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景深镜头(人像景深是什么意思)
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渴望景深效果的摄影人群在玩的时候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器材上。从看到美图心痒,到看到美图的EXIF信息心痒。这类信息中,通常是相机型号(锁定自己喜欢的型号)、光圈值F1.2、F1.4或常数F2.8(锁定定焦和变焦的大光圈)、ISO感光度值50-100(锁定低感光度相机),镜头焦距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300mm(锁定适合人像的定焦系列)。
不可否认,优秀的设备确实是快速获得最佳景深的捷径。然而,在保证最佳景深的道路上,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至关重要!说到景深控制,这对于人像的表现来说确实非常重要。由于初级摄影师需要学习减法构图,浅景深去除杂乱元素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详细讨论景深相关的问题。
在开始这堂课之前,如果新朋友想系统学习佟叔的快速人像技巧,可以在这里阅读之前的文章:人像摄影9个快速技巧:焦段
人像摄影的9个快速技巧第3部分|景深
景深
常规景深说明:
是指在相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的前沿能够获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得的被摄体前后的距离范围。
景深的通俗解释:
即使在进行摄影创作时,主体和元素(焦点)前后仍然有清晰的风景范围。这个范围称为景深。
景深解释:
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允许的弥散圈,这两个弥散圈之间的距离称为景深。
解释少了,兄弟们就糊涂了,解释多了,兄弟们就突然糊涂了。别急,跟着佟叔的节奏,慢慢了解就可以了。因为,在童叔发表这套头条文章教程之前,无论是在市面上的摄影书籍上看到的,还是从网上各种碎片化的教程中学习到的,基本上应该都是老生常谈的“景深三要素”。
流行的轶事是,三要素是大光圈、长焦、缩短拍摄距离(摄影师靠近模特)。
不过今天兄弟有缘相会,童叔就将这里弟子课程中提到的《真经》分享给大家。接下来我可能想颠覆你之前的认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景深的五要素。在科普五要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迷茫圈。
扩散圈示意图
什么是混乱圈?允许的模糊圈是多少?
聚焦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漫射,点的图像变得模糊,形成漫射圆(或具有渐变边缘的圆)。这个圆称为扩散圆。现实中,捕捉到的图像是通过某种方式观察的(例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人眼感知的图像与放大倍数、投影距离和观看距离有很大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辨别能力,则无法识别一定范围内的实际图像所产生的模糊。这种无法识别的弥散圆称为允许弥散圆。
毕竟摄影师不一定要从事物理研究,所以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也没关系。下面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的照片其实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受光学影响,有些是清晰的点(如焦点),有些是边缘模糊的点(画面前后远离焦点的地方,平行于焦点的不受影响)),所以焦点前后各有一个临界点。虽然大家都称其为前景(近点)和背景(远点),但这两个点是实景到虚景的过渡边缘,所以我们称其为允许弥散圈。
如上图,他们最终的合影关系是:
前景前移(前景模糊)+近点(允许出现模糊圈)+对焦人像(清晰点)+远点(允许出现模糊圈)+背景后移(背景模糊)=人像照片
这是我们拍摄的照片的成像效果。将物理光学转化为数学加法,一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景深五要素示意图
