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有的权利(是大学生独特的多种心理特征的组合)
公众允许大学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因为人们希望通过大学的进步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大学“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原因。
开学之际,复旦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写的一篇题为“《复旦学子呼吁:请给我们700米通往复旦的“坦途”!》”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章称,地铁站与复旦校区之间的路况极差,学生拖着行李箱来回十分不便。作者还呼吁众筹修建行李通道。上海市杨浦区建交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计划明年对该路段进行全面整治,重新铺设人行道,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文章传出后,有人认为复旦学生太“造作”。从网上流传的图片来看,文中提到的700米长的路并不是难以忍受。值得批评的只是人行道不平坦。开学前后和假期前后,在这样的人行道上拖着行李箱确实不方便,但也只是几天而已。而且,上海这样的人行道还有很多。因此,有评论指出,复旦学生“应该有大局观”,不应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门前的那一亩三分地上,更不能不当使用自己的话语权。
不可否认,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权。很多人认为的“小事”,如果名校学生站出来说出来,很可能会成为新闻事件。近如中山大学因校园改造要搬走修鞋店,远如北大拆除“三角”海报牌,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是不会引起任何关注的。公众的关注根本没有,但它涉及大学生。立即在舆论领域掀起波澜,甚至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热烈讨论。
由于大学生和一些学者的介入,一些校园问题往往上升到学术层面。比如大学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大学对城市文明的推动、开放的大学精神等,这也是大学生运用话语权的一大特点。他们能巧妙地将具体需求与宏大理论结合起来,让“小事”不再微不足道。这样,大学生也增强了自己的声音。
公众允许大学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因为人们希望通过大学的进步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大学“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原因。然而,如果大学生不能有效回应社会的这种期望,他们就会令公众失望,甚至被指责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也是复旦学生呼吁修路的原因。人们显然希望大学生能够将修建人行道的呼声转化为对整个城市人行道的关注。不幸的是,最初的上诉并没有这样做。
确实,即使只专注于一条道路,大学生也能表达出许多宏大的主题,想出“众筹”等引人注目的方案。这当然是大学生合法合理的权利。然而,当诉求得到满足、社会关注转向其他方向时,大学生是否应该继续关注类似问题?如果崇高的宗旨和深奥的理论最终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要求,那么被指责为“不够宏伟”似乎也不无道理。
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大学生正在将关注延伸到社会,或者寻找关注校园和关注社会的结合点。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绘制了“校园性骚扰地图”,中南大学的学生花了三年时间调查城管与商贩的关系。这些大学生利用话语权获得公众关注的案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很多时候大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没有必要用呼吁式的言论来吸引公众的关注。从学术本能出发,从研究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更符合大学生的身份。
人们赋予大学生独特的声音,希望大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做更多的事情,从关注“小事”转向解决常见问题。这是一个合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