请胡鲁瑾唱这首曲子。宴会上,他也和声高歌,泪流满面。一个多月后,高欢因病去世。

我又查了一下地图,发现东西魏的分界线大致就在黄河拐弯处的右侧。从地图上可以说,东魏远离草原,远离故土。

东西魏南梁

(3)回到《敕勒歌》本身

第一句“智利河,阴山脚下”命名地理位置。下图是我在网上找到的阴山地图。阴山脚下的敕勒河是鲜卑人的聚集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广阔,草场肥沃。

银山的位置

“天如穹窿,遮盖四田”这句话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穹庐”是游牧民族居住的类似蒙古包的东西。

书上说:“‘穹’的意思是高深,中间隆起,两侧下垂的形状,所以用来形容像蒙古包一样的毡帐。”

这么一解释,我觉得用“穹庐”来形容“天空”真是太形象了。汉人所说的“天圆地圆”还比较抽象,但用“中间一凸,四边下垂”来解释“天”的形状,立刻就让人忍不住点头。团长:“是啊,没错,天空不就是这样的吗?”?”

他在诗的最后写道:“天蓝田野辽阔,风吹草下可见牛羊。”石洁鹏认为,这就是诗的本质。

对于东魏鲜卑贵族来说,他们的童年或许就是在如此广阔的草原上度过的。他们可能正在草原上徘徊,躺在坡上环顾四周,嘴里叼着一块草,无忧无虑,看着风吹过草原,成群的牛羊出现在视野中。

但这样美好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了。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阴山下的敕勒川曾处于西魏的统治之下。对于征服西魏失败的东魏贵族来说,这里成为了他们回不去的故乡。

《敕勒歌》所描绘的美好场景,是对故乡的怀念,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追忆。而这些美景在残酷的现实对比下显得更加催人泪下。

在读《古诗课》之前,我只以为《敕勒歌》是一首描写北方草原风光的诗,从未想过它为什么会成为一首名诗。现在我知道了,诗歌之所以能被背诵千年不褪色,不仅仅是灵光一闪对风景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风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情绪会在某个时刻击中心扉、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