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丹霞地貌图片(龙洲丹霞地貌景区门票)
【图一:作者与张淑飞(左)、奚志秀(右)在龙州合影】
近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龙州镇的丹霞地貌成为热门话题。一时间,红石丘上的红石沟里,人来人往,肩并肩,煞是热闹。
2016年8月1日上午,张淑飞开车送我去龙州,同行的还有画家莫宇和文物收藏家奚志秀。张树飞曾任龙州小学校长、中学校长。他是龙州通。他边开车边讲解,让我在变换风景的过程中有所了解、有所感受、有所收获。
汽车离开靖边县城,沿307国道向南行驶五六公里,在第一个路口左转向东,进入通往龙州的高速公路。我看到右手边(路南)与公路平行的地方有一座古城墙。这就是明代的长城。明长城在陕北有炮台38座,其中荆边地区有6座炮台,“龙州炮台”就是其中之一。
汽车沿着明长城向东行驶约20分钟,开始下山。我们把车停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拍了张照片,看了看。我们看到龙州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沙嘴河和平庄河将龙州切割成几条大大小小的溪流。张树飞指着对面矗立着许多风电塔的山脊说,从虎脑开始有九个山脊,俗称九龙。靖边属于干旱地区,但龙州有山就有沟,有沟就有水。因此,龙州的山谷被称为溪,龙州堡也被称为龙州溪。张树飞指着土桥水库解释了“土桥”一词的由来:山是用粘土砌成的,山脚下的峡谷内宽外窄。最窄处也不过二三尺。清末民初山洪爆发带来的黄土处于最窄处。大坝被下面涌出的水挡住了,在两山的峡谷之间留下了一座宽二三尺、长二十三十尺、厚二三尺的天生桥。村民们称之为土桥。后来建水库时,土桥被毁,只留下土桥二字作为水库的名称。想象一下土桥的雄伟,感叹土桥被毁了,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俯瞰龙州小盆地,是一个聚宝盆:四面高山耸立,漫山遍野都是风力发电塔;中间有一小片平原,有数千公顷良田;小平原被河流分成三大块,河流被流水切割成峡谷。峡谷的红色砂岩被称为丹霞地貌。大美龙洲拥有靖边八个景点中的三个,即“龙洲古城”、“龙潭蓝月”和“洪崖晓景”。
【图二:作者在山上俯瞰龙州风景。土梁护盆地,土桥水库碧水荡漾。】
进入小平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州炮台”。张树飞说,龙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建龙州,称“龙城关”。南北朝时属夏州“石宝寨”。“龙洲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为“龙州炮台”,有东西两门,建筑九间。隆庆六年(1572年)加高,万历六年(1578年)在墙口砌砖。明代,龙州炮台是延绥镇中路管辖的军营。管辖“长城34里,墩台20个”;有兵572人,马377匹,将军1名。张树飞还说,唐诗中的“龙城”“只令龙城飞,不教胡马过阴山”,指的就是眼前的“龙州古城”。
登上龙州堡城墙之巅,环顾四周。城墙虽不完整,但轮廓依然如故。站在城门前放眼望去,这里有多少人守卫着边境,有多少人能够回到家乡?作为一名军人,8月1日,站在古战场前,我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张淑飞说起王昌龄的诗,却想到了陈涛的诗:“无定河畔穷骨头,如闺中梦中人”!
【图3:作者在龙州堡东门遗址前。其背后,西边的城墙清晰可见;顶部,550年前的黄土屋梁显得傲视今天的钢混凝土建筑。】
站在丹霞地貌景点的入口处,我实在不想进去。一是参观了龙州的原始丹霞地貌,令人叹为观止;二是参观了龙州的丹霞地貌。第二,我深深痛恨丹霞地貌的人为破坏,不想再看到它。
2013年2月5日,我和记者李树刚从靖边回到延安。李树刚很欣赏龙州丹霞地貌的奇观,带我游览了一番。当时是腊月二十五,快过年了,天气比较冷,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其他游客。风景如画的丹霞地貌让我手舞足蹈,喜悦和兴奋难以言表。李树刚表示,靖边县正在规划建设龙州丹霞地貌风景区。我很震惊:它会破坏自然吗?
我的担心成真了。2016年7月31日,记者李成东送我从安塞前往靖边,这是我第二次来龙州。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美丽的丹霞景观,而是漫山遍野的护栏:所有景区都安装了护栏,由钢管焊接而成,上面覆盖着水泥,并喷漆于楚红。楚国的红色,远比红沙的颜色更加引人注目。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军装。关键人物的军装颜色总是比其他士兵的颜色深。不知道龙州风景区是丹霞地貌更突出,还是人造护栏更突出。
画家莫宇和记者李成东分享了我的感受。面对眼前可怕的景色,三人只在峡谷顶上站了片刻,就失望而去。
【图四:作者与奚志秀行走在龙州丹霞地貌的护栏上。远处的食堂像别墅吗?】
第三次去龙州,学者的兴趣只在边塞文化,而不是丹霞地貌。然而热情好客难以抗拒,所以我就和奚知修、墨玉一起旅行。
我们沿着护栏通道沿着峡谷往下走。护栏宽度在1.34米至1.78米之间,高度为1.23米。脚下的水泥路面也是红色的。坡度比较陡,风吹来的游客脚底带起的红色沙石颗粒落在水泥地上,使路面更加湿滑。你必须小心并缓慢下来。半路上,只见山上山下的游客都在护栏内川流不息。护栏上下、左、右、左、右、景区内外蜿蜒曲折。游客很多,护栏像绳子一样。
景区内钉有护栏,游客在护栏内犹豫不决。旅行摄影不可避免,但左顾右盼,却无法避开护栏。——镜头里没有护栏,就没有风景。于是,游客的抱怨甚至谩骂随处可见。我盯着护栏。它的颜色和形状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仙缚绳。偌大的景区像粽子一样被捆住了!
