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虫口夺粮保丰收实施方案)

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虫口夺粮保丰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5-01-16 01:31:49 课外活动 752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病虫害、虫鼠等害虫造成的粮食损失约占全部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受害虫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受害面积约65亿英亩。常年发生的有害生物有160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

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虫口夺粮保丰收实施方案)

虽然病虫害、杂草、老鼠等农业害虫常年发生,但近年来严重损失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这得益于我国世界领先的植保体系和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卢彦辉表示,通过有效防治病虫害,我国每年粮食损失约2000亿公斤,接近全国的六分之一。粮食生产。也就是说,我国植保工作对粮食的贡献相当于给了我们3亿亩隐形耕地。

卢彦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害虫防治:如何应对食品面临的重大威胁

日常生活中,植保工作常被称为病虫害防治,但实际上,植保工作中防治的害虫种类很多,包括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的病、虫、草、鼠等。农作物。

卢彦辉说,“植保就是对这些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警和预防。因此,植保工作者也常被称为植物医生。”

害虫的威胁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从播种到生长、从管理到收获、从储存到运输。害虫的危害和侵扰随时可能发生。“虫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还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卢彦辉说,“比如有些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甚至产生有害物质。损坏后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作物受有害生物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连年丰收的岁月里,我国植保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几十年来,中国的植保体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卢彦辉介绍,经过7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县、覆盖科研、推广、服务等领域的植保体系。

卢彦辉说,“我国常年发生的有害生物有1600多种,其中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如果不做好防治,粮食作物损失将超过15%,棉花损失将达20%。%-25%,果蔬损失将超过25%。植保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植保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植保体系:中国植保能力领先世界

我国的植保体系到底是怎样的?

“这个体系主要有科研教学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社会服务组织三个部分。科研教学体系主要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如中科院等。”农科院及省级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及各农业院校的主要职能是推动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围绕农业生产重大需求开展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病虫害防治理论、技术、产品等,是植保科技创新进步的源泉。”卢彦辉说,“当然,近年来,我国植保科技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实力显着增强,在植保技术、产品、装备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科研教学体系并行的是技术推广体系。卢艳辉说,“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三级的完整植保技术推广体系,这是一个政府主导、公益性的植保体系,全国约有2万名专业植保技术人员。”同时,很多乡镇还配备了农民技术人员,这个制度非常重要,能够及时将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的信息。将实用技术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也就是说,技术推广体系使植保技术从最初的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基本顺畅。”

在我国,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植保团体,即社会服务组织。卢艳辉说,“社会服务组织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包括植保公司、专业防治组织、合作社等,他们为农民提供植保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比如植保无人机统一管控,大多是由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牵头实施的。2021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约10万架,喷洒面积约10亿亩。因此,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广应用高科技植保产品。它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进步:从农业预防到绿色防控

几十年来,这个庞大而综合的植保体系也经历了多次技术创新和升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化学工业体系尚未发达,农业防治是主要防治手段。卢彦辉说,“农业防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善农田环境等方法,减少或避免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东亚飞蝗的防治。””。

卢彦辉说,“蝗虫喜欢滩涂、荒地等栖息地。通过农田建设,把滩涂变成农田、鱼塘等,使蝗虫失去繁殖地,从而有效解决了一直困扰的蝗灾问题。”中国几千年了。”

20世纪60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化学防治成为主要防治措施。卢彦辉说:“就像人们刚开始使用抗生素时,效果非常明显,化学农药也是如此,这让大家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化学农药是万能的,然后就单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农药的出现,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害虫的抗药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量不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副作用出现,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卢彦辉说,1975年全国植保大会确定了植保工作方针,就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预防与控制。所谓综合防治,是指多种技术的协调运用,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现阶段,我国在稻飞虱、小麦条斑病等主要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锈病和棉铃虫。在综合防控理念指导下,取得了巨大成效。”

进入新世纪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植保领域再次发展。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绿色植保理念,植保发展也进入绿色防控阶段。卢艳辉说:“随后,一些高毒农药陆续被禁用,绿色防治技术和产品大量涌现并广泛使用,既实现了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又保证了安全放心。”农作物绿色生产。到2021年,我国化学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昆虫偷食物:每年拯救3亿英亩看不见的农田

如今的中国,几乎不可能出现像古代蝗灾那样的大规模粮食断粮或者严重危害。正是整个植物保护系统在发挥作用。

卢彦辉说,植物保护就是从昆虫那里获取食物。结果是什么?“发达的植保体系和不断完善的植保理念和技术,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粮食为例,通过有效防控,我国每年挽回粮食损失约2000亿公斤,接近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这相当于我们通过植保拥有了3亿亩隐形耕地。”

植物保护也有效保障植物生物安全。卢彦辉说,“当前,全球贸易发达,人员往来频繁,这也助长了有害生物的流动和转移。当外来生物到达新的环境时,由于缺乏天敌等因素,一旦定殖,很可能造成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从而造成严重危害,典型的例子就是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这是我国农业生物安全领域的成功案例。2019年入侵后,蔓延速度非常快,严重威胁我国玉米安全生产,但经过全国植保系统的共同努力,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植保其实并不遥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简单来说,农作物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少了,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自然也就少了;病虫害防治措施到位。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就会轻,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黄曲霉毒素、DON等自然也就少了。卢艳辉说,“植保工作的完善,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十多年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突出问题,但近年来,农产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这与化学农药的减少和农药残留量的减少有直接关系。推动植保行业绿色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植保经验仍在为世界做出贡献。卢艳辉说:“比如我们的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治技术就得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充分认可。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这意味着我们为世界提供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作物安全生产的中国方案。”

未来发展:对手不断进化,斗争永不停息

在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植保技术,害虫也在不断适应和进化相应的应对能力。

“害虫的发生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600多种害虫在田间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明确新的发生模式和灾害机制,创造新的防治理论和对策。”卢彦辉说道。

在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植保工作也不断加强。卢艳辉表示,“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开启了植物保护法定化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将植物疫情防控纳入其中,将植物保护工作提升到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地位。”

未来,卢彦辉认为,植保发展仍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首先,植保理论策略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新要求。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其次,植保技术产品需要创新,包括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技术产品。植物保护与人类医学相同。最好的办法是早发现、早预警、早预防、早治疗。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科技产品的创新方向是更绿色、更安全、更自动化、智能化。此外,植保技术模式也需要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小农和新型集约化生产对实用技术的需求不同。不同地区也需要不同的防控模式,如平原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地区等,都需要更加科学精准的技术体系来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植保技术服务。”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静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