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欧亚学院胡宇婷(欧亚 胡建波)
编者注:
如今,西安欧亚学院已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和而不同”的办学定位、路径、面貌和气质。为记录、回顾、探索今天成就背后的发展历程和故事与经历,西安欧亚学院推出2020年校史专题著作,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2022年7月7日,《陕西日报》第八版出版了西安欧亚学院创始人、董事长胡剑波教授为《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学院史》一书撰写的序言——《大学的样子》。前言介绍了西安欧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如何明确其特色办学路径,通过一系列转型改革工作,逐步明确大学的原貌和不变的教育内容。
已发表内容已省略,现将全文公布如下:
大学风貌
——《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前言
胡建波
这是一本记录西安欧亚学院25年历程的书。手稿完成后,书名尚未确定。
有一年我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题目是“像你一样成长”。本来是给学生们演讲的主题,也是学生们发展个性、成长成才的福气。所以,我提出这个书名作为这本书的书名。但几位同事却有不同意见,认为“邂逅教育之美”似乎更能表达欧亚学院作为一所大学的教育信念和初心。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仍然认为“成长如你”更能充分展现欧亚学院的个性和二十年来的探索历程。
当我们说学生按其本来面貌成长时,我们不仅要回答学生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作为一所私立大学,欧亚学院的原貌是什么?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它本来的面貌,一所学校没有它个性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谈不上这个学校学生的本来面目。因此,在我看来,欧亚学院的转型过程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寻找大学本质、践行教育本质的过程。
2005年,西安欧亚学院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我们围绕“欧亚大陆发展方向”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思考。当时,欧亚大陆有3条道路可供选择。第一条路是大多数大学正在做的,即开展研究、建设学科、升级硕士学位、更名;第二条路是成立教育集团,发展向外连锁,收购各地学校。第三条路是创新型大学。其主要含义是与国际接轨,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探索创新、独特的办学模式。这一想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赵菊明教授提出的。他在研究创新型大学时,介绍了国外的各种创新型大学,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深受感动。
我们最终选择走创新型大学道路,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2007年,学校开始转型改革。我们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做了战略规划,确定欧亚学院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创新、伙伴、有用”。本质上,就是从当时许多高校所追求的“以学校发展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大学应有的样子。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欧亚学院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定位;本地国际大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大学的类型定位;本科教育层次定位;以商科为主的学科和专业定位;产教融合开放办学模式的定位;科研服务定位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这些基本形成了欧亚学院现在的面貌。所谓定位,就是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比较、不羡慕,坚持做自己。
当然,说到欧亚学院是什么样子,还有一个方面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欧亚学院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空间、每一处景观都注重人与环境的对话,注重师生的感受,使欧亚校区在西安众多大学校园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环境优美就是国外各类大学校园通常的样子。欧亚学院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但它用敬畏之心,精心打造的校园环境,呈现了西安国际大学校园应有的样子。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当我们按照国际惯例致力于改造学生的生活环境、推动部分学生校外住宿时,学校就面临着相当大的阻力。当我们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学生事务共同体改革时,学校的教学成果奖励和科研成果还不够好。结果欧亚在各种竞争性评估和政府评估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欧亚坚持做自己,走创新型大学的道路是否可行。
带着这些问题,2018年,我们对十年转型“442”战略规划进行了全面回顾。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把改进不足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所大学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环境。一所大学的出现不仅来自于创办者的理念,也来自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欧亚学院不仅要做一所创新型大学,更要顺应我国当前国家教育评估的政策和要求,主动适应环境和法规,补齐短板,均衡发展。
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欧亚学院既不是一所国际大学,也不是一所公立大学,更不是类似的私立大学,而是始终在探索和追问“什么是原来的欧亚大学?”“一种事态。
那么,大学最本质的是什么?2018年3月的一天,我顿悟了,随手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高等教育的趋势是“做大做强”。做大的想法十几年前就放弃了,因为我还想办一所好学校,这也是欧亚大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坦白说,“不做大”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当时对“做好”的理解是选拔更好的学生,从三到一;高等教育层次,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师资力量较好,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更多科研成果;费用更高,资金更充裕;更好的大学排名。对于高校来说,“做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并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追求这一目标的学校和优秀校长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政府一方面倡导双一流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又控制各类学校“做大做优”的冲动。因为资源没有那么多,社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类型的学校都要遵循自己的要求。学校定位。所以,今年我突然明白,欧亚大陆不需要做这样的“好事”。教育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未来不会改变的事情”。教育最不变的内容是:让教师爱上教育、对教育有感情、有教育能力、有教育决心;让学生自然成长,不用花太多学费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企业喜欢我们的毕业生。其他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回归自然。
坚持走自己的路,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十年转型改革,欧亚大陆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信心还不够。
这两年我经常去教室看一看,发现老师的教学大纲非常规范详细,讲课也很到位。晚上我去了教学楼和图书馆,看到很多学生认真学习;我到校园里与学生交流,学生也能感受到欧亚教学的差异。突然,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方面都不再那么死板了。各个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学生逐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不断地告诉老师,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走的路是对的;让老师们也不断地告诉学生欧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欧亚如何看待教学,欧亚如何看待教学。亚洲取得了什么成就。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和追求,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进入更好的状态。
许多嘉宾和朋友参观学校后,感叹欧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欧亚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与其他大学有很大不同!有人说是资金问题,也有人说是制度问题。
我认为,资金和制度都不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主观意识,总是在思考和质疑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总是在问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以及如何实现欧洲目标?亚洲的使命就是我们的组织者和老师的责任。在不断质疑内心、不断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和想象欧亚学院现在和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正如我在2010年毕业致辞中所说:“我所希望的欧亚花园,是在浮华的现实中,带着教育者的情怀和境界,脚踏实地地办学;是在浮华的现实中,以教育者的情怀和境界,脚踏实地地办学;在教育环境上,我们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做好准备,建立一所“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的私立大学。
本书记录了欧亚学院从1995年建校到2020年建校25周年的发展历程。全书共分四章,分别呈现了欧亚学院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办学方向的探索与反思。办学,十年。改革转型四个阶段的内容及未来展望。感谢本书作者潘冬彦先生通过大量的采访和研究,以流畅细腻的文笔再现了欧亚大陆从建立、发展到转型的过程。
在书中,我们会发现大学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成长,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样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和担忧。记录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也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这所学校发展的真实场景。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补万物之性而不敢为”的哲学思想主张遵循万物的自然本质。别干涉。
回到开头的问题,大学是什么样的?我的回答:大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而不是自身的发展;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面貌,有特殊的使命和定位,从容不迫,不跟风,不动摇;大学的面貌源于办学;学者的理想也源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大学必须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环境育人;大学的外表是动态的,是创始人和大学老师不断追问内心想法的一个姿态和一个过程;大学是一个有机体,有其本来面目。大学之道,遵循自然。
编辑:彭虹、实习生曹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