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话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史前文化:
1.早期国家:
(1)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进入早期国家的起源。
(二)标志:金属器皿的使用贫富的分化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礼仪的初步形成
2、古代神话:内涵丰富
商代第一位男性祖先诞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商部落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旋鸟表明商族起源于东部或东北地区。
3、古代圣贤帝王:伏羲、女娲、炎黄蚩尤、尧、舜
(2)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年-公元前1600年)
1.创始人:夏宇
2.齐:继承禹的王位
政治权利由传贤向传子转变
家世制度确立,国家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3、灭亡:夏桀是末代君王,被商汤灭亡(据说部分部落逃往北方,成为匈奴的祖先)
4、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都城所在地)
(3)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年-公元前1046年)
1.主要皇帝
建立:商汤、伊尹
盘庚第九招:签于殷(河南安阳)
A、迁都原因:躲避黄河洪水;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B.影响:商成为东方大国
女将军是贤妻(武丁皇后)
灭:商纣王被周武王灭
2.文化
(1)甲骨文: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二)青铜文化:
最大的是司母无方鼎
精品是四羊方尊
(三)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各氏族是一个政治实体
占卜制度: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一切政治事务均由占卜决定。商王通过占卜了解国家命运,掌控国家大事。
残酷的奴役
A.人祭:用奴隶进行祭祀
B.活人祭:用奴隶埋葬
(四)考古:殷墟
(4)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年-公元前771年)
1、西周王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击败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后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度:
(一)概念:又称诸侯,即所谓“诸侯以范屏纣”。就是说,周天子将他的子弟功臣分到各地,封为诸侯,各有自己的领地。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但在自己的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利。
(二)实施理由: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落后的生产力阻碍了周王室直接有效地统治国家。
周王室希望将周文化传播到全国
(3)分封对象:皇室成员(皇室)、贵族祖先、英雄等。
(四)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分封大臣、官员任命官员建立武装部队征税和役役
(五)诸侯的义务:定期进贡;提供军贡和服务;随从作战;守护领地;服从周王的命令。
(六)主要诸侯国:
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季姓贵族赵公子的封地。
鲁:周公的封地,由长子伯钦掌管。姬姓封地位于东部。
宋朝:商贵族建立
(七)影响及评价:
使周文化形态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对保护周王室、扩大领土、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宗法制度:
(一)观念: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按照父系血统和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持政治联系,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外婚制。
宗法观念以“尊祖宗系”、“尊子为祖,继分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尊亲”的社会心理和人际关系。区分男女”。
(二)目的:巩固封建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关于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3)内容:周王、诸侯、官员、官员、士人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长子为大宗,长子的兄弟为孝宗。大小宗派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比如,诸侯对于周天子来说是一个小门派,但是在自己的国家却是一个大门派。
(四)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大和小是相对的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4)功能:
建立了完整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都能享受“世庆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加强王权,使“国”与“家”紧密结合。
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家与天下的延续、封建制度的延续、家国同构。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人伦、重亲情、重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祖宗、重传统、重团结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作为唯一不间断的四大文明,与这个体系密不可分。
(5)家国同构观念:即家庭、家国具有共同的组织结构,都由血缘和宗法关系统治,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在家庭和宗族中,父亲和一家之主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在国家内部,君主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最大的权力。总之,父为家之王,王为国之父,军父为家与国同。父权制度因而渗透到整个社会,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国同构是古代父权社会的显着特征。
凡是涉及家谱、祠堂、宗规、血亲、子孙之争、祖先崇拜、落叶归根、追根溯源、重男轻女等信息,都是宗法制度的表现。
4、礼乐制度:
(一)概念:“礼”是指维持贵族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与“礼”配合以维持层次差异的音乐和舞蹈。
(二)内容:礼乐制度要求各级安于现状,遵守礼制,不得逾越。
(三)目的:巩固贵族身份和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世界将回归中心。
(4)本质:维持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的工具。
(5)影响:它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崩坏:春秋时期,礼乐崩坏。
二、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
秦始皇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207年)
1、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经过近十年的吞并战争,最终灭灭了六国(韩、赵、卫、楚、燕齐),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2、开疆扩土
