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看待颜值问题(大学生颜值变化)
一张头像让1990年出生的湖南大学副教授陈少伟在网络上莫名出名。
由于优雅帅气的外表,陈少伟被网友称为“现实版何以琛”。——“何以辰”是言情小说中的热门男性角色之一。1月15日,一名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张自己监考的照片,迅速被转发。两天后,与他相关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他太帅了,下学期我要多去法学院。”
“请问他的专业是什么,明年我考研的方向。”
在社交媒体上,各行各业的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花痴本性。
有人感叹:“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时代!真可悲!”不久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在节目中提到,他最近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外表就是正义”。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真的很重要。
虽然自古以来长得好看的人都受人欢迎,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优势。但像今天这样,年轻人动不动就谈“外貌”,公开承认自己“爱外貌”,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得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
“宿舍最后一位单身仙女生日快乐!我们正在为她招募男朋友,要求她不抽烟不喝酒,外貌评分80分以上。”近日,广西南宁某大学大二男生刘跃在微信朋友圈出现了这样一条帖子,作者是他的高中同学叶梅,图片是他室友的几张自拍照。
“难道我们长得不好看连找女朋友的资格都没有吗?”刘越一边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着,一边愤怒地抱怨道。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得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这句话在刘悦上高中的时候就流行起来了。埋头学习的刘悦只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期待着上大学后开始一段恋情。恋爱关系。残酷的是,他发现在大学里,好成绩、好运动、会弹吉他这些他曾经认为是吸引女孩的最佳方式,其实效果并不好。当班里的女生谈到自己喜欢的男生标准时,总是咯咯笑:“首先,你得又高又帅!不然别说带出去,连朋友圈都不好意思发两人在一起的自拍照。”
“太伤人了,都是因为娱乐圈这些受欢迎的‘小新生’,他们都比女孩子还漂亮,把我们的颜值提高了。”刘越被室友的观点忍不住笑了。——其实男生不都一样吗?男生晚上在宿舍聊天的时候,话题总是围绕着班上几个长得好看的女生。她们什么时候关心过其他女孩子的闪光点了?
国内某移动社交应用曾发布《95后陌生人社交报告》。报告的研究分析基础来自于95后的用户数据和客服调查样本,95后在其4500万用户中占比较高。同时选取了90后的相应数据作为辅助参考。数据显示,62%的90后用户表示主动搭讪的原因是对方头像或者相册里的照片好看,而选择这一点的95后用户比例选项达到81%。
报道作者写道:在一个看重面子的社会长大的95后,当然也是外貌协会的忠实粉丝。
外表也能成为生产力吗?
近日,在广州读书的大四女生杨慧,因找工作而郁闷不已。从学校的声誉、学业成绩、社团和实习经历来看,她认为自己还不错。然而,当她进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面试时,她总是第一个被拒绝。
完善简历,无济于事;调整说话方式,没有效果。当我提出小小的抱怨时,对方道出了实情:“你,你从小就太固执了,只想着学习和工作,从来没有照顾好自己。当人家申请的时候,你就太固执了。”工作上,一定要一丝不苟、跟风而行,像蝴蝶一样,不起眼,一上台就失去了动力。”
听了发小的话,杨慧决定去烫发,向室友快速学了两套职场妆容,并用打工赚来的积蓄买了两套衣服,穿上了高跟鞋。当她终于站在镜子面前时,她的容貌已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当她再次去应聘时,面试官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而且她提问时也变得更加和蔼可亲。经过几轮面试,她终于收到了offer。
事实上,外表在职场话语体系中的“合法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知乎上问“你面试的时候注重外表吗?”时,在近500个答案中,大部分答案都是肯定的。很多人提出,与长得好看、气质好的人相处,会大大提高工作的幸福感。“作为一名面试官,对面的人将来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你希望与你每天相处8小时的人顺眼,还是分辨率太低的人?”一位用户直言。
据报道,2017年4月22日,为应对大学生日益高涨的整容热潮,天津某医院医学整形科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整容专场”。
桂林某理工学院高年级男生莫小龙因为长得好看,在上学期间就占了他的便宜。他一入学就受到四五个社团的竞争。加入学校话剧社后,社长告诉他,没有演技也没关系,光靠颜值也能拿些奖。大学期间,他总是收到很多兼职模特和商务主持人的邀请。他很容易就能赚到比别人辛苦发传单、辅导课好几倍的钱。
毕业季找工作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莫小龙连第二次面试都没去,对方却直接给他发了短信,告知他已经进入最后面试了。有一次吃饭时,他和室友谈论了他求职时的“冒险经历”。同学开玩笑说:“我才发现,你的脸才是最牛逼的传球。”
莫小龙有些不服气,谁知道他为了做好主持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他,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去湖边练声。他不断向别人请教,纠正自己的发音和姿势,积累词汇,训练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他最终成为学校主持人班第一位非广播主持人。专业“支柱”。最让他抓狂的是,尽管他多次在校内外举办比赛中获奖,但收到最多的正面评价是——条,“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你就靠你的才华了!”
依靠人才,才能走向长远、美好的未来
刘海洋,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对劳动就业中的“外表歧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工业经济时代,衡量劳动者生产能力的自然尺度是实物产品,存在外表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雇主与雇员、雇员与雇员、雇员与消费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互动越来越频繁。外表逐渐开始在这些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过分注重外表,与我们所倡导的勤奋、自尊、自信的价值观背道而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图读时代,“颜值就是正义”理念的流行以及自媒体娱乐化的报道倾向不无关系。此外,随着美容、化妆、健身等行业的发展,与“外表经济”相关的商业文化和广告也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话语中。他建议媒体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重视报道中隐含观念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要坚持一致的价值标准,弘扬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看来,人们常说的所谓“青春米”,就是把青春等同于“颜值”。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躁动和自恋是可以理解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抛弃外在自恋、强化内心自我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青春,一般30岁以后就得靠实力了,比拼耐力,就不能再靠‘外表’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外表’有关,不到20%或30%有关,人必须依靠才华才能获得长远、美好的未来。”他说。
登上热搜榜的湖南大学副教授,虽然被夸颜值高,但翻查他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就获得了直考资格。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由莱特计划联合训练。平时为人低调,还会弹吉他……事实是,——的能力和天赋一点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