这不是开发景点,而是破坏景点。游客只批评护栏,不称赞护栏。难道肉食者不知道这个吗?令我惊讶的是当地人的低声评论(我是陕北人,所以能听懂陕北话):“某某工作队在闹事,想赚钱,看看多少钱景区每天都变成蓝色了!”“官员无耻要钱,脸皮比燕寨子墙还厚!”
护栏通道左右两侧设有少量且小型的垃圾箱。另外,游客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一路上没有看到经理)。峡谷里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垃圾。风景越好,垃圾就越多。草丛里、角落里、缝隙里、悬崖边上、山涧里、山上山下、前沟渠、后棕榈树,几乎所有能找到垃圾的地方都有垃圾,尤其是饮料瓶。
雄辩的《靖边龙洲丹霞赋》结束语是:“色彩如沃丹,苍劲雄浑,令异域嫉妒;绚烂如明云,天地所造,当世惊叹!”我是狗尾巴和貂来呼吁:护栏和景区在一起,垃圾和同胞景观在一起。美丽的龙岛需要保护,文化的龙岛需要开发。
看到到处都是垃圾,靖边居民莫宇和奚志秀表示,我们要从县里请几个垃圾捡拾者,解决交通和吃饭问题,让他们把垃圾捡起来卖钱。我为他们的好心鼓掌,但提醒他们:捡垃圾的人只捡能卖钱的垃圾。悬崖上留下的垃圾怎么捡?安全性很难保证。垃圾问题必须由管理部门解决。
我们沿着丹霞地貌的峡谷行走,路过靖边八景之一的“龙潭蓝月”和“赤壁晓景”。我们迎面遇到了一个地窖(一种在悬崖上挖的工事,在陕北比较常见,俗称悬崖)。窑乃窑)。
【图五:作者站在范仲淹少马营城墙前,身后是崖窑。】
离开峡谷,我们就上去了雅瑶对面的古城。雅窑和城池这两座军事建筑,是从老虎脑山一直延伸到河谷的两条山谷。面向河流的部分是峡谷的悬崖。红砂岩崖上是崖窑,土崖上是城。雅瑶与城之间有一条四十至五十米宽的峡谷,两条山谷在老虎脑山脚下连在一起。在军事上,它被称为角。相传汉代时曾在此筑寨,名“石宝寨”。北宋时期,陕西经济副使范仲淹曾亲临此地,并留下一支骑兵队驻扎于此,充当哨兵。古代把负责哨兵的骑兵称为“哨马”,因此石宝寨又被称为“范仲淹哨马营”。
漫步在范仲淹的少马营(石宝寨),耳边传来范公的《渔家傲》:“塞下秋色奇特,衡阳大雁不留神离去,四面八方都有声音”。千里之外,长烟残阳隔绝在城里。闭嘴。一杯浊酒,千里之外的家,然然却没有回家的打算。羌笛霜冻得人睡不着,将军头发白了,丈夫在哭。”据说这首诗是范仲淹巡视“烧马营”时所写,词中所反映的时空景象与秋天的龙岛十分相似。
范仲淹少马营是清末颜姓人聚居地,故称“颜寨子”或“颜家寨子”。《靖边县志》据记载“龙州南寨,宽十余丈,高数十丈,四面悬崖,南有小路,旁有废城。相传有一座宋朝某位统帅就住在这里。”画家墨玉的祖先是燕寨子的燕家,她甚至在燕寨子找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燕寨子(范仲淹烧马营)地理地形易守难攻,浪费了多少英雄!民国初年创办民团的范有乔父子范丙坤以燕寨子为据点,称雄一地。有人说范家父子防盗防盗,保国保民。有人说范家父子作恶多端,祸害乡村。置身于时空之中,看人事物,如雾中看花,水中看月。更何况,历史的烟云过后,谁能看得清真切!我说的是,范氏父子能够在国共两党的重兵之中生存了二十年。它不取决于天气,而只取决于正确的位置。——龙州南有白玉山,北有明长城、无定河、秦长城。距离秦直岛路很近。它本身就是一个盆地,峡谷形成天然鸿沟,河流为城河,城堡坚固,山高林密,民俗风情浓郁。是冷州。在武器时代,地方易守难攻。
【图六:隐约雄伟的“燕寨子”,又名“范仲淹少马英”】
我三次去了龙州,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游览丹霞地貌,感觉龙州的风景很好,风景如画;第二次是考察写生基地,发现了一个匈奴(见我的作品《龙洲:竟然有一个匈奴》),既真实又虚幻;第三次第二次是瞻仰古堡,感受龙州厚重厚重的历史,可歌可颂。
龙州是一座聚宝盆,不仅有丹霞地貌,还有边塞文化。后者比前者更光荣、更可爱、更神奇!
龙州是一个大舞台,不仅是游客的天堂,也是历史学家、军事科学家、书画家、文学艺术家、人文地理学家的科研场所和表演舞台。
如果你来龙州,你一定会想起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小镇有很多故事/充满欢乐和欢乐/来到小镇/你会收获很多/看起来像一幅画/听着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都在这里/说说看/说说看/小镇的故事真好/邀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镇做客”。
作者顾培生
201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