(1)北方边境:蒙恬北击匈奴,攻克河套,置郡县修直路筑长城
(2)岭南地区:修建岭南运河,连接湘江、漓江水系;平岭南,建立桂林、南海、湘郡(最南端)
(三)航西南彝(今云南、贵州、川西、甘南):开辟“五尺路”,任用官员
3、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专断、专断
4、三宫九清制度:
(1)三公: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2)太尉:军事力量
(3)御史大夫:督百官
(四)九卿:负责中央各机关具体事务
(5)中尉:资金安全
(6)会少府:宫殿工程建设
5、县制:
(一)基本框架:县(县长、县尉、狱御史)——个县(路)——个乡——里
(二)县制特点
地方督抚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地方督军没有封地,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均受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彻底废除了官员的世袭制度,实际上否定了分封制度
(2)汉朝(公元前202年——220)汉朝继承秦制,略有得失
唐太宗和汉武帝
一、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
(一)汉初:黄老之学说(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原因:国家刚刚建立,一切都废墟等待振兴结果:文景的统治给国家带来了伟大的治理
(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理由:A、匈奴和王国问题不能用黄老理论解决;B、汉武帝个人想要建立统一的王朝。
内容:A.王权神授(皇帝)B.大一统(废黜百家,独尊儒家)C.天人影响(限制王权)
影响:A、百家之争的局面结束。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C、达到了加强集权集权的目的。
2、相权的区分:
(一)首相更替频繁:在位54年,更换13位首相
(二)特别促销
(3)内外朝制度:设立中朝(内超),总理失去决策权
3.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考察和招聘
(一)稽查制度:
理念:自下而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有能力的人才。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孝顺。
作用:A.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B.打击宗族,有利于加强集权专制
(2)招聘:自上而下招聘
4、地方监督:省长、司隶校尉
(一)总督监督范围:地方官、诸侯一开始只有代表中央政府监督的权力,不包括一级行政单位
(二)东汉末年,实权逐步接管,形成州、县、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5.王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王国的形成问题: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威胁到了中央政府,导致了七国的混乱。
(2)解决办法:总督制度恩惠令补充福利法
6、进攻北方的匈奴,解决帝国北部边境的威胁
(一)汉初求婚:派公主求婚是一种耻辱。
(二)汉武帝征战:三次大规模征伐,最后一次漠北之战击败匈奴主力
(三)汉元帝“联姻”:昭君出塞
(四)汉明帝最终解决方案:窦孤与窦宪
7、掏空开荒,围合西域
(一)张骞出使西域
目的:联合大月氏从侧翼攻击匈奴
影响:A.连接中原与西域B.为西域日后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三、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220-——589),在地方设置中正官,负责考核当地百姓的德才和才能,并划分为中正官。优劣分为九品。中正评定的成绩成为验收的依据。
(4)隋唐(581、——589、——618、——918)
1、科举制度
(一)原因:九级中正制已不能满足需要;士绅衰落;平民的崛起;打击豪绅特别是关陇地主集团的需要。
(二)隋唐时期的发展
开始实施:隋炀帝
唐太宗:进士学与明荆轲
武则天:创立武学、科举
唐玄宗:礼部高官主持,提高地位
(3)影响
攻击贵族
强化集权集权
保证专制政府的人才来源
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参政,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社会重视学习的形成。
形成了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2、三省六部制
(一)设置:
中书省:决策机构,行政长官是中书令
门下省:审查机构,主任为世忠
尚书行省:行政机构(核心),首席为尚书令,太宗皇后为左仆射、右仆射。有礼、胡、礼、丙、行、功六部。
(2)功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集权集权
3.税收调制:税收制度
(1)租金:场地租金
(2)调整:人头税
(3)雍:役税A.隋代“人五十岁免役,受雍”。在唐朝,没有年龄限制。
4、府兵制:兵农合一、兵农合一的制度。其基础是土地均等化。
5、视察监狱:御史台定期走访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6.征服高句丽:
(一)隋炀帝三征
(二)唐太宗西征并未取得彻底胜利
(3)唐高宗灭高句丽,建安东都护府。
(5)宋代(960、——1127、——1276)
宋太祖
1.划分军事权力
(一)一杯酒释放兵力
(二)三点禁军
(三)设枢密使。枢密使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主将只有带兵的权力。
(4)更新驻防方式
(五)招募地方精英到中央政府
2、相权的区分
(1)宰相:童中书门下平章士(童平章士)
(二)参与政治事务:行政权力
(3)枢密院:军事权力
(四)三司:财权
3.划分地方权力
(一)公务员担任地方官员
(2)设置桶判断
(3)转运赋予收款权
(四)恢复死刑复核司法权
4.加强司法监督:设立专门的刑狱司,对邢监狱官员进行监督
5.完善科举制度
(1)扩大数量
(二)科举定制化
(3)命名方法
六、重构儒学:程朱理学(详见第三卷)
(6)元代(1271、——1276、——1368)
1、强化御史台:重大人命案件以公文形式移至御史台,监察御史重新镇压。监察官惩罚官员时,可以逮捕、审问、先斩后报等。
2.省级系统
(一)原因:行省制是元朝版图极其辽阔时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如此辽阔的领土不可能由中央直接统治,封建制度很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二)机构设置:设立“五里”,直属中书省管辖
设立行中书省,为行省管理的地方A.行中书行是中书行省的派出机构,隶属中央B.官员由中央任免C.受中央管辖,民政大事报中书省,军事政治需要报枢密院
D.省级官员无权调动军队或改变税收制度E.定期向皇帝报告职责F.中央监督G.省级官员的调动
3、土司制度:西南地区实行
4、加强边境治理:设立宣政院,管理藏青事务
(7)明代(1368-——1644)
1.废除总理,分权六部
2、特务统治:锦衣卫(军队)、东厂、西厂(宦官)
3、内阁制度:虽然权力很大,但从未取得合法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4.回归故土:贵州布政使
5、加强边境治理:在东北设立努尔干都司,在西藏设立宣威司,册封法王等。
六、明代行省制度:设刺史,主管地方行政,刑察使,主管司法,都尉,主管军事。事务。后期有总督和总督。
(8)清代(1616、——1636、——1644、——1840、——1912)
1、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设立,标志着专制集权的顶峰
2、换土,回到现状
(一)条件:镇压旧金山叛乱
(2)实行:康熙、雍正、乾隆
3.加强边境规则
(一)边境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拉拢各民族上层;大事集中,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二)内地十八个省份:
(三)五个总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
(四)设立力帆院:主管蒙古、新疆、西藏事务。
(五)西藏:理梵院管理册封班禅、达赖喇嘛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