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真的那么差吗知乎(环境科学专业真的那么差吗)
不知道在这里回复的各位是否真的是在学这个专业或者在这个行业工作的?听到“朝阳专业”或者“生化环保材料四大坑”这句话,评论了一下。好和坏是非常主观和普遍的概念。我不喜欢这个表达方式。我只能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有机会,我会找数据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先简单说一下我的情况。毕竟我没有太多的数据来评价这个东西。我只能从我身边的情况来谈这个问题。从个人角度和家庭角度来看,我的思想有限,水平不高。如果我两者都听,我就会开悟,但如果我只相信,我就会黑暗。
为什么要学这个?
我本科是吉林985项目的。那时我的高考成绩并不高。如果不去东北、西北,我基本上就考不上985。另外,中学教育强调环保,我对自然生态有一定的兴趣,家人在填写申请表时也没有任何指导或帮助。最后我选择了环境科学并入学。
学习什么?
我所在的学校化学专业比较强。化学学院环境科学系此前从环境化学系中分离出来。大多数老教师也有化学背景。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在化学学院选修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当然,我不敢和他们一起考试。大学前两年基础课有数学(上下数学、线代数、概率论)、四大化学(有机、无机、分析、物理)、大学物理、大学英语、matlab等通识课、VB、专业课程。环境化学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科学概论、仪器分析等)、环境管理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法)、环境规划、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另外,因为我的学院奇怪地隶属于地球科学系,所以我还需要选修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科学、水文学等。这就是环境科学的问题所在:它太复杂了。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生物学到化学到地球科学,你都要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班多。每个学期期末至少有八九次考试,上课期间除了周末之外很少有休息时间。培养方向方面,初三分为环境化学和环境管理。上述两个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学习的。当时我就傻了,以为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学环境化学!这直接导致我基本上每学期要做两次实验,持续了四年。即便是大四考研的时候,在十月份这样的关键日子,每周也会有整整两天的实验时间。课多不重要,有价值就行,但是你看看这个课程安排,你能看出它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按道理来说,我们懂技术、懂管理、懂政策,所以我们是全才。但如果你学了知识很长时间而不去运用,那就和根本没学一样。恕我直言,说到底,你只能培养一个对每个行业都懂一点的人,但比一个什么都不精通的人还糟糕吗?这里很多老师只上专业课,学完之后,四年后你可能就不再需要它们了。给我的感觉是四年的时间你什么都学会了,但是很难说具体学到了什么才能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我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我班申请杜克大学的硕士生和中部某985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同感。作为一名理科生,我觉得大学四年除了背概念、能做一些实验之外,很难说学到了什么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我失去了数学,这是维持生命的东西(也许环境管理同学更好)。正是这种杂而不精的东西,让本科生很弱,竞争力也很强。这也导致大部分环境学科攻读研究生。我的60名本科同学中,至少有45人考研或保考(约26人考取,包括南京大学、北师大、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专业强校),6人出国留学(杜克大学、喀麦隆大学、国王学院都有)。这种高成功率恐怕在其他专业中也是很少见的。我还是不知道是这个专业考研比较容易还是因为我的同学比较好(上次国外学校的考研基本上全军覆没,考上的学生不多)在这所学校)。所以这个专业真的很神奇。说实话,我的本科同学里,我觉得黑帮的也不少,但是你觉得他们真的想混吗?我不这么认为。一旦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非常坚强。
而我们这群人中实力最强的肯定也算是精英,但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考虑过转行或者转专业。他们绝对可以在其他专业领域大放异彩。我只能说这个专业是投资。报酬率不高,很容易在职业中迷失。
——————————————更新于2019/10/26———————————————
学习什么?
我认为环境科学不应该招收本科生。数学、化学、材料、微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应考入研究生。我现在所在学校的一位即将退休的教授也和我有类似的观点。环境科学研究无非分为环境化学(包括环境生物学、土壤/水污染治理与控制等)和环境管理。这个专业定位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那么我很遗憾地说,从我的观察来看,很少有研究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研究感觉只是论文和科学研究,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也是我和很多学长学姐感到沮丧的原因之一。用我的一位老师的话说,只有不到5%的论文是有意义的。但现在大环境是用论文作为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方式。通常,前辈、前辈、青年教师互相比较,谈论自己发表了哪些论文,却很少谈论自己实际解决了哪些问题,或者有哪些应用解决方案。
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做基础研究应该是可以的。不幸的是,基础研究很少。环境科学定位为一门交叉学科,运用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也就是说,环境科学在研究方面确实很难说有自己的学科研究核心。大多数用于研究环境的工具和方法都是基于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进行环境研究的。环境科学与环境领域的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个大杂烩。环境科学内部的交流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一名环境学者,你可以通过请其他专业人士去做很多事情,而且结果可能会更好。(一个家庭的故事)
静静:我个人认为环境管理可能是这个专业的特色,也是能够真正推动环境事业发展的方向。传统环境化学和环境微生物学如果不突破原有学科(化学、生物学、材料),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就业
——————————————2020/2/21更新———————————————
因为冠状病毒肺炎,我被迫在家呆了一个月,所以今天更新一下,以填补空白。
关于就业,我首先提出我的观点:
环境科学尤其是环境化学岗位少,工资低、风险高、可替代性高,成长空间有限。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些硬核的东西。以下是我在某三所学校的一个论坛上针对我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第一份工作期望的调查问卷。共收到300余份,涉及各个学科。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别。
在我的问卷中,我第一份工作的最高年薪只有30万元。不少受访者表示30万元太低,但如果看30万元的工资,农生环境的31名受访者中只有一名本科生敢想。这只是一个预期的调查,可能不准确,但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
这是我校2018年就业报告中不同院系的年度薪资对比。也许这张图在2018年太震撼了,所以2019年的报告中没有显示年度薪资部门比较。
我们承认这一点,无论是从预期的调查还是实际的就业报告来看。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过人智力或社会资源的人来说,环境科学专业想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仍然很困难。如果你想要水,不要在沙漠里寻找。
本来我以为自己可以生活贫困,继续做科研,以此为职业。但我的观念在研究生院的前三个月发生了变化。首先我们看一下继续做科研的路子。在国内较好的城市211获得教职的基本要求是海外经历+好的论文+一定的科研人脉。首先我们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假设你21岁本科毕业,在国内直接读博士5年,博士后2年,你就二十几岁或者十九岁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有五六年的考核期,升职后就可以立即离开。这意味着你在34岁之前很难在好城市的好学校找到教职。而导师不好或者学科方向不怎么样等不可控因素可能会导致你中途被踢掉。这个时候,30多岁的你如果都站不住了,还能去哪里呢?没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实习经验,没有必要的人脉,你还有什么竞争力?
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都会谈论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