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方法(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措施)

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方法(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措施)

发布时间:2024-08-08 14:07:02 课外活动 521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思想集锦】

作者:卢娟(西安文理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方法(找准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点的措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小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真正的需要。开展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法治教育方式和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

转变观念改革法学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树立公民法治信念,坚定法治信念,形成尊重法治、学习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公民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法制教育。青少年只有从小沉浸在法治教育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为具有优秀法律素养的现代公民。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法制教育,从小抓起,对于学生从小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律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始终是法学教育的主要着力点。然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课堂教学单一、传统、缺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律思维的形成。法制教育很难转化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行为的转变,表现为一种他律性教育。非自律教育。因此,有必要转变法治教育理念,将法治教育课程放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展多学科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各学科教师要在所讲授的学科课程中探索法治教育的要素。例如,语文、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历史作品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生物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体育课上,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崇尚正义。因此,加强多学科协作是法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内涵。价值追求融入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日常行为,真正形成法治教育走进心灵,让法律思维成为学生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

抓住重点,让法学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学法制教育的成效与是否拥有一支健全、优秀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直接相关。师资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法制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是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根据教育部要求,2016年秋季,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名称《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以深圳为例,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中学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有些人是中文、历史等专业,并且有法律背景。几乎没有任课老师。小学一级,《道德与法治》名教师几乎全部是班主任或语文、数学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具有法律背景的教师了。就小学教师而言,部分40岁以上的教师是中师毕业多年的。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行综合教学,一般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法》门专业课程,为这些未来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训。然而,除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教育政策与法规》两门课程外,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扎实的法律素养教育。由于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规划等原因,政法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少选择成为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缺乏法律出身,而法律出身的学生则缺乏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培训交叉的矛盾凸显。

为解决这一矛盾,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法制教育教学队伍,有必要改革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探索专职教师队伍。法治教育培训模式。因此,有必要有计划地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在职前教育阶段,鼓励高校适当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吸引法学毕业生担任法学教育课程教师。在职后教育阶段,要完善法治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高校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培训提供支持。组织现有教师参加法律专业学历教育或进修,积极引进大学法学毕业生或相关法律工作者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立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开展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培训。

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充当“隐性课程”的氛围

法制文化建设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法治文化是指渗透在中小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法律意识、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律行为和价值追求。它通过规章制度、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等体现在中小学。文化内涵是体现依法治校理念、规范学生言行的精神文化体系。

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隐性课程”,它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历”。校园文化是一门非常典型的隐性课程。在中小学方面,新更名的《道德与法治》取代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显性课程,担负着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的任务。作为一门隐性课程,校园法律文化与法治课程相辅相成。

科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调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的教学活动很难完成中小学的法制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渠道加强法治教育,拓宽法治教育渠道。因此,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教育协同网络,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为补充、社会为补充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共同体。

学校作为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引领法治教育发展和实施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要强调家庭责任。把法治教育的任务全部转移到学校是不科学、不现实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平等意识。他们不仅是榜样,也是巩固学校法制教育实效的重要力量。比如,目前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主动欺凌的动机、心理和行为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展法制教育不能盲目增加课时。总课时和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做“加法”,无疑违背了“减负”的初衷。因此,有必要整合课堂内外现有的法制教育资源进行“减法”,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渠道开展活动,从而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同时,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走访、调查、模拟等实践形式,拓宽中小学法治教育渠道。创新中小学法治教育渠道和机制,让学生接触法律、学法、运用法律。营造中小学法治教育外部支撑环境,巩固法治教育实施效果。

(本文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BA)

《光明日报》(版本13,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