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8家企业退市创历史新高的股票(2021年退市的企业)
7月22日,北讯汇(002359.SZ)正式进入退市期最后一个交易日。根据其公告,深交所将于次日摘牌该公司股票。同日,STETEI(000760.SZ)也进入最后交易日。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18家A股公司被沪深交易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创下A股公司退市数量历年新高,较之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退市5家、10家、16家,今年仅前7个月就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退市新规下增幅明显。
除自愿终止上市的*ST航空外,换股吸收合并的营口港、年报出具困难的北讯退市。其余15家公司中,2家因重大违规被迫退市,8家金融板块退市,5家退市。因市值退市。
多位分析师向记者指出,贸易公司强制退市、金融公司强制退市的增多,充分说明A股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局面正在加速发展。这也符合完善市场化、法制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的监管要求。
年内退市公司18家创历史新高
7月22日,北讯汇表示,因2018年、2019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无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公司股票自7月23日挂牌并退市。
就在前一天,稳健还发布公告称,因连续四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经有营口港、退市刚泰、退市金钰、*ST航通、*ST宜生、*ST成城、天夏退、退市工新、长城退、退市秋林等18家公司陆续退市。具体退市原因包括吸收合并、股价低于面值、连续三年亏损等。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A股市场共有16家上市公司退市。同时,这一数字已超过2006年的13家,使2020年成为中国股市退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
琢磨金融研究院姚杨表示,“今年前7个月,A股已经有18家企业退市,创下历年新高。可见退市新规已经日趋发挥重要影响,无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在效用速度上都有所体现。退市制度改革后,市场对于部分问题上市企业的出清力度有望加强。”
记者发现,今年退市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这背后是2020年底退市新规下的震慑力逐渐增强,A股市场新陈代谢加速。除了过去因重大违规强制退市外,更多的公司主要涉及金融退市和交易退市指标。
新退市规定中,交易指标中新增“1元股价退市”和“3亿市值退市”。其中,市值退市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财务指标新增“1元退市”。“净利润+营业收入”组合指标,非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连续两年触及该指标的,将终止上市;对于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将增加新的标准指标。两个月后仍不改正的,将实施停牌,终止上市。
比如,今年只有稳健和康得两家公司引发重大违规并被迫退市。
A股最大造假案之一的康得推2015年至2018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虚增利润总额115.3亿元。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号,引发重大违法行为并强制退市。于今年5月31日正式退市。退市时股价为0.20元/股,每股净资产为-2.72元。
Steady曾经是一只大牛股。2015年底资本市场牛市带动下,公司股价一度上涨至21.88元。今年3月底,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号决定,认定*ST公司2014年至2016年年报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此外,公司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的首份年度报告。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向记者分析,“退市不是公司清算或破产,只是离开证券交易所进入新三板,投资者的股票只不过换了交易场所。退市会对证券交易价格产生影响,所以进行炒作退市股票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如果这个上市公司存在虚假陈述行为,无论退市与否,投资者都可以提起诉讼。”
“进进出出”是资本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司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相应的退市新规也相继出台。A股退市效率持续提升,预计2021年退市公司数量将大幅增加。
姚洋指出,“在优胜劣汰的长期市场生态下,优质的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将更多地从资本市场改革中受益,同时也将倒逼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意识并学会投资于长期和价值投资。”
广东4家公司顺利退市5家公司破产重整
作为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广东今年共有4家上市公司实现顺利退市。截至7月22日,汕头宜华人寿、揭阳顺哲、佛山欧普智网、深圳*ST北讯四家公司已顺利退市。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种退出渠道,严格退市监管,完善常态化退出机制。
退市新规发布后,证监会亦明确表态,下一步将继续把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强化退市监管力度,加快制定落实投资者保护相关制度。
过去,市场和投资者听到公司退市可能会改变看法,但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公司退市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以全球最大证券市场美国为例,近40年来已有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退市。数据显示,美国股市是全球退市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占过去40年退市的54%。
