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写的德国史(德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
澎湃新闻记者高丹编译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第《中国艺术3000年》卷(原《中国艺术史》第2卷)。该书作者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carMnsterberg,1865-1920)是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和收藏家。他多次访问东亚,对当地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书籍。他的巨著《中国艺术史》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别于1910年和1912年首次出版。
本书写于一百多年前,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部分,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布艺、漆木器、琉璃、珐琅、犀牛等。角、龟甲。馆内有琥珀、象牙等近1200件文物,通过艺术品本身所展现的审美情趣来阐明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本书共收录黑白图版675幅,彩色图版23幅,包括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的原件文物图片,以及作者在19世纪的中国拍摄的历史古迹照片。这些当代的牌坊、宝塔、建筑、寺庙等,向今天的读者展示了一百年前脱离荒野的朴素之美。作者还用简洁的文字和作为德国身份研究者的独特观察视角揭示了各种建筑和文物的功能和美学意义。
“南浦春来,河水变绿,石桥红塔不变。”中国文人喜爱描述既有宗教内涵又有世俗气息的佛塔。下面,我们摘录“宝塔”和“功能建筑”两个板块,感受雷峰塔和大雁塔一百年前的不同面貌;同时,我们也从作者记录的历史文本中体会到欧洲人对19世纪欧洲人的看法。对中国的描述与想象。
宝塔
来自印度的中国建筑也具有塔形建筑理念的基本造型。印度人称其为“佛”或“佛塔”,中国称其为“塔”。最早的宝塔现在已无人知晓。我们现在在中国看到的佛塔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塔的基本造型也有各种变化。直到近代,仿印度风格的佛塔才再次出现。
有些塔据说建于汉代,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证明这些塔建造年代的资料。
证据:它们更有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建造的。在7世纪的石刻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有明确时间记录的塔形(如龙门石窟的塔石刻)。它们的方形形状让人想起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可见当时的塔是多层结构。每层塔楼周围都有屋檐,塔身周围有回廊结构,还有高耸的尖塔。在这尊石雕中,塔檐被缩短了,使整体造型更加雄伟。有的屋檐被称为塔身的装饰部分。方形塔后来慢慢被各种高度的六角形、八角形塔所取代。
河南龙门石窟的塔雕雕刻于公元7世纪左右。A。从中可以看到四层的方塔,塔基很高,塔身布满装饰,塔尖高耸,位于石窟入口处;b.七层四方塔;C。第十、十二层四方塔,塔顶已毁,每层有一尊佛像(来自:沙湾《华北考古记》)
一座方形石塔的遗迹。塔的每层都有走廊和栏杆环绕。每面各有一龛,内有一佛像。塔顶有叶状装饰,塔下平台呈阶梯状。位于舟山群岛的普陀岛(来自:汉堡FrankPhotographyCollection)
大雁塔位于西安(来自:沙湾《华北考古记》)
宝塔通常是寺庙的一部分,但它们并不总是扮演宗教角色。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为了纪念目的或作为地标而建造的。宝塔的位置通常是在可以俯瞰的空旷地方,山顶,突出的岩石上或城市附近的高地上,因为根据古老的传说,宝塔可以带来好运并保护一切可以看到它的地方。中国各地有数千座塔,其中的石塔可以屹立数百年。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琉璃塔。原址原本是一座三层的方尖碑(存疑)。有文献记录了公元240年的修复工程。这座塔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于是人们又建造了一座新塔。此后又经历了多次修葺和重建,于1412年至1431年间,举世闻名的瓷塔诞生了。瓷塔是永乐皇帝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下令建造的。即将从南京迁都北京时,永乐皇帝下令拨款数千万两白银修建这座奇特的宝塔。这座明代建筑在清代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在17世纪康熙年间进行了多次修缮。1800年,一次雷击对塔造成了很大的损坏,但两年后所有损坏全部修复。直到太平天国运动,这座古都的地标被彻底摧毁,只剩下一些琉璃瓦散落在地上。该塔已无照片资料留下,早期游记中的插图似乎也未能反映其真实面貌。
无数中国和欧洲的游记记载了有关这座宝塔的信息:塔直径16米,高约100米。塔身用粘土砖砌成,外面铺一层彩陶风格的黄、红琉璃瓦,塔顶铺绿色琉璃瓦。《历史的、浪漫的、绘画的中国》一书中的文章中写道:“塔的每层屋檐都覆盖着绿色和黄色的瓦片,塔顶覆盖着红色和绿色的瓦片。外面有一个圆圈。”塔楼各层都有细栏杆的走廊,也都铺着青瓦,四面都有券门。”塔呈八角形,共九层,塔身自下而上缓缓收敛。塔内墙壁上刻有巨幅铭文。珐琅风格的瓷盘上刻有轻雕的鎏金佛像。
大多数欧洲人都知道这座瓷塔,但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准确。从陶器的术语来看,“瓷器”一词实际上可以代表各种陶器、彩釉瓷器和正宗的中式瓷器。它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工艺术语。这座南京瓷塔覆盖着琉璃瓦和彩釉砖。
