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里(开学第一课的科学家是谁)
“原来我们都来自尘埃”“‘宝贝’恒星的喷流就像它诞生时的‘大声哭喊’”“恒星来自最冷最冷的气体”……
9月1日,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校区举办的首期“遨游宇宙,筑梦”科普课上,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眼”时间分配委员会、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教授邱克平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生动的图片和视频。
邱克平团队刚刚在《天体物理学快报》上发表了基于FAST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银河系最遥远大型结构”的成果。这是“中国天眼”完成的第一条中性氢谱线测绘工作,也是“中国天眼”除了探测脉冲星之外探索宇宙的一个重要维度。
课堂上,邱克平巧妙地将这一结果融入到宇宙演化理论的解释中。宇宙中的气体越冷,就越容易聚集在一起。冷气体云可以在数十万至数百万年内聚集并收缩形成恒星。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刷新邻近宇宙的气体分布图像,精确探索宇宙演化的奥秘。
基于“中国天眼”的超强灵敏度,邱克平团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2kpc(1kpc约3262光年)处发现了长度为5kpc的中性氢结构,并将其命名为根据其形状,它被称为“香蒲”。据分析,这可能是银河系中最远最长的巨型纤维结构,或者是一个新的旋臂。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典型的棒旋星系。有同学问:银河系有多少条旋臂?邱克平表示,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认为有四种,但争论并没有停止,因为人类在这些旋臂更远的距离上无法看清。“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随后,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提出在月球上建望远镜?”等问题。邱克平回答说,月基天文台不仅不受大气和电磁干扰,如果与地球上的望远镜形成干涉阵列,望远镜的分辨率将大大提高。对于望远镜的分辨率,邱克平打了一个比喻。单台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他在南京贵阳区分出两个并排站立的人,而阵列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人们区分月球上和地球上人的行为。“剪刀”手势。
邱克平表示,未来还将组建“中国天眼”,提高分辨率。目前申请“中国天眼”观测时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不排除未来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使用“中国天眼”。
课后,不少学生上台与邱克平合影留念,有的甚至决定报考天文系。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晓祥表示,举办首届科普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激励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的理念和探索精神。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也能激发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据了解,贵州省科协、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技馆、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将邀请更多“科普明星”共同探索天文奥秘。未来的天空,并以“线上线下”双课堂模式向公众开放。(记者齐健)