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教育(青少年天文科普绘画)
本报记者毕文婷
天文学是科学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而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没有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不受现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我国14亿人口中,专业天文学家不足3000人,相当于每46万人中只有一名天文学家。”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天文科普教育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呼吁,“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将中国专业天文学家的数量增加到1万名。这个目标不能以目前每年300人的增长率来实现。”
为进一步推动天文科普教育,在本次研讨会上,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天文学家团体共同推动天文科普教育联盟建设。“我们只是希望形成合力,整合科研机构、大学、中小学等各方资源,打通天文学家、科学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以联盟为纽带,真正将学生与科学教育联系起来。”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科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文学在做什么,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天文学研究,同时也可以也储备了未来的人才。”
天文学是科学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什么东西比宇宙还大?”“太阳为什么不落下?”“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吴祥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见了纳西族小学生。一系列问题。这些奇怪的问题吴祥平已经多次遇到过。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孩子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种好奇心,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并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之火。”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吴向平看来,科学教育不是“科学+教育”或“科学教育”,而应该是注重思维方式、承担知识扩展和知识整合功能的养成教育。
与会专家认为,天文学是科学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为它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而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没有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不受现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天文科普教育仍存在诸多难题有待解决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校购买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等,相关教育机构也开展了各类观星活动和天文研究,在普及天文科普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已有20多所大学设立了天文专业,为培养天文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天文学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天文科普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刘继峰认为,当前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普遍教材陈旧,缺乏紧跟前沿热点的新知识。而且,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上往往投资数十万或数百万。设备设施缺乏标准化,导致后期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很多学校的天文课程都难逃“一无所获”的结局。同时,作为当前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科技场馆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获得科学素质的难度较大。教育。
为此,刘继峰指出:“要进行全链条设计和思考,持续、系统地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
标准化培训让天文教学不再“曲高和寡”
为了解决教材落后的问题,未来天文科普教育联盟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编写教材。“标准化教材增加了一线教师的信心。我们希望教材也能用来开发实验教材,编写完成后尽快让学校试用,反馈修改建议”。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教师周又富说,“我们非常愿意做实验学校。”
针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天文教育背景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张莉透露,天文科教联盟将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提高天文教学水平。天文学教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光学天文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也表示,天文科教联盟将制定标准化指南,帮助中小学校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并提供统一的维护计划,方便天文望远镜的使用、维护和购买。它更加方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望远镜。
目前,联盟已选定多家学校作为试点进行探索。“我们希望到2024年,用5-10年的时间,天文课程将在数百所学校开设,服务全国25万所中小学。”刘继峰说。
“我们希望通过天文科普教育,营造一个自由仰望星空的环境,让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不断涌现。”张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