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时值八月,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从拓宽就业渠道到增加招聘频次,从支持创业创新到大力支持就业新业态,稳就业促就业多项举措密集出台,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多就业就业质量全面提高。
大学生就业市场总体稳定
赵培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届毕业生。她现在通过在学校就业实习群寻找培训机会、推荐辅导员实习岗位、为同学朋友的公司寻求内部职位晋升机会、通过各种就业APP投递简历等方式成功就业。
“目前就业市场的就业需求和求职需求有时并不完全匹配,但很多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总体来说,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赵培英说道。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平稳回升,有力促进了就业恢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继续落实部分减负稳岗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和乡村振兴的意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预期、稳市场、稳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英近日指出,我国就业形势逐步稳定、正在企稳。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从各方面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58同城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岩在《经济参考报》告诉记者,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招聘渠道,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许多在线招聘平台也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在参与企业数量、求职质量、求职效率等方面均表现良好。
全国各行各业的招聘需求火爆,也激活了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总体来看,就业形势良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相关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41.54%的企业今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名额有所增加。与去年相比。企业招聘职位数量普遍高于2019年,平均年薪普遍高于2019年。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有所改善。
稳就业、促就业持续加大
重点群体稳定了,就业就稳定了。近年来,稳就业、促就业政策不断加码。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服务、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成为重要举措。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下一步将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切实落实减负、稳就业、扩就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稳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加快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招收更多毕业生就业。加快招工进度,推动国有企业继续扩大招工规模,稳定事业单位和基层服务项目招工规模。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等创业载体建设。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资源对接、跟踪支持等创业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
招聘方面,大型线上招聘活动将持续进行。截至7月30日,百日前湾在线招聘共举办线上招聘会17663场,累计129万雇主发布招聘需求,1833万人次在线求职,931万劳动者在线求职。线下共举办招聘会13527场,累计37万用人单位提出岗位需求872万份,381万名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
8月5日至15日,百日紧张网上招聘专项行动在建筑、纺织服装、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开展了四场专场招聘,1.5万户家庭提供了11万个岗位。
各地也在加快行动,稳定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河北、江苏等地密集发文,继续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的一些政策措施,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延长大学生就业创业税收优惠。到2025年底,安徽将创新实施职业培训券与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计划结合起来。
加快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但业内专家也指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慢”问题仍需尽快解决。
张成刚表示,高校毕业生求职愿望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调查显示,只有7%的求职者申请了企业正在招聘的销售和客服职位,而此类职位占企业层面需求的14.88%。此外,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相关行业、媒体等行业岗位数量增长最快,与之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
二季度全国100个招工多于求职的“最缺岗位”职业排名显示,新上榜的30个职业中,近一半与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相关服务,并且要求专业专业,文化化程度要求比较高。
“此外,招聘难、招聘成本高仍然是企业招聘的痛点。超过50%的企业认为招聘应届毕业生变得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双方需求不匹配。”张成刚说。
招聘方式也必须进一步创新。“受疫情影响,目前不少毕业生通过直播招聘、视频面试等方式了解企业和岗位,及时找到匹配的工作。这也意味着更多企业需要适应,建立专业的线上招聘团队,拥抱数字化手段来完成招聘。”李艳表示,要引导大学生进入就业容量大的新兴职业,如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皮肤管理人员、数字媒体艺术家等,并通过线上及时提供企业介绍、岗位介绍、面试选拔等。频道等待。
新的职业开始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赵培英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就业形式不仅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还能提供有效的兼职渠道,让更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如果条件成熟,她会考虑成为新就业形式的一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二学生徐慧杰也期待着未来参与新的就业形式。她表示,工作时间、地点的自由以及没有雇主的情况对她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也会吸引很多“打工者”。但同时,她也透露了对“五险一金”、“住房补贴”等保障缺失的担忧。
据记者了解,相关政策正在加快完善。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若干政策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将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支持有意愿的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式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针对各种新型就业形式劳动者享受公共劳动保障服务面临的痛点和困难,提出优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办理、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工作生活服务保障等措施。(记者班娟娟、实习生杨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