上述游记中也有一些详细的描述:“塔外有128个灯笼,是用薄薄的蛤壳制成的,取代了中国玻璃的作用。灯笼的灯光照射在塔面上,蔚为壮观,引人注目。底层大厅里有12盏琉璃灯常年亮着,每天消耗灯油28公斤。”
拱形塔顶有一个镀金宝珠,上面挂着72个用铁链和铁环编成的铃铛。此外,每层檐角均饰有宽口的龙首,每层都挂有一口钟。因此,当风吹过山谷时,整个南京城都能听到这些悦耳的钟声。声音。当欧洲游客到来时,数百年过去了,他们再也听不到这样的钟声了。塔内的190级台阶狭窄而陡峭,但爬上去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风景。
雷峰塔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来自:汉堡弗兰克摄影收藏)
小雁塔,塔尖已失;出口处有突出的门廊结构;位于西安地区(来自:沙湾《华北考古记》)一座九层六角形铁塔,下面是石座(来自:沙湾《华北考古记》)
北京还有一座古塔,据说建于七世纪,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北京还有一座造型十分相似的塔(天宁寺塔)。两者均为十三级密檐塔。从我们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塔身矗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座上。身体束缚不明显,塔顶高耸。这应该是后来重建的结果,比原来的更加优雅。原来的塔基并没有那么高。塔身自下而上收紧。塔顶有一个小室,类似印度佛塔的形状。与现在的塔相比,过去的塔更加庄严、壮观。
今天的天宁寺塔
今天的天宁寺塔
现有资料无法显示该塔的改造过程,有关建塔工艺的文字记载也很少。每座宝塔的大小、材料、建造目的、具体位置、建造时间和建造成本各不相同。
与其他建筑一样,宝塔也受到数字和颜色象征意义的影响。北京圆明园里有一座美丽的琉璃塔。瓷砖有“五种”颜色:蓝紫色、黄色、绿色、红色和青绿色。但最后两种颜色使用的面积比其他三种小得多。四面塔基代表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以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塔身有八面,代表守护八方的八位神明;塔顶呈圆形,代表佛陀居住的最高天堂;龛中央有莲台,上有绘画。供奉五方大佛坐像。另一座形状相似的塔位于北京万寿山的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琉璃塔,拍摄于1901年
今天的颐和园琉璃塔
还有一种佛塔,显然是借鉴了喇嘛塔的造型。这种塔比中原地区的其他塔数量少得多,只是近几个世纪才得到迅速发展。石制方形底座上,瓮形塔身巍然矗立。中间佛龛有一尊佛像。其上方是传统的宝塔形塔身。塔身突出的塔檐,酷似瓮的把手。这些瓮形、气泡形或瓶子形的塔身造型,常用于印度、中国等地的佛塔,后来又被借鉴于城门、寺门的造型。
京杭大运河畔的法海寺白塔,造型酷似印度的佛塔波。拾级而上,来到方形平台,平台周围有栏杆。该塔呈圆腹形,如宝瓶、如铃。壁龛内还供奉着佛像。塔顶有华盖,塔身呈葫芦形,明显是藏传佛教建筑风格。造型(摄影:Frank,汉堡)
各种类型的塔
功能建筑
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建造石桥。它的形状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所以今天的巨大桥墩的拱桥仍然可以代表古桥的风格。我们知道,汉代人们就已经建造了巨大的人物雕像,但当时的工艺并没有流传下来。桥梁相对来说主要是功能性建筑,基本造型并不复杂,所以一直被保留下来。
除了简单的基本造型外,桥的栏杆通常由汉白玉制成,上面有镂空的图案或排列着无数的石狮子。马可·波罗在13世纪的游记中多次提到这座又宽又长、带有丰富的汉白玉装饰的石桥。例如,他提到了马可波罗河上的一座石桥。1190年左右,人们修建了这座长350级、宽18级、共有11个拱门的石桥,以取代原来的木桥。桥两侧有281根石柱。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一尺高的石狮,柱间还有较小的石狮装饰。281根柱子之间有大理石栏杆,桥两端各有两只石象。
上:卢沟桥下:部分倒塌的石东门桥,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来自:汉堡弗兰克摄影收藏)
今天的卢沟桥石狮
为了让大船通过,桥上的洞需要开得很高,还经常出现各种奇特的造型,如“驴桥”或“骆驼桥”,给周围的景色带来了如画的点缀。这种高拱桥多用石头砌成,表面有优美的弧度;而早期的木桥则有线条和边缘。石桥的大理石栏杆实际上是木制阳台的仿制品。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有一座著名的石桥“十七孔桥”。其巨大的拱门最宽处有近30英尺,高有20多英尺,让皇家游轮高大的桅杆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它。
还有一些造型非常有创意的桥梁。比如下面的石桥,从侧面看就像一条龙。龙的翅膀形成了桥的栏杆。据一位欧洲游客介绍,19世纪中叶,北京一座皇宫与另一座皇宫之间的运河上架起了一座“龙,实际上是一座用黑玉制成的龙形桥,以龙爪为桥墩”。
龙桥,栏杆由龙翼制成,桥宽10米,位于柳江河畔(来自:Cooper《从中国到印度—旅途之所见》,耶拿,1877年)
与桥梁相比,方形城墙、城墙更加雄伟、壮观。史料记载,中国自周代起就有内城墙、外城墙和陵墓建筑。墙壁从地面突然升起,垂直矗立。城门上方和城墙四角有方形门楼和高大的箭楼。
北京内城的城墙于1420年和1553年两次修建。主体由土和砖砌成,高13米。城墙的上部很宽,达到11米。城墙上方还有欧洲耶稣会传教士设立的天文台。铜乐器非常精美,其中一些在波茨坦展出。另一边的墙上挂着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是元代遗留下来的装置。
北京城墙西南角
耶稣会传教士在北京城墙上建造的天文台;一些仪器现在在波茨坦(来自:弗兰克摄影收藏,汉堡)
北京以北的明长城,石头建筑(来自:弗兰克摄影收藏,汉堡)
《中国艺术3000年》书影
举世闻名的长城,其实只是一些依山而建的零星土墙。直到秦始皇时代,它们才被联系起来,成为抵御游牧部落入侵的坚固屏障。直到明代,土建长城才改建为石砌建筑。观测塔每隔一段时间就建立起来,以便尽可能快地远距离传输紧急信息。各种检查站的作用是控制外国商队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