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中国风(中国风乐曲钢琴曲)
所谓“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与教书育人高度一致的新教学模式。思政课涉及音乐领域的方方面面,钢琴课思政课具有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来自于钢琴这种进口乐器,它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西方音乐的审美品质追求的是西方人和谐的立体感,这与中国人基于五度律所追求的线性、虚实、空灵、女性化的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审美意识有着根本的不同。文章通过运用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来讲述故事,进而实现对中国风格、中国潮流魅力的叙事与传承,将中国梦的蓝图内化于心、意境之中,感受中国梦的魅力。琴声中流淌出的韵味和风景。赋予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再次串联起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历史,为最美中国声音钢琴课程的思政教学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期待。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化,如何传播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吸收人文和地域特色,深入探索中国式钢琴音乐美育突出思政融合,强调价值引领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这些为钢琴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维视角,起到教育内容与训练相融合、互构的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风音乐作为中国音乐风格的一种,强调古诗词、传统民族器乐、原始民歌甚至戏曲等多种民族元素的融合和运用。音乐中蕴含着显性和隐性的民族符号、文化氛围和意境。呈现古今的碰撞,引发演奏者和听众的民族审美心理共鸣,体现原始、质朴、自然的音乐呈现方式。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得益于本民族本土或母语文化。音乐采用和改编受地域生态和不同文化影响的原创民歌或戏曲,如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各地民歌;以及民歌、舞蹈、说唱等中国戏曲是滑稽戏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如昆曲、京剧、黄梅戏、二人转等。这些音乐门类和形式吸收了中国旋律的精髓,形成了无穷无尽的中国风画卷,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比如陕北民歌特有的悠扬高亢、洒脱婉约的音调;新疆民歌特有的手鼓欢快热烈的切分音节奏,展现出异国的地域特色;中国京剧的唱、读、做、打,板腔结构流畅,呈现京剧的叙事性和神韵;豫剧的唱腔热情奔放,声音的悠扬韵味很有特色。两人以秧歌为背景,荷花落边,模仿不同的对话,同时再现说唱、载歌载舞、幽默、俏皮、重音的语调等,这些繁多而多样的中国风格主题钢琴改编自戏剧曲调和民谣的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融合。同时,他们还为我们提供了考虑作品的历史内涵、本土文化、以及推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展示钢琴艺术发展的创作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根源,赋予文化本身不断繁衍变革的时代内涵和当代选择,构建中国风貌、中国魅力。中国潮流的不断传承和广泛传播。
通过分析一百多年来钢琴创作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迁和学术史,可以看出,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记载着不同民族的精神历史,这种继承与创新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20世纪初,中国钢琴创作开始腾飞。其创作思路自然遵循了欧洲作曲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节奏和传统民间素材,创作并出版了少量的钢琴作品。如赵元任《和平进行曲》(1915)开启了中国钢琴创作的大门;李荣寿《中国戏剧曲》(1921),根据歌剧《看见大缸》曲调创作;何绿亭《牧童短笛》(1934年)投资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开启了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新篇章。早期作曲家的创作自然继承和传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留学人员学习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理论,实践了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近代中国特殊的个性化发展。路。
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桑同与内蒙古民歌团改编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1953)。他的创作风格与早期1947年采用自由无调性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完全不同。该曲是作曲家对内蒙古民歌的和声语言和质感的有意识的探索,呈现出具有民族音韵的深意和诗意的音乐。不难看出,整首歌曲突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固有创作模式和理念。它不仅具有教科书意义,而且对后来大量“中国民间钢琴音乐”作品的出现起到了引领作用。后来蒋祖新写了《民俗图》《庙会组曲》(1955);杨如怀根据不同的民歌创作了《八首民歌短曲》(1958);王建中、朱建儿改编云南民歌组合《云南民歌五首》(1958、1962);楚望华描述了家乡的风景。《江南情景组曲》(1959);黄虎威体现国俗《四川民歌十二首》(1960);杨如怀表达美好生活《水乡组曲》(1962);郭志宏收集民歌素材创作《伊犁民歌二首》(1963)》等。这些旋律完整、韵味十足的中国风格钢琴曲,定义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文化,讲述了中国故事!
