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育英学校!

合肥育英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外活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就)

发布时间:2024-11-10 05:50:15 课外活动 428次 作者:合肥育英学校

01

国际顶级光学期刊《LaserPhotonicReview》发表郝跃院士团队研究成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就)

抽象的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在如何在硅基纳米阵列中高效产生二次谐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光学期刊《LaserPhotonicReview》(中科院一区,IF:13.1)报道。

硅被认为是开发先进光子和光电器件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具有显着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在非线性光学中,二阶非线性元件的磁化率比三阶非线性元件高10个数量级,在非线性光子器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硅晶体的中心对称结构,其缺乏体二阶光学非线性。通过在硅表面或界面上引入中心对称性破缺,可以实现硅基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最近,人们发现在高QSi超表面中可以观察到面内反演对称性破缺的二次谐波产生(SHG)。该方法为正常激发条件下的二次谐波物理和器件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前景。此外,这些策略中实现的硅二阶非线性响应的效率仍有改进的空间。

在此研究背景下,郝跃院士团队刘岩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甘雪涛教授提出了一种硅基开槽纳米立方阵列的设计,显着实现了中心对称硅上的二次谐波。这种设计扩展了表面的二阶非线性增强了凹槽表面的电场,连续域中的束缚态增强了共振。与没有凹槽的硅纳米立方体阵列相比,有凹槽的纳米立方体阵列的倍增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以上。在这项工作中,他们证明了通过制造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可以大大改善硅的表面二阶非线性,从而有效地产生倍频。这是通过利用表面非线性和光学共振来实现的。纳米立方体内的凹槽不仅扩大了具有二阶非线性的表面积,而且增强了法向电位移连续条件控制的表面光场。此外,通过将开槽纳米立方体排列成阵列,在具有高质量(Q)因子的连续域(BIC)模式下形成准束缚态,光场可以长时间定位在硅表面周围,以获得高效的光场。光-物质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心对称晶体结构材料设计的硅基凹槽阵列可以实现高效倍频。实验测得硅狭缝纳米立方阵列的倍频效率高达1.810-4W-1。转换效率不仅高于其他类型的硅基微纳结构,而且高于等离子体结构。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硅材料在非线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研究具有晶格结构的中心对称材料中的高效二阶非线性效应和器件提供了新的策略。

(a)Q因子对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尺寸的依赖性。插图是尺寸为33的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的示意图。(b)1111阵列的开槽纳米立方体中的电场分布。插图显示了带有中心槽的纳米立方体的电场矢量图。(c)有和没有凹槽的纳米立方体阵列的倍频比较。(d)空气槽侧壁表面的电场增强因子和SHG随槽宽a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制备的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的SEM图像。(b)不同槽宽的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的反射光谱的测量。(c)谐振激光激发下开槽纳米立方体阵列反射强度的归一化偏振依赖性。(d)谐振激光器的模式分布和激发的空间映射。

论文链接

02

夏晓芳博士,西部电力研究院

在IEEE旗舰期刊上发表长篇观点评论文章

抽象的

近日,Dr.撰写的长达47页的透视综述文章《DetectionMethodsinSmartMetersforElectricityThefts:ASurvey》论文被接受并发表在旗舰期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报》(ProceedingsoftheIEEE)上。这是学院首次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夏晓芳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崔江涛教授和阿拉巴马大学肖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梁伟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完成者。机构和通讯作者的隶属关系。

夏晓芳博士长期从事数字能源管理领域相关研究工作。本文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智能电网窃电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于建设高可靠、高安全的智能电网,稳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意义。崔江涛教授团队依托“西电-浪潮数据库创新实验室”,与浪潮研究院合作,持续推进以数字能源为验证场景的数据服务平台开发,重点关注终端、边缘的无缝融合、云和多模式数据引擎。推动国产数据库内核开发和数字能源应用研究。

智能电网窃电检测框架

据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报》(ProceedingsoftheIEEE)创刊于1913年,是国际工程领域综合性顶级期刊(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CCFA期刊,影响因子:10.961)。主要发表电子、电气、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动态。深入的评论、调查和教程论文。

论文信息

论文题目:智能电表窃电检测方法:调查

作者:夏晓芳、肖阳*、梁伟、崔江涛*

DOI:10.1109/JPROC.2021.