上交所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7年的四十年间,美国股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65万家,退市公司数量达到1.42万家,占比54%。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3752家公司,纳斯达克退市10400家公司。
相比于美国2020年退市率4%而言,目前A股市场每年退市率不足1%。截至6月30日,A股市场共有上市公司4373家,若以每年4%退市率来计算,退市公司一年可达174家。
除退市公司外,目前广东还有5家上市公司正处于破产重整过程中。康美药业、深圳*ST飞马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广州浪奇、深圳*ST索灵、深圳*ST和美进入破产前重整程序。据了解,这五家公司有望年内通过重组化解退市风险。
与破产清算不同,破产重整专门针对可能或已经符合破产条件但有希望保值和再生的企业。重组程序的启动意味着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进入新阶段。
7月7日,康美药业发布重整进展及风险提示公告,称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裁定受理公司破产重整,索赔金额已达13.90亿元。预计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将于8月10日召开。根据破产法有关规定,各类债权人和投资人均参加债权人会议,讨论重整计划草案。重整计划通过后,须经法院批准后方可实施。
另一家深圳*ST飞马已进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具体措施包括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偿还重组投资者债务、拍卖部分资产、将原股东股票转让给重组投资者等。
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从历史案例来看,企业破产重整较为常用,具体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等。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破产重整通常是债转股,债转股,股本变大;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转为公司净利润。”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破产重组案件大幅增加。在强有力的监管和严格的退市制度下,上市公司多措并举,积极化解退市风险。据Wind统计,6月以来,两市已有24家企业公布破产重整进展,今年迄今平均涨幅达58.74%,远大于上证综指或其他主要指数2.58%的涨幅。索引。
不过,破产重整概念股虽然受到市场追捧,但与退市股一样,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以康美药业为例,虽然法院已裁定进入重整程序,但仍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如果公司被宣布破产,公司将被清算,投资者将损失金钱。
另一方面,即使公司实施并完成重组计划,短期内也有利于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但如果后续经营和财务指标不符合相关监管要求,仍存在退市风险。
还有哪些股票处于生死边缘?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有16家公司被发布退市风险警示,9家公司股价跌破2.0元。百宝龙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存在重大违规强制退市风险。这些公司中,大多出现经营和财务重大困难,主营业务停滞不前,存在一定的退市风险。
7月15日,百宝龙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00万元至-1800万元,较去年同期1.14亿元,同比下降110.57%%-115.85%。利润变成亏损。
今年3月18日,百宝龙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号文。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此外,目前广东还有9家企业股价低于2.0元,很可能触发“1元股价退市”,其中包括皇庭B、搜于特、ST粤泰、香江控股、普邦股份、ST同洲、巨轮智能、深中华B以及海印股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从上市新规来看,如果部分股票股价跌至1元左右,且市值不足5亿元,继续“缩水”,退市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触发强制退市标准,试图“抄底反弹”的散户和游资可能面临损失。这将有助于改变以往“炒小股、炒股票、炒贝壳”的投资趋势。
退市新规放宽退市股票首日涨跌幅限制,缩短退市盘整期。进一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强化风险揭示,设立风险警示板,从投资者门槛、交易金额、涨跌幅限制、停牌机制等方面为*ST、ST股票炒作降温。
疆亘资本金融创新部总经理王赤坤向记者分析,“退市制度不再只是‘狼来了’,以前很多上市公司业务主体虽已沦为劣质资产,但其上市壳具备在重组等借壳机会而被当成香饽饽,屡屡在二级市场成为被炒作对象,这些被炒作对象利用资本的热捧加强了融资能力,并利用融来的资金自救保壳。”
原来的制度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洗白、出售房产等方式增加净利润,避免强制退市,这就导致A股中存在很多表现不佳的股票和僵尸公司。但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退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执法监管的收紧,一大批原本符合退市条件的公司将被迫退市。那些原本搞借壳重组、炒壳资源的人将会受到打击。一方面削弱了业绩不佳股票的融资能力,让这些经营不好的公司无法利用融资能力来拯救自己。另一方面加速股价下跌,加快退市进度。
王炽坤指出,“配置这些面临退市风险公司的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退市执行和监管的更加严格,退市将市场化、合法化、常态化。普通投资者应远离这些低质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