由于尹成忠《钢琴伴奏曲《红灯记》(1968)的制作,钢琴与“样板戏”在艺术舞台上并存。中国钢琴得到了特殊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以新民歌为主题的钢琴改编作品。如《浏阳河》(197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973)等,这些富含政治、宗教元素的红色钢琴音乐,成为带有那个时代特殊印记的钢琴音乐。改革开放繁荣时期,随着西方新的创作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进一步拓展,创作观点日趋成熟、多元化和差异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风格钢琴曲,如陈毅《“阿瓦日古里”主题变奏曲》(1978);孙益强《春舞》(1980);盛宗良《我的歌》(1989);鲍元凯《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炎黄风情》;朱晓宇《戏曲组曲》(1991);张超《在那遥远的地方》(1999)9);储旺华《“茉莉花”幻想曲》(2003);张超《走进新时代》(2009)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体裁丰富、手法新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风格音乐的鲜明特征。他们亲切、新鲜、创新。它们记录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刻、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钢琴就是学音乐,学音乐就是学文化。通过对蒋万通2017年创作的东北派钢琴经典《文咳咳武咳咳》的分析,试图厘清和提供与中国派经典相关的文化场域、情感表达和音乐解读,感受地域文化与东北派钢琴思想政治魅力的邂逅。钢琴课程,做到知行合一。独特的教学实践反馈。
探索高校钢琴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从精神层面看,必须坚持思想政治钢琴课程的基本引领,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既然是专业教学,就应该结合国学经典进一步明确。例如当代作曲家蒋万通的《文咳咳武咳咳》(2017)钢琴组曲》就是东北风情、地域风格和重音语言模式的经典代表。全曲包含“温可可”、“无可可”和“东北风”三个独立的部分。它以钢琴的多种元素和表现手法为载体,采用东北二重唱(如跳、对位、小秧歌、双带)。他运用曲调和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这首反映人们生活品味和开朗性格的组曲。作曲家将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东北地方戏曲浓缩到第二次创作中,生动地表达了原汁原味文化传承下来的东北民间风格的独特灵魂,在创作中充分展现了中西语汇的融合和文化自信。中西方的差异,以及新时代对突破和创新的不懈创作追求,特别是在音乐构思和打磨方面,重塑了独特的语汇,展现出更加“接地气”和全新中式风格。他在创作中多次使用的“单音”进行“重音”,让进口钢琴在文化兼容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独具特色和韵味的钢琴音乐,完美诠释了中国风格与地域的融合。文化元素。钢琴课程所展现的中国音乐传统和情感诠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
在钢琴教学中,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思政课进行分析。既要旗帜鲜明地谈论政治,阐明中国式钢琴的无限功效,又要创作短篇故事来铺垫,用最容易接受和感动的叙事经验。完成对学习者的感染、教导和影响。实现蒋万通的《文咳咳武咳咳》组曲《温客客》的第一部分,二人快板版本的温客客。其旋律高亢火热,带有乡土色彩,偶尔有令人愉悦的地方拖慢音和花朵变化。教学过程中,通过解码和描述东北二重奏音乐的特点,赋予作品一种唱、唱、跳的活泼行走风格,生动地诠释了东北二人组的现实生活情感、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民俗风情。深入东北劳动人民,有效增强表演者对东北风味的感受,融入发自内心的演奏体验,真正将经典文化的精神精髓内化为思想感悟,实现作品的表现,进入观众的同频共鸣。灵魂。
第二部分《吴棵棵》是二重唱中最核心、最常用的曲子之一。分为中板、慢板、二流水、紧板五克克。该部分采用中板无克克为基本结构。基本节奏是上下句的结构,其节奏形式简单,声调短而干练,在每个关键处或关键点都有明显的重音。它借鉴宣叙调的叙事手法,表现东北人民的勇敢精神。同时,作曲家还运用了西方音乐的谐谑曲形式结构,既保留了东北民歌《五棵可》的叙事曲调特征,由两段明显的段落发展为幽默,又生动地表达了东北民歌的特点。这次,用不同的“变焦镜头”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东北的民风民俗,以及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创作之美在于细心体味中西技法的比例与思考,使他能够深刻领会中西文化多方位融合的创作意图和教育魅力。
歌曲第三部分《东北风》凝聚了东北民间音乐主题的精髓。原始民间素材源自东北秧歌,是二环的母体。借鉴二人唱腔特点,融入雄伟的柱和弦,将西方技巧深深植根于汉语母语的土壤中,用不同的音高和打击声模仿对话,呈现戏剧性的冲突,产生极其华丽的音效,完美地符合东北风格,是一幅幽默、热情、有趣的民俗画,充满了生活趣味的内容。通过聆听音乐,可以领略中国风经典所承载的新时代风格,感受东北地区短篇小说的真实气质。它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感知来自民间的音乐,明确音乐是构建文化身份和价值的重要手段。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声音美好向上,从而领悟新时代历史变迁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真正幸福,揭示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党的“能”的历史谜团。
总之,为了检验中国风格钢琴音乐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机制,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好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如举办中国风格钢琴音乐音乐会、课程等。音乐会或讲座、文学辅导、交流思考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在美的体验中体现心灵和灵魂的升华,还可以提供启发和鼓励。与更多受众分享音乐精神,形成特色实践教育。有效地,我们共同感受民族风情之美,渗透课堂,育人育人。
【基金项目】1.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代钢琴组曲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YJA);2.2021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科研项目《研究生“中国音乐41思政”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JG06)
(作者:詹一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詹文军,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