出版年份和月份:2021年12月

论文链接

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刘岩教授在期刊发表论文

《ACSNano》发布研究进展

抽象的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宽禁带半导体重点学科实验室刘岩教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ual-Ferroelectric-Coupling-EngineeredTwo-DimensionalTransistorsforMultifunctionIn”的论文。国际知名期刊《ACSNano》。-内存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团队在新型铁电晶体管和内存计算原型器件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刘岩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甘雪涛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内存计算原型器件——双栅铁场效应晶体管,可以在器件级别实现内存逻辑和人工突触功能,并用于构建多功能内存计算电路。研究人员利用有机铁电薄膜和多种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半导体原子晶体,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双栅铁电场场效应晶体管。该器件利用二维半导体的双极特性和独特的双铁电极化耦合功能,分别实现了单晶体管结构的线性(AND、OR)和非线性(XOR)非易失性布尔逻辑门和人工神经结构。突触。与传统类似功能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相比,该技术实现布尔逻辑功能所需的器件数量和逻辑运算步骤大大减少(与基于IMP的逻辑运算方式相比),且器件可直接使用同时制作类似大脑的突触。这些发现凸显了双栅极铁电场效应晶体管在开发内存逻辑和人工神经突触方面的前景,使其成为下一代低功耗、面积高效的内存计算电路的理想候选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随着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设备对高效数据处理的需求日益迫切。现有主流计算系统采用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中,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在物理上是分离的,运行速度严重不匹配。因此,在处理信息时,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之间频繁的数据交换往往会带来功耗高、速度低等问题。为了应对新兴技术对大批量计算任务的高效处理需求,工业界和学术界近年来提出了内存计算新范式,试图解决内存计算分离带来的计算能力和能耗问题。Feng架构中的存储和计算。瓶颈问题。其中,利用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物理特性来存储信息并进行原位计算,从而实现存储与计算的融合,是一条极具潜力的内存计算技术路线。

论文链接

04

崔铁军院士、李龙教授的封面论文

荣获《光子学报》2021年度最佳封面奖

抽象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龙教授课题组和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课题组受邀在《西安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发表题为《光子学报》的综述文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辑。该文章入选2021年第10期封面论文,本文第一作者为李龙教授,通讯作者为崔铁军院士。近日,《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与收集关键技术》公布了2021年封面纸评选结果,封面纸荣获最佳封面奖。本次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最佳封面奖1名、优秀封面奖3名。

《光子学报》2021年第10期封面(最佳封面奖)

封面图中,基于可灵活调节能量和信息的电磁超材料前沿技术,用红色光束代表能量流,用蓝色光束代表信息流,形成西电建校90周年的主题标识;数字编码的信息超材料在地球表面代表着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传送到宇宙深处的光代表着“永恒的电波”,庆祝西电90年的辉煌历史,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展望。

封面论文阐述了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和收集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介绍了基于电磁超材料理论解决无线电力传输和无线能量收集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方向和技术进行了梳理在这个领域里。系统总结并展望了现场可编程、智能超材料在未来载能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信息超材料和超表面的引入,为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和射频能量采集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实用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电磁超材料和超表面技术主要用于实现无线能量传输和收集系统的尺寸减小、效率提高和丰富的性能。未来,基于现场可编程可重构信息超材料技术,其动态、自适应、智能控制方法将实现电磁波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协调控制,从而实现载能通信技术,打造能新的一体化综合体系为5G/6G无线通信和万物互联时代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

(来源:西电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