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借代的区别(比喻借代)
表现手法是欣赏诗歌需要重点欣赏的对象之一。以下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技法和鉴赏实例。仔细阅读它们,对诗歌鉴赏肯定有帮助。
01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看洞庭山水色,银盘中有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巧妙地用了“螺”字作为比喻,将山下的山进行了比喻。明亮的月光照在银盘里的绿色蜗牛身上。色调淡雅,与山水融为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如:“郑鹏出汉,归雁入湖田”。(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将自己比作“蓬”和“雁”,说自己来到“汉”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瑟”,像一只“归雁”拍打着翅膀,向北飞去,进入了“胡田”。在古诗中,常用飞扑来形容游子,但这里用飞扑来形容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隐喻诗人内心的愤怒和郁闷。作者的出差恰逢春天。途中,他看见几行归雁北飞。诗人借景比喻,用归雁来比喻自己。他不仅讲述了故事,还描述了风景。一划两划,恰到好处,自然。
0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鸟欲落偷眼,白蝴蝶知合断魂”。(林部《山园小梅》)这副对联采用了拟人手法。“初睹”表达了白鹤对梅花的喜爱。它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梅花,才飞下来;感情被夸大到了极点。
刘勇何知章
碧玉高如树,垂下万条绿丝带。
不知道薄薄的叶子是谁剪下来的。二月春风如剪刀。
这首诗与以前的写法相反。它并没有用柳树的柔美形象来形容美女修长的身材。而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柳树呈现出美丽的“碧玉”,生动地描绘了柳树的雍容华贵。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春天到了。
潜入夜风,润物细无声。
野路皆乌云暗,江船唯火光明。
看晓红湿处,官城繁花重。
这首诗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春夜下雨的情景,并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夜间下雨的神奇,将欢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03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如梦令》)诗中分别用“青”、“红”两种颜色来代替叶子和花朵,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朵的凋谢。
“终年不闻丝竹声”。诗中用“丝竹”来代替音乐。
“鞍马门前荒”(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表“客人”。
“为什么只有杜康才能解忧?”(曹操《丹歌行》)诗中用“杜康”代替酒。
04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尺长,缘分如悲切”。(李白《秋浦歌》)
忧虑会导致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长达“三千尺”,可见悲痛之深。
05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尽的倒树沙沙作响,无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树”、“一望无际的长江”,使这首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人们感觉发生了很多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岁月流逝的痛苦和难以实现的抱负。
06
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李白春丝
燕子草如青丝,秦桑绿枝低。
当你怀孕回家的时候,正是你的小妾伤心欲绝的时候。
不识春风,何必入洛帘?
这是一首比较著名的描写男女爱情的诗,表达了一个秦国失踪女子的内心独白。诗人用双关来表达大自然的春天,理解男女之间的爱情。他还用“思”(思维)和“支”(知识)的谐音来连接异地男女的思念。
竹枝词刘禹锡
柳绿江水平,可闻琅江歌声。
太阳从东方升起,雨从西方落下。没有阳光,却有阳光。
“庆”与“庆”读音相同,是双关语。这是作者用民歌风格创作的一首情歌。双关语是民歌中常见的技巧。从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女子很可能是在柳絮飘扬、波平浪静的河边航行,听到岸边爱她的少年给她唱着浪漫的歌曲。
07
白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枯藤老木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作者仅用白描的方式布置景物,却达到了历久弥新的效果。
“长堤一迹,湖心一亭,一芥菜随船,船上两三粒人”(张岱《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简单的画,也是一首如梦似幻的诗。传达风景的形状和形式。神给人一种模糊、恍惚的感觉。
08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天下谁是英雄?江边有酒,还有曹公。”(元曲《晓令》,阿鲁威作)以问题开头,点明选题目的,引出下文对三国英雄的分层描述。表现。
09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日虽来,可愿归来为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用冷淡的反问句,强调历史的必然性。
10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引用前面的句子。
例如,《孟子》中,“狗吃了人类的食物但不知道如何检查,路上有饥饿的动物但不知道如何吃它们”。这是受到杜甫在《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上有冻骨”的启发。
引用童话故事。
如李贺《李凭弹箜篌引》中有“江娥哭竹女愁,李萍弹琴”、“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作秋雨”。”、“武之倚美树不眠”、“赤足飞湿寒兔”等诗句,都描述了李平善弹。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
利用历史故事。
例如,汉文帝(刘恒)喜爱贾谊的才华,就将他从长沙召回,并在宣讲室接待了他。而李商隐写的《贾生》,却用了“半夜空虚,不问苍生鬼神,可惜”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是反用汉文帝会见贾谊的。通过逆用,我其实感叹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
又如《出塞》“秦明月过汉,万里行军尚未归来。但龙城飞将在此,不教胡马渡”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云:“(李)光居右北平,匈奴闻之,称汉飞将。”清代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彦士努力而失败,因为将军不是自己的;必须飞翔,将军将警戒,烽火自灭”。因此,第三句和第四句借用飞将李广的典故来批评当时率领出征的将军。
11
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单词单调重复,写作时会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性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中,相应位置的词可以相互解释。这样,另一个未知单词的含义就可以从该单词的已知含义推断出来。
例如:“忠不必用,德不必用”(《涉江》)。“用”和“宜”是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可知,“易”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成语“求全责”,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可以推断这两个词是同义的。这种类型的互文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B:由于字数、韵律的限制或者表达艺术的需要,需要用简洁的词语、含蓄简洁的句子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所以上下文中只出现两者之一,另一个被省略。即“两物一面,存文”,从而达到言简意繁的效果。在理解这种互文性时,需要将上下文中保留的词语进行组合,使之相互补充、相互衬托,从而揭示其本义。因此,习惯上称之为“互文性和意义”。
例如《远方牛郎,娇娇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中,第一句省略了“娇娇”,第二句省略了“太远”,意思是“远方”不仅仅指牛郎星,也是指赫罕女,“娇娇”不仅指赫罕女,还指牵牛星。这两个词具有相互的含义。
具有互文意义的常见诗歌:
(三)主人下马,宾客在船上,举酒饮酒,无管弦。(《琵琶行》)
(4)烟笼、冷水、月笼、沙子。(《泊秦淮》)
千家万户总是以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荒凉凄惨。(《声声慢》李清照)
有的象声词是多余的词,使诗更加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帘外雨淙淙,春色渐淡,被子耐不住半夜的寒冷。(《浪淘沙》李宇)
一望无际的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的长江滚滚而来。(《登高》杜甫)
中国古诗词是否阻碍了你?更多学习方法请联系M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