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陕西理工大学秦巴生物博物馆(陕西理工大学办学定位)

陕西理工大学秦巴生物博物馆(陕西理工大学办学定位)

发布时间:2024-09-25 16:47:34 课外活动 267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在祖国的地理中心,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享有“汉族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有——名陕西科技大学,是陕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

陕西工业大学南门

陕西理工大学秦巴生物博物馆(陕西理工大学办学定位)

汉中因秦巴山水的独特魅力而神奇美丽,并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又因群山阻隔,环境封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发展注入动力。陕西科技大学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热爱秦巴,努力创业

1958年,陕西师范大学秉承西北联大爱国、重教、服务社会、传承文化、艰苦创业的精神,派出50余名教师和干部筹建汉中大学和汉中大学。开始艰辛的创业之旅。

王翔教授曾感慨地说:“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住平房,活动、体育活动很多,我们边参加体育边教学,但大家都很有信心,学科建设也很顺利。”也积极开展。”

陕西科技大学职工扎根秦巴,艰苦创业。图为20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参与当地社会教育。

1965年,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成立。1978年,在北京大学分校的基础上组建陕西工学院。同年,汉中大学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一批批敬业的教师离开条件优越的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聚集在汉江之滨、连城山脚下,肩负起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

张庆珍教授曾说:当时条件很困难,没有教具,所以我们自己制作了教具,有很多实际环节。

一代又一代扎根秦巴、无私奉献的教职员工,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汉中师范大学与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工学院。几代人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将遗产代代相传。在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大学。

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0年,学校确定了“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2014年以来,学校在省市共建和名校支持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办学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着。

2016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陕西科技大学改革发展暨更名揭牌会

201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陕西工程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立德树人、培养人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一代代陕西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修身养性,积极为全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感人至深的故事。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永伟老师学习严谨,工作无私。2004年11月18日上午,他正像往常一样专心教学,却突然病倒,倒在了他坚守了28年的三尺讲台上,将一生奉献给了陕南的教育事业。

502创新实验室刘培教授几十年来一直热情指导学生。

电气工程学院刘培教授成立了502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十几年来,他吃住都在实验室,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工作,义务指导学生。502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还以其出色的研发能力和拼搏精神受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欢迎,形成了“502现象”。

生物技术学院李新生教授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引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新生教授虽身患疾病,但仍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他带领师生深入研究陕南社会发展需求,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政府提供了大量产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咨询。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被誉为“科技界活雷锋”!

经济与法学院教师党俊国,2010年至2013年参加了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克服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阿里地区干部培训工作。西藏。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优秀援藏干部称号。

高尚的师德熏陶、奉献精神的熏陶,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代代相传。

2010年7月,该校毕业生、安康市岚高县铁炉乡干部文光绪在山洪暴发时,勇敢地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用26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段英雄事迹。圣歌。

2014年2月8日,35岁的学校毕业生、汉中高速民警王雷,在执勤保护群众和同志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学校坚持区域发展和学生成人需求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能转、留得住、能干、能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由学校优秀校友李军、张涛领衔的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落户陕西科技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大部分服务于陕西。一批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军等知名专家学者名列前茅。

郑新春,该校1982届毕业生,全国优秀教师;张力军,1986级毕业生,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该校90级毕业生、全国优秀教师、独创“梅氏教法”等,长期扎根秦岭巴山,为基础教育而努力,奉献全身心。为山区教育注入灵魂。他们是陕南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陕西工业城市宝鸡,聚集了大批学校毕业生,他们展现出了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宝鸡现象”。在中国钛城宝钛集团,100多名该校毕业生工作在生产、科研、管理第一线。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宝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贾拴晓等杰出人才。陕西省电力系统一大批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干部都是该校毕业生。

该校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王家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电商实战能力,在天津卫视《就你了》求职栏目中创造了最高薪资记录,引发业界热议。

服务区特色发展

学校地处革命老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核心水源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养护保护区。作为陕西、甘肃、四川、湖北、重庆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自觉肩负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聚焦秦巴自然资源三大领域、工业应用技术与汉水文化。有力推动了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陕西科技大学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图为部分科技成果转化。

由陕西科技大学王永吉教授领导的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维生素D研究的科研机构。开发了一系列中试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依托生物学省重点学科、2011省协同创新中心、省资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工程中心,开展秦巴自然资源生物保护与开发研究。长期参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生物柴油、秦巴山猪苓开发应用、百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寒山红茶、橙酒、樱桃种植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益处。

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重点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并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成功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技术项目入选国家科技部参加2011年“中国-印尼科技周展览”,落户浦镇工业园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总投资300万元。项目成果“机身部件端面蒙皮边缘自动切割机”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申报国家级奖项。

依托汉水文化、汉语言文学省级特色学科、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家故里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平台,积极开展政治、文化、人文等方面的研究。汉水流域的经济、历史、文化。文化等研究,出版以《汉水文化史》为代表的多部专着,填补了汉江流域区域文化研究空白,提高了汉江文化研究水平,解决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式和效益评估汉江流域模式建设、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及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周边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战略等重大现实问题。

学校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实现共赢发展。2013年以来,汉中市政府累计投入20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十三五”期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园建设。围绕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成立陕南发展研究院、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解决发展问题。

学校积极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已成为陕南及秦巴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囊团”。提出的《汉中绿色产业发展战略》被汉中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实施;与汉中市政府联合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开展了水资源研究对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学校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团队优势,推进科技服务。先后开展了陕西西乡牧马河国家湿地公园物种背景资源调查、汉中市“十三五”期间金融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汉中市市文化生态旅游对外宣传翻译等,并编译《汉中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汉中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汉中市“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编制》等

学校充分发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陕西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平台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推广与转移、专利战略研究、人力资源培训、扶贫培训等社会服务,为陕南及秦巴山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追求梦想、践行使命

2015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加快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省均衡发展,列入陕西高等教育十大工程。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在政策优惠、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踏上新的发展征程。

当前,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遵循五个发展理念,以追求高超要求为引擎,以建设“四个一流”为抓手并以落实省委“三个机制”为动力,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学校内部,巩固五个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朱平·王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