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改革措施(王安石变法措施及启示)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法之一。这段历史经常被阅读和更新。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政治危机,欲有所作为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如青作物法、均等法、市场变法、农田水利法、征兵法、总战法、保甲法等,都是系统性的,总体上是现实的。并得到宋神宗的坚定支持。王安石本人也有“不惧自然变化,不惧祖先,不同情人言”的决心。然而,改革为何失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和四个启示:
第一,吏治腐败,官吏中饱私囊,把新法当成生财之道,致使新法变味走样。比如,青苗法规定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用青苗作抵押,向官府借到低息贷款,等庄稼收成以后,再偿还低息贷款,其本意是为了避免农民因高利贷而破产。然而实际执行中,官差在利息之外,另加抽成,还在农民办理种种贷款手续时进行层层盘剥,导致官府的低息贷款变得比高利贷还要高。再如,市易法规定由官府出面收购滞销货物,待到市价平衡,再以正常价格卖出,起到平衡市场的作用。然而实际执行中,官差不仅盯住滞销货物,而且抢购紧俏物资,囤积居奇,垄断市场,成为官商,或者委托甚至雇用商人经办,结果又是官商勾结。募役法规定原先享有特权不必服役的官户、寺观、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要缴纳半数助役钱,然而官差趁机盘剥商户,向特困户要钱,加重了剥削。由此,安民法成了扰民法,利民法成了害民法。
启示:如果有改革的战略,就必须有人实施改革,才能收获改革的效果。俗话说:“有善意,必有良法,才能实现;有良法,必有良官,才能实现”。“即使有好的法律、好的意愿,如果别人不执行,就会变成坏政府。”张居正进行改革以检验法律。“开道”,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场风气,促进了政府廉洁,保证了其他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要想实施改革,首先要调整事实上,整顿吏治是一项改革,也是“第一要务”,如果不修好,改革很难成功。
第二,变法授予官府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打开了官府谋利的牢笼。王安石当年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打动了年轻的宋神宗,决意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为了富国强兵,虽然有为百姓着想的打算,但处处体现着增加政府收入的意图,这就难免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比如,青苗法强调官府贷出的银子要能得到利息收入,市易法强调官府平衡市场价格也能挣到差价,等等。苏轼批评新法太功利,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启示:让政府与民众争夺利益,恰恰是政治不清的表现。即使政府政治明确,也做不到。其后果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纠正市场失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保障社会有序运转。政府不能亲自上阵,直接参与市场运作,既充当运动员,又扮演裁判员。必须控制住这只喜欢乱碰的手,用市场的手来代替错误地分配给政府的手。这就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有作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
第三,变法举措在执行中“一刀切”,加剧了民怨沸腾。推行新政需要有令行禁止的权威。王安石非常羡慕商鞅,写诗说“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为保证新法推行,王安石曾派出朝廷大员分赴各地督导,重压之下,州县不顾实际,照本宣科,机械执行,强求一律。比如,为完成青苗法布置的贷款任务,官府强迫所有的农户贷款,有钱的地主富农也要被逼贷款,其本身的钱无处放贷挣利息不说,还要交纳利息,受到抽成盘剥。结果变法在遭到朝中保守派攻击的情况下,还受到百姓的反对,可谓是上下不讨好。
启示:改革必须自上而下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为二次创新留有空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复杂多样。改革不能暴力进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贪图大事,不能简单化、理想化。即使复制和推广先进经验,也必须因地制宜,鼓励学习、消化、吸收、再发明,不能强制执行。否则,如果层层加重,上紧一点,下紧十分,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牵动人心。
第四,下情不能顺畅上达,高层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失去了对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和纠偏的机会。变法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意见反映到宋神宗那里,但宋神宗不相信,起初不予理睬。当退休宰相韩琦上书时,宋神宗才引起重视,他认为韩琦已经退休了,没有政治或利益动机。神宗于是派两个心腹太监下去调查情况,但此二人深知皇帝信任王安石,“拗相公”对不同政见者的打击也毫不留情,如果说新法不好,势必于己不利。于是,调查结束后写了一个报告,声称新法深得人心,百姓大悦,坚定了宋神宗推行新法的决心,而没能对不妥之处进行纠偏。据统计,熙宁元年到四年,朝廷罢免了19位台谏,那些对变法不满的官员遭到了贬谪。朝廷对民间也采取了严厉的言论控制,在首都设置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监督百姓,禁止百姓评论新法。
启示:改革的成功实施,要求改革的负责人不仅能言出必行、听得懂,更要营造舆论监督的环境,建立健全改革的体制机制。自下而上通报情况,调整政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深化、完善的过程。改革方案只有结合现实,才能发挥作用。当统一、规范、规范的改革举措遇到千差万别的现实和千差万别的诉求时,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这时,最需要的是社会自下而上的监督和沟通。我们最怕的是舆论的统一和欺骗,会让高级官员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影响改革的效果。
“鉴于过去,我们有资格执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最好的老师。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今天它可以用作镜子。站在以往经验特别是教训的基础上,王安石变法未能取得的成果,我们今天完全有理由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得更好,不应该再出现“后人为子孙哀”的情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