刀尖挤奶:在摄影圈里,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这个词。意思是内焦如刀锋利,外焦如黄油融化。因此,摄影师希望发挥景深效果,让自己的照片锐利流畅。这就涉及到童叔今天要讲的景深五要素了。
首先,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前面提到的光圈F2.8一般是变焦头上的恒定大光圈。比如三大三片镜头14-24mm、24-70mm、70-200mm,都是恒定F2.8光圈镜头。它们不变的意思是,无论你扭到什么焦距,一旦光圈值被你设置为F2.8(或其他值),它就可以保持恒定在F2.8(或其他值)。另外,常见的定焦镜头的最大光圈可以是F1.2或F1.4。
最初的光圈大小是为了达到进光量而设计的。如前所述,两个允许弥散圆之间的距离称为景深。但打开光圈后(无穷大“无穷大”,如拍摄星空时,景深不受影响),两个弥散圈开始向焦点靠近并挤压。按景深范围,景深会变小、变浅。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景深模糊效果。
路过的天使|佟叔的作品
其次,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我们在上一讲《焦段》中已经提到,长焦镜头具有空间压缩功能。想象一下,当我们拉长焦距(在最长焦端使用)时,两个允许弥散圆之间的距离也被压缩,中间的景深范围会被进一步挤压,因此景深会变小。更小。比较浅。
例如,如果童叔使用70-200mm的尼康小竹炮镜头,将其最长端开到200mm,同时使用镜头的最大恒定光圈F2.8,就相当于挤压了每一个允许的光圈。挤压它时出现混乱的圆圈。使用两次空间压缩,使混乱圈协同工作,以创建更模糊的景深效果。
波兰醉酒|佟叔的作品
第三,相机画幅越大,景深越浅。
全画幅相机的CMOS尺寸约为35mmx24mm,与35mm胶片尺寸相同,比非全画幅(残幅)大得多。画面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像素,我们拍摄的画面一一呈现。
如前所述,允许弥散圆的直径决定了模糊程度。假设用100万像素来呈现虚化效果,用1亿像素来呈现虚化效果,后者肯定会非常细腻。前者肯定会丢弃大量原本用于模糊过渡的像素。因此,细腻的浅景深模糊效果的明显程度是由像素数量和画面大小决定的。那么下一步就很容易理解了。全画幅模糊比非全画幅明显,中画幅模糊比全画幅明显,大画幅模糊比中画幅明显。
红鞋载酒|童叔作品
第四,模型与相机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也就是说,拍摄者离女孩越近,背景就会因为弥散圈而变得模糊。前景直接是焦点,剩下的允许扩散的圆已经肉眼无法辨别。根据我们前面列出的数学加法,最终的照片关系是:
近点(允许弥散圆无限接近焦点,肉眼无法识别其存在)+焦点人像(清晰点)+远点(允许弥散圆无限接近焦点)焦点像近点,导致背景很快模糊)+背景更新(背景大幅模糊)=人像照片
更通俗的理解是,当你靠近模特时,相机无法控制背景的细节,从而拉低了模特的清晰度。就像当你把一支笔放在鼻尖上看的时候,你的两个眼球就变得对齐了,你就可以不再关心远处的所有风景了。
景深与焦距的关系
第五,模型与背景的距离越远,景深越浅。这是最好理解的,因为模型是我们的重点。当焦点远离背景时,它也会使允许的弥散圆远离背景。距离背景越远,背景就越模糊。那么,想要的模糊效果自然就来了。
因为有些摄影新手对这方面不了解,就购买了新的大光圈定焦镜头,认为光圈开到最大,背景就会最虚化。然后我就让小姐姐背靠墙拍照,以为大光圈可以把墙虚化。事实上,此时远处允许的混乱圈就在墙后面(或者已经被墙吃掉了)。如果摄影摄影师试图拍出墙壁的完整照片,如果他离小姐姐的距离再远一些,此时的大光圈只能起到控制进光量的作用。想要的刀锋利了牛奶,但是刀锋利了,牛奶却没有融化。最后,我拍了一张模糊的照片。原来我的手在颤抖。大光圈时手抖是摄影中的禁忌。
因此,摄影师如果明白了这个原理,就应该从侧面拍摄整面墙的透视关系,让原本挡住色散圈远点的墙让开。然后,模型周围的墙壁将变得清晰并且远离消失点。墙壁自然模糊。
苏初|佟叔的作品
景深这一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兄弟们,你们明白什么是景深吗?嘿嘿。
最后说一下这个:如果你使用的是大画幅相机,接上200mm焦距的长焦镜头,开最大恒定光圈F2.8,尽可能靠近你的小妹妹,尽量成为尽可能与小妹妹亲近。远离背景,那么你绝对可以拍出一张模糊得连背景在哪里的照片。
如果童叔教给你专业的人像摄影知识,那么关注童叔也不过分。当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我还能说什么?
#头条新闻创作挑战#
#今日头条明星十月榜